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04-06

川普互惠關稅 重開機第一步 Tanvi Ratna 20250404


 川普關稅 重開機第一步

【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Tanvi Ratna is a policy advisor specialized in emerging technology. She has worked for leading global decision-makers and several ministries and state governments, handling policy design, execution and liaison in live complex policy environments.
Her analyses have been featured in leading media houses such as CNBC, BBC, Foreign Policy, Al Jazeera, CoinDesk, CoinTelegraph, Economic Times, and others. She holds a Bachelors in engineering from Georgia Tech and a Masters in Public Policy from Georgetown University and the 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https://www.linkedin.com/in/tratna

Trump’s Tariff Gambit: Debt, Power, and the Art of Strategic Disruption    Tanvi Ratna Linkedin 20250404

Why sweeping tariffs have multi-faceted payoffs in the calculus to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趙君朔的貼文  FB 20250405

川普這戰是場艱難的諾曼地登陸

值得一讀的川普策略解析 @tanvi_ratna

完整翻譯好讀版:

川普的新關稅措施並不是貿易上的微調,而是一場全方位的「重開機」第一步

2025年將有9.2兆美元的債務到期。通膨仍在持續,全球聯盟也正在轉變。

一項宣布,引發了數個連鎖反應。

以下是事情的真相,以及它為何重要:

從債務開始:2025年需再融資的債務高達9.2兆美元。

如果這些債務轉為10年期國債,每下降1個基點(0.01%)的利率,每年大約可節省100億美元;

所以如果利率下降0.5%10年內可節省500億美元。

降低利率能釋出財政空間——沒有這樣的空間,政府的基本支出會被債務利息擠壓。

但在通膨頑固、聯準會謹慎的背景下,該如何壓低利率?

製造不確定性。

推出關稅措施,讓市場恐慌,引發「風險趨避」

資金從股票撤出,流向長期國債

這是一場有意為之的「經濟排毒」:

冷卻經濟、壓低再融資成本

但單靠便宜的再融資還不夠。

即便利率變低,債務規模依然龐大。

這時就要啟動另一個槓桿:削減赤字

@elonmusk @DOGE 每天正在削減約40億美元的支出。照這速度,到20259月底前(甚至可能是5月)就能省下1兆美元。

有了這些節省,經濟能夠有更大空間實現 @SecScottBessent 3-3-3」計劃(3%成長、3%失業率、3%通膨)

關稅措施的角色則是啟動國內產業復興。

邏輯是:提高進口商品價格,讓美國本地廠商有空間站上舞台。

但問題來了:美國工廠不是說擴產就能立刻擴產。

所以短期內,消費者將面臨物價上漲。政府心知肚明。

因此他們選擇現在提前承受痛苦,賭的是2026年前成果會開始顯現

同時,政府也在提供短期紓困方案:

稅收減免已在討論中,以抵銷家庭開銷的增加;

雖有風險,但貨幣貶值也可能隨後跟進,用來降低進口成本,而不必取消關稅

別忘了:關稅本身也能創造財政收入

預估第一年就能帶來超過7億美元的收入。

雖然不會改變整體局勢,但這筆收入能讓財政部在削赤的同時,多些操作空間。

當然,這一連串操作風險不小。

如果本地供應鏈趕不上、或其他國家開始報復性反擊,通膨可能再度升溫

一旦如此,聯準會可能被迫升息——這就會擊穿壓低利率的整體計劃。這是一場高空走鋼索。

有個常見批評是:「為什麼不先擴建產能再課關稅?」

但這假設關稅是終點。其實不是。

關稅只是起跑槍聲——用來迫使國內、全球同時動起來。

說到這,就不能不提地緣政治

關稅出場之前,川普團隊就已釋出訊號:

重設全球秩序,包括抽身北約、冷卻與歐盟關係、打開與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外交空間。

關稅現在成為談判籌碼,讓美國用「美國優先」的標準,重新談判合作條件

未來幾個月,預期會出現大量雙邊協議

只要國家願意讓步(在貿易、安全、產業政策方面),就可能獲得關稅減免。

反之,則得承擔更高成本,直到願意談判。

焦點當然是中國。

外界早有共識:中國早就不是窮國,而是一個高生產能力的富國,利用低估的貨幣瘋狂出口

關稅可以成為迫使中國貨幣升值的槓桿。

其他盟友的關係也將重新劃線:

