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2-04-20

評黃年20220417的〈中正紀念堂是國安重器〉

【縛雞之論】
49(即1949年前後跟隨蔣介石來台灣的一群中國人與其下一代念念不忘祖國,俗稱為外省人一直要ROC,是為什麼?有沒有是台灣派不知道,或認為不重要的?」本文提供部份解答。
反過來說,台灣派認為外省人可能只是以思鄉與意識形態在堅持ROC,但未完整思考過:會否有那麼一丁點現實上的利益
同樣的,外省人黃年的「避戰/備戰/接戰」很吸引人,但卻無法說明蔣介石時代,即「1949亡國流亡時怎麼沒有避戰?」那時候是生死存亡(血洗台灣),現在(留島不留人)也是!

除了掃帚與戶口名簿以外 中正紀念堂是國安重器    黃年 20220417

兩岸可能發生戰爭已是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諷刺的是,蔡團隊一方面已在思考「用掃帚拚到一兵一卒」及「用戶口名簿購買民生必需品」的地步,但另一方面卻在商議要不要解構中正紀念堂及要不要移走蔣中正銅像,甚至建議由蔣萬安搬回家,自己公媽自己拜。

台灣談兩岸戰爭,至少有「避戰/備戰/接戰」三個層次,且首先必須確立究竟是要用「台獨體系」來避戰、備戰、接戰?或用「中華民國體系」?

兩個體系,貫穿三個層次。但若簡化地說,中正紀念堂議題著重「避戰」層次,用掃帚拚到一兵一卒是「備戰」層次,打電話要求停水客服則是「接戰」層次。

也就是說,無論避戰、備戰、接戰,台灣都必須首先爭取對於未來兩岸可能戰爭的定義權勿讓定義權落在中共之手。亦即:這究竟將是一場要實現台獨的戰爭?還是一場要捍衛中華民國的戰爭?

若以「中華民國體系」的國安意識來處理兩岸關係,那麼就應審慎處理中正紀念堂問題,因為中正紀念堂的實質與象徵意義與「中華民國體系」及「兩岸關係」有著「過去/現在/未來」的深遠聯結,是內外國安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若毀了這個重要部分,「中華民國」的國安體系亦告解構。

當然,倘若主張以「台獨體系」作為國安架構,而認為只要拆掉一座銅像就能救台灣,CP值這麼高,何必猶豫?

「中華民國體系」的兩岸關係是「競合之路」,「台獨體系」的兩岸關係則是「敵對之路」。

蔣中正是兩岸「競合」的重要表徵。他以反攻大陸、統一中國為職志,這是「合」。至於「競」,他雖在戒嚴法下實施威權治理,但他也以中華民國憲法、三民主義、中華文化的精粹,與中共當年的批孔揚秦、三面紅旗、階級鬥爭、文化大革命發生「競」的關係,以致台灣至今在文明價值層次與中共對比仍存優勢。

蔣介石一生皆在極亂之世,因此他的應對全局也極具爭議性。但對中國而言,完成北伐、領導抗戰,使中國成為世界五大,可謂皆是不世之功。至於對台灣,若蔣氏當年如李宗仁逃亡美國,則台灣早就經文革等政爭蹂躪,必無今日境界,更不會有民進黨、陳水扁、蔡英文。亦即,蔣中正有「反共/保台」的功勛,無人可以否定。再說蔣經國繼位,雖是威權安排,但兩蔣一體,蔣經國最後宣布解嚴及開放兩岸交流,可謂為台灣內政及兩岸關係都開啟了「寧靜革命」,因此在華人世界還曾出現「希望習近平能像蔣經國」的期待。凡此皆顯示,「中華民國體系」在兩岸關係確實存有「競合」的能力。

最近促轉會決定將中正紀念堂的「永懷領袖」展示主題取消,並加置「功過並呈」的史料,此應是正確作法。例如,在白色恐怖部分,除如實記錄冤假錯案以外,亦須詳列其中「檢肅匪諜」的統計與案情,以明示「白色恐怖」的主體實為內戰的延續。如此,即能認識蔣氏之功,也能警惕蔣氏之過,這就是一座功過並呈的中正紀念堂了。

蔣氏二代,皆是非常之世的非常之人。因此,即使必有過失,但不能否定其對中國或對台灣皆有大功。沒有蔣中正,中國走不到抗日勝利、躋身五大;沒有蔣經國,台灣也走不到今日的民主繁榮(連台積電也出自他任內)。後人不必掩飾他們的任何過失,但也不能忘恩負義。

「台獨體系」要用什麼來面對兩岸關係?難道要用台獨來避戰、備戰、接戰?中華民國用辛亥革命、孫中山、林覺民、三民主義、蔣中正、八年抗戰、蔣經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及中華文化來面對十四億中國人;台獨難道要用二二八、湯德章、鄭南榕、中國東亞化、南島民族、八田與一、李登輝、陳水扁、拆中正紀念堂,來對抗十四億中國人?

中華民國是一個國安「體系」,中正紀念堂是重要組成部分。拆了中正紀念堂,內部團結的國安條件必告崩潰,中共也必視此為寫下「台獨體系」的最後一筆。兩岸若開戰,中共必定義為「懲罰台獨之戰」,台灣就失去了以中華民國「避戰/備戰/接戰」的定義權

任何歷史都是當權者的歷史。但若要鞭屍,蔣中正生前日記大部分都以「雪恥」二字開頭,他的一生可謂皆在向國家人民負荊請罪,何不就拿起他自己揹的荊條抽他一鞭即可?

台灣人是有良心與理智的。根據民進黨內部民調,支持將紀念堂改為「反權威歷史公園」者為廿五%,不支持者為五十八%。支持拆銅像者為卅七%,不支持者五十四%。民進黨公布此項民調,這是下台階。畢竟,要用大歷史、大兩岸的視角來看中正紀念堂,而不能只用辜寬敏那種皇民地主台獨的眼光來看蔣中正。

其實,中正紀念堂的「轉型正義」在陳水扁時已上演一次。二○○七年,扁政府將正殿「中正紀念堂」的匾額卸下,換上「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的新匾,又將入口「大中至正」的牌樓易名「自由廣場」,社會鼎沸。至二○○八年馬英九繼任,又卸下新匾,換回「中正紀念堂」的舊匾。至於「大中至正」的牌樓題名則未加回復,仍保留「自由廣場」。

馬英九的保留飽受藍營批評,謂「為德不卒」。但我認為將「中正紀念堂」與「自由廣場」在同一園區對望的磅礴氣象,更能凸顯紀念堂豐富且深遠的內涵,一方面記錄威權統治引領台灣的生命軌跡,一方面亦呈現自由民主的土地力量。「中正紀念堂加自由廣場」這兩股能量相激相盪,應是台灣今日仍可能與中共分庭抗禮的主要憑藉,也是台灣「避戰/備戰/接戰」的國安體系。

我曾多次陪同大陸來客往訪園區,特別提示「中正紀念堂」與「自由廣場」的對照,並認為台灣應深以此種對照為榮。

中正紀念堂必須審慎處理。馬英九加陳水扁,應是較佳方案。主體不要變動,仍是「中正紀念堂加自由廣場」,展示主題及詮釋應加訂正,功過並呈,去威權化,凸顯由威權轉型到自由民主的真實過程。本文認為,或可考慮將當年卸下的「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及「大中至正」兩個匾額皆用為正式展品,甚至置於露天園區一隅,以兩相對照來啟導兩岸深思。

要搞台獨就拆銅像,要中華民國就保留銅像。

除了掃帚與戶口名簿,應知中正紀念堂亦是國安重器,無論對內對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