謝昆霖的貼文 FB 20250404
【川普要的是全球買美國的東西】就這麼簡單。川普關稅學公式出來了,我覺得很有美式幽默,它把川普唸茲在茲的「貿易逆差」放在數學公式裡。
公式是個分數,其分子,就是計算美國與各國的貿易逆差。才不是傳統經濟學裡談的「關稅」。公式也揭露了一個非常直接的訴求,「貿易逆差越少,分子越小,關稅越少」。
他要的是「實質效果」,不是吊書袋繞半天談不完。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最終消費市場」
前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憑藉著太平洋與大西洋的隔閡,歐亞大陸的「帝國們」相繼隕落,美洲大陸無法產生第二個可與美國抗衡的國家。這使的美國成為全世界的超級強權,並透由建構美金和海權,進而成為最重要的消費市場。
海權:美軍成為全球唯一可以全球作戰的國家。一支航空母艦編隊的武力堪比一個中型國家,這足以支撐戰後的世界穩定。
美金:成為全球二戰後復甦的重要財源,美國透過借款和投資美金,讓歐亞大陸各國經濟重建,也成為貿易夥伴。
日本、亞洲、中國、印度、歐盟得以崛起,基本上大都是受惠於「美軍讓世界不會輕易開啟大戰、美金讓世界各國爽賺美金」,戰後重建國家每個都以美國企業/美國人為客戶。
這個循環也註定:歐亞大陸各國終有一天會賺太多的命運。
▎安定、美金,讓各國有錢了。現在川普要重談協定
而且是分開來談,跟我(美國)談。
有了脈絡的認知,可以理解早期的貿易協定多是美國允許各戰後國家用高關稅保護自家產業。
當時美國有錢,美國可以投資、融資,甚至全球最頂尖人才匯聚,得以輸出技術。讓利給戰後國家復甦、讓未開發國家先開發起來。理所當然。
但時至今日,美軍帶來的安定(不論喜不喜歡老美的嘴臉,至少大格局是安定的)促進經濟發展、在貿易協定中賺了美金帶來的富裕,甚至產生了實質的人才、技術移轉。這形成川普從年輕時就唸茲在茲的「不公平」。
他其實早不滿早期的「協定」,那個美國為了穩定戰後全球經濟、制定全球規則的付出。
「誰跟你老大哥,老子做生意要的是公平競爭。」「你有錢了,我們該公平競爭了吧!!」「去你的貿易協定,都美國讓利,你讓什麼?我要退出。」
▎一個一個來談,除非你們不要美國市場:台灣登場
但其實,除了本來就被美國制裁的國家,其餘沒有一個國家做得到(放棄美國市場)。
因為這些國家多多少少都是以美國為最終消費市場進行生產,即便歐盟。2024年,歐盟對美國商品貿易創下1,990億歐元的順差,是歷史新高。
換言之,即便是被台灣視為購買力第二大的歐盟市場,說穿了也是得賺美金。美國作為全球化時代的「最終消費市場」,一旦啟動貿易戰,那恐怕無人能逃。
依我看,這是一場川普逼各國1:1 上談判桌,重談雙邊貿易協定的前戲。(川普不要多邊貿易:看看UN那個鬼樣,我付最多,你不夠格跟我多邊。)
這個是台灣登場的絕妙機會:順勢與各國平起平座,與美國談雙邊貿易協定,成為美國的大客戶。我讓你賺錢,你讓我賺錢,握手。
這個部分已經有很多人在討論,台灣可以向美國買什麼?買能源、買農產品……這都好解決。接下來該問的是:逐低工資市場而生產的台商該怎麼辦?