歐洲可能被逼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或在烏克蘭問題上讓步;

印度可能被迫降稅、向美國靠攏

墨西哥與加拿大可能面臨壓力,要求打擊芬太尼毒品走私路線。

在美國國內,也會出現明顯的贏家與輸家:

鋼鐵、汽車、紡織等傳統產業將受益——這些正是川普的核心支持群;

科技、零售、建築等高度依賴進口的產業,尤其在搖擺州,可能遭遇打擊。

這是一場政治豪賭

如果關鍵州的工作機會回來得夠快、通膨也能壓制,關稅就會被視為大膽但有效的手段。

但如果物價暴漲、就業不振,這套戰略就可能在202611月期中選舉時反噬。

威斯康辛州議席的敗選,已是一記警鐘。

距離期中選舉不到18個月。

選民不在意策略多巧妙——他們關心的是價格、工作、故事

FDR 有爐邊談話、雷根有「美國的早晨」,

川普也需要一套穩定、有效的對美國人民敘事方式

總結大局:

降低利率,減輕債務壓力

削減支出,恢復財政紀律

關稅啟動本地經濟增長

重塑地緣政治,讓美國重新主導國際秩序

這是一場刻意設計的顛覆,風險極大

若成功:

債務受控

製造業重生

美國重新掌握全球主導權

「川普主義」在2026年獲得歷史性驗證

若失敗:

通膨失控

外交報復

輸掉期中選舉

國家戰略方向迷失

18個月內,我們就會知道這場賭注是否奏效。

 

 


1 則留言:

  1. 請參考。
    Peter Navarry 十幾年前的書 <>
    川普總統的實驗手冊?

    Yik Lim FB貼文。
    ~~~~
    搞懂川普背後的經濟總架構思維,台灣國家利益也會和美國衝突

    川普的政策令人震驚嗎?其實一點也不,在一本十五年前出版的書中,早就全部透露他會採取的政策組合可能會是什麼。因為川普的經濟外貿政策,幾乎仰賴Peter Navarro早就發表過的東西。也就是說如果各國政要現在因為新關稅政策要去華盛頓進京趕考,最好還是把這本冷凍已久的書,重新拿出來加熱讀一遍。

    這是什麼書呢?這是Peter Navarro相對冷門的政策書,是他和當時的哥倫比亞商學院院長Glenn Hubbard合著的作品:《毀滅的種子:為什麼通往經濟毀滅的道路經過華盛頓,以及如何重獲美國繁榮》(Seeds of Destruction : Why the Path to Economic Ruin Runs Through Washington, and How to Reclaim American Prosperity)。台灣有翻譯出過Peter Navarro的好幾本熱門書,主要是他大力抨擊中國的《致命中國》以及《美中開戰的起點》,但這本書卻不太有人提起。

    沒有台灣出版社想要拿下這本書的翻譯版權,一點都不意外,因為這就是一本典型的給華盛頓各黨派頭人看的政策書(這種書每年都有一拖拉庫,最後大概都是被美國各大智庫跟大學買走,放在圖書館存檔)。在這兩位作者寫這本書的時候,Glenn Hubbard其實是一位偏共和黨的經濟學者,而Peter Navarro則是民主黨人。這本書最大的立論訴求,就是一位共和黨和一位民主黨經濟學者,都同意美國經濟中有某些事情很不對勁,再不改弦易轍就要完蛋了。

    要知道這本書出版的時候,是歐巴馬當政之日,所以其實這是一本批評歐巴馬經濟政策(以及二三十年來美國歷屆總統的錯誤之舉)的書。想當然爾,在出完這本書之後,Peter Navarro應該就很難繼續當一位民主黨人了,畢竟歐巴馬可是被視為民主黨的救世主……

    如果有一位美國總統,完全根據這本書的分析與建言來執行新的財經政策,會怎麼做呢?他會這樣做:

    -改革稅制以促進投資與就業:進行供給面減稅(Supply-Side Tax Cuts)以激勵資本形成與創業,下調資本利得稅與公司稅以提高美國企業的競爭力。

    -削減政府的過度監管:美國政府管太多了,各種僵化的流程與文書作業搞的跟蘇聯一樣。美國需重新調整對創新與風險的接受度,並建議設立對創新友善型的監管架構。

    -推動能源獨立:放寬對美國國內石油、天然氣的開採限制,放寬對核能電廠的設立限制。認為美國大量的能源進口,是對外貿易赤字的重要原因之一。支持頁岩氣革命,反對過度補貼綠能。

