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4-11-25

我看20230421五股觀音坑溪橋落橋事件


【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20230421 五股觀音坑溪落橋
我看 20191001,南方澳跨港大橋落橋原因
20201125 「南方澳跨港大橋」翻過歷史的一頁
20191001南方澳跨港橋:6號吊索鬆脫,引起8-13號吊索集體鬆脫?
南方澳跨港大橋:多吊索型式橋樑落橋的不可思議
蘇澳跨港新橋:官僚憑空亂講話,眾尛敢建不敢接
南方澳跨港大橋(20221218重建完工通車)
 

我看20230421五股觀音坑溪橋落橋事件
一年半前(20230421)五股觀音坑溪橋,一個腳踏車與行人共用的步道橋因吊索與支承鏽蝕,在換裝落橋。正好有空,順著評論新北捷運環狀線地震事故的機會,順便回頭評論一下。

報導提及施工廠商未按照計劃施工所致,其餘部份新聞報導就沒有提及了。因為並非交通要道,照片也不多。

拱結構與拱橋,無論是上拱,如利澤簡橋、立霧溪橋等、中路(balanced arch),如關渡橋、下拱,如台北中山橋、北橫羅浮橋、板橋新月橋等,都是都是從羅馬時代以來經歷兩千多年非常可靠的橋樑形式。也遍佈台灣各地。

不過,台灣較少見單拱橋。台灣供車輛通行最出名的單拱橋是台北麥帥二橋,它不僅是單拱橋而已,還設計成雙層橋,可以說是極具挑戰性。 

單拱橋的挑戰
拱橋通常為雙拱,並以橫樑連結為一體,這種結構配置意思也是單一拱肋(arch rib)很不穩定。這是憑直觀也知道的事情。

單拱橋最重要的是拱肋的橋軸垂直方向(橫向)的穩定性,為此,在拱肋起拱部(arch rise)就要加強其強度。一般作法是在起拱部與橋面連結處,增加負荷分擔樑(橫樑),目的是不使單拱左右搖晃。而台北麥帥二橋就做順著雙層橋桁,做成框架形式,以增加其橫向強度。 

起拱部的增強
拱橋起拱部是很重要的,本橋的起拱部為RC結構,看似沒問題,但是

1.  橋桁下部似無荷重分配樑,使得起拱部與橋桁的連接應力不足。
2.  拱肋為鋼構,起拱部為RC,兩種異材質的連接,合理是鋼製拱肋插入RC起拱部相當長度(最好及於橋桁與負重分配量,使RC起拱部成為強化拱肋的設計,更完美的是拱肋直達地基。
3.  最嚴重的可能是南北兩起拱部長短與型式不一,應該是美觀的理由吧?但這樣就使本橋在成手地震等應力時的反映複雜化。

結果,本橋只是拱肋與起拱部以64根螺栓連結。這樣的連結實在小看單拱的橫向應力與晃動。 

拱肋的反力與支撐材對策

拱橋的起拱部很重要,那是應力轉換(從單純軸力→3D應力)的部位,所以要謹慎加強。而在上拱橋全拱肋左右算起約1/31/4處,則要注意垂質材的反力,即在此處垂質材(吊索)不會只是承擔張力,它也會出現壓力,甚至於致使吊索的定著部鬆脫。 

更換工程的過程補強
這種橋當然可以維護、更換零組件等,因為橋的高度很低,最簡單的方式是採用全支撐工法(all staging),但或許橋下為河川砂泥地,不適合全支撐工法。那就要採用輔助的工法,若為報導所述的廠商並未遵循施工計劃來進行,就行政程序而言當然是廠商的錯,但橋樑設計本身是否有考慮周詳之處,也是施工的環境條件。 

吊索更換次序
根據媒體所述,本橋吊索更換次序為(南12然後就垮掉。採用不平衡的換裝,不知理由何在?而第二條位置的吊索,正好在拱橋最弱之處,若無臨時補強結構(同時支撐其張力與壓力的剛性締結裝置),實在很危險。

吊索的細節媒體沒有報導,包括防蝕措施是走足夠,如GreasePE sheath、發泡PUPE外套管等,甚至於鋼絞索是否為PC strand(雜牌?),外界不得而知。 

輕忽人行步道橋
人行步道橋因為不負擔,通常只考慮自重,無須考慮動態負荷,看起來是較為簡單的橋樑形式,所以常常會疏忽其特性,設計者轉而注重成本、美觀或甚至誤用場所限制。比方說,在台灣最著名的事故橋,倒Y單拱肋的(前代)南方澳過港大橋,因為量體輕若不加補強只能適用於較低、較短的場合。本橋,鏽蝕是補修工程的原因之一,其實還有位移現象(判斷是太輕?或拱肋的晃動產生),這也是支承(受損?)要更換的原因。

像(前代)南方澳過港橋,其死穴就是來自風力、車輛的反(上揚)力,就是橋樑型式用錯場合與用錯吊索型式導致定著部鬆脫,以致於那輛(中油?)油灌車,成為壓垮過港橋最後一根稻草。南方澳過港大橋經過緊急採用設計第二標的變斷面PC橋後,自重夠,根本不會有問題。

 

現在,新的五股觀音坑溪橋已經完工,採用上拱全鋼橋,垂質材都是H型鋼,除施工等看不見的地方之外,前述的弊端完全處理完,大概不會再出問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