▎當低工資國家不具備生產優勢,只剩AI能救
「別忘了台灣半導體被豁免」與朋友聊天時,我繼續往下推理。這其實代表台灣跟美國之間應該有暗盤,尤其在台積電答應赴美投資後。
終端消費市場是美國時,任何一個低工資的生產國都會因為川普的關稅而失去優勢:赴美生產在美販售的商品成為選項。
因此,台商(或各國)都必須加速自動化、AI 導入,以降低在美的人工成本。美國二戰後主推全球化,而如今,川普用貿易戰開打「去全球化」。全球各國可能相繼祭出貿易壁壘,轉向小型化、區域化的供應模式。
逼得部分大廠的全球供應鏈極速洗牌,快速轉為「在地供應鏈」,這縮短碳足跡,對各國而言確保國家安全、強調在地發展,也未嘗不是好事。
▎這是川普希望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其實我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但是我隱約覺得,這是他期待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型態:讓全世界各國忙於貿易戰、忙著搞錢、忙著談判,轉移熱戰的注意力。
如果是這樣,這應該算新冷戰了:真正的目標是中國。
要談戰爭,川普是軍校畢業,他知道戰爭;但是他後來唸商學院、創立企業,更熟悉商戰、法律戰。打一場由他熟悉,以商戰為型態的世界大戰,一方面讓資金、人才、技術、生產線流回美國;一方面讓 180 國雞飛狗跳,全部忙著跟美國談資產怎麼重分配。
忙著忙著,或許談判桌上就把熱戰處理掉、或是把熱戰侷限在區域裡。希望。
第二波圍歐中國的重拳襲來,趕快把舔中立委罷免,才不會一起陪葬哦!(趁連假連署吧!)
那經濟學的比較利益法則,要丟掉了嗎?
川普的關稅策略,把中國的洗產地都封死
吳嘉隆FB 20250404
川普對中國課徵高關稅的時候,中國企業開始閃避,透過第三方來間接出口到美國,有時候被形容為在「洗產地」。於是,美國對中國加關稅,中國企業未必就真的去付錢。
這一次川普的對等關稅,如果你仔細看一下,恰好把中國的洗產地的地方,這些所謂的第三方,像越南,柬埔寨,泰國,印尼,孟加拉,都被列入高關稅,他們其實都是製造業或代工,然後再出口到美國。簡單講,現在中國企業不能利用這些第三方來間接出口到美國了,因為他們也有關稅的問題。
所以,這一次的川普關稅,有幾個重點,首先是延續川普第一任對中國的高關稅,非常有針對性,再來就是把可能替中國洗產地的第三方國家也列入高關稅。這些國家恰好加起來都是製造業或代工。
如果他們是以低工資來取勝的話,通常他們大概也沒有能力去美國投資設廠。道理很簡單,因為美國的人工成本高,所以同樣的製造業,在美國的生產模式肯定是高度自動化,大量使用機器人與各種軟件。
看來看去,真正有能力去美國投資設廠的,主要是日本與台灣,還有韓國,所以,如果這三個東亞國家真的去美國投資設廠,那他們可能會順便吃下那些幫中國洗產地的第三方國家的訂單。
全球化確實結束了,國際分工型態正在重組,美國要復出江湖,振興製造業,重新成為製造大國,不再依賴從國外的進口,至少要降低進口,然後,如果看到貿易逆差縮小,那就是順便賺到的。
我是說,表面上川普針對貿易逆差,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把全球化之下的外移產業找回來,不要再搞外包與進口了。
總之,現在的局面,真正傷害到的,應該是那些所謂出口導向經濟體,如果你對出口的依賴沒那麼高,對內需市場的依賴更高的話,你受的傷就會比較小。
出口導向經濟體主要有中國,日本,韓國,德國,當然還有台灣,還有越南,等等,他們會感受到全球貿易的收縮,供應鏈的大調整,這需要一個過渡期。
所謂的出口導向經濟模式,就是以美國為終端銷售市場,所以,當美國不再那麼方便,不再讓你的生產那麼容易銷售出去,那就意味著二戰結束以來的出口導向時代正式結束了。
毫無疑問,這對中國來說絕對不是好消息,因為中國對出口的依賴遠遠高於美國。
如果全球貿易因此收縮,美國固然會受傷,但是中國的受傷會更嚴重。也就是說,川普的高關稅策略,有可能把出口導向經濟體拖下水。照目前的情況來看,一旦中國不能順利推動出口導向,那麼中國經濟還會更糟糕。
目前這樣的局面,是二戰結束以來前所未見,史無前例,所以從企業到金融市場,大家都要摸索一陣子。現在去猜測接下來的發展,都有一點過早,因為美國這邊也不太確定其他國家會出現怎樣的反應模式。
很可能最後大家的競爭力,表現在應對高關稅之下的彈性,誰的彈性高,應變能力強,誰就最後脫穎而出,把別人的訂單都搶過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