    -鼓勵研發與創新:提供研發稅收抵免(R&D tax credit),鼓勵大學與私營部門建立創新合作網絡,認為美國大學很多研究經費花在沒有效益的地方,強調美國需要建立“創新驅動經濟”(Innovation-Driven Economy)。

    -改革聯邦預算,削減政府支出:龐大政府赤字來自無節制支出,歷屆政府都不斷擴充機構和人事,搞到最後都尾大不掉。呼籲回歸平衡預算修憲、支出上限法,並建議削減聯邦政府的低效補助與龐大冗員。

    -進行醫療改革:抨擊歐巴馬的《平價醫療法案》(即ObamaCare),認為其成本與管制會扼殺創新與提高政府財務風險,主張市場導向的保險競爭制度。

    -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擔憂美國社會保險體系的長期負債問題,建議延後退休年齡、採用個人帳戶制以增加社保系統的永續性。

    -對不公平貿易採取反制:抨擊許多國家佔盡美國便宜(特別是中国),這些國家透過操縱匯率、補貼出口、盜竊技術讓美國在國際貿易處於不公平地位。

    -退出WTO體系,美國與各國簽署雙邊貿易協議: WTO世貿的自由貿易多邊體系其實是讓美國當冤大頭,美國必須一次退群,改跟各國根據雙邊利益與談判條件,簽署雙邊經貿協議。

    -鼓勵製造業回流:美國經濟快速由製造業主導變成服務業主導,製造業的流失對中產階級與勞工衝擊最大。必須藉由稅收與簡政措施吸引企業回美設廠,並提高出口能力。

    -建立戰略性產業:某些特定產業(如半導體、國防科技、生物醫療和船艦航空等等)需由政府引導與保護,以對抗外國政府支持企業所形成的「不對稱競爭」(中国、台灣、日本、韓國….都是美國的競爭者)。

    基本上川普的經濟政策,幾乎就是從頭抄這本書到尾,然後再加上他個人化的獨斷詮釋,但背後的理性思維是有一整套框架的。但是這些理性框架,川普本人是不會在檯面上說出口的。

    而2025年和2010年(這本書出版之年)相比,美國的國家債務更高了(多虧了新冠疫情),政府的赤字和貿易赤字更高了(同樣與新冠疫情有關),然而股市卻詭異地創下新高點。在Peter Navarro這樣的人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國之將亡的非理性繁榮徵兆,如果再不急救,美國大概就要永遠地失去一個霸權大國該有的健康身體狀態,而一個身體衰敗的病人,身上穿再昂貴華麗的服裝,都是無用的假象。

    股市高點對Peter Navarro這樣的人來說,就是外表華服而非身體健康的訊號。所以如果川普完全照Peter Navarro的偏方用藥,他是不會去管股市短期和中期內大跌的,雖然依照川普本人的個性,他是非常在乎市場反應的…………

    所以要進京趕考的台灣談判代表團,建議你們在上飛機前快去阿馬爽買這本書速讀一下吧。各位關心台灣國家未來的愛國者們,也要多了解本屆美國政府各種看似荒謬的舉措後面,其實是有一整套的政策理性思維低。而且身為台灣愛國者,更要清楚明白台灣的國家利益與美國的國家利益,其實某些地方是會有相衝突之處低。

    比如說,依照這本書的中心思維,任何先進的半導體工廠其實都不應該蓋在台灣,不管透過任何政策手段,一定要優先搞垮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或至少使其無法在台灣繼續無限制擴大規模,必須優先在美國本土擴張產能。身為台灣愛國者,在與本屆美國政府認定的美國國家利益有嚴重衝突的時候,當然必須更加維護台灣的國家利益,並且不能無視美國對台灣的無止境試探談判底線與無下限擠壓。

    這就是外交作為一門高門檻職業的重要作用,而眼下就是考驗台灣到底有無外交將才的時候了,否則本屆美國政府是會大膽犧牲台灣的長期國益、以求優先保存美國霸權的健康身體低,請各位密切觀察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望週知。

    回覆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