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魚之論】
Amid rising U.S. skepticism in Taiwan, prominent scholars, including
Bonnie Glaser, caution that Taipei must avoid conflating reciprocal tariffs
stemming from trade imbalances—specifically, country-targeted surcharges—with
assurances of national security. This distinction is critical. Yet, for
emotionally charged segments of the public or politically motivated actors, the
temporal coincidence of tariff disputes and security concerns fosters a
misperception of causality, exemplifying the fallacy of mistaking correlation
for causation. This misinterpretation is further amplifi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relentless cognitive warfare, which exploits such ambiguities
to deepen mistrust. Glaser emphasizes that unchecked U.S. skepticism risks
undermining American strategic interests in the Indo-Pacific. To counter this,
she advocates for immediate, actionable, and legally sound measures to address
and mitigate the growing distrust.
隨著疑美論情緒高漲,除Bonnie Glaser外,美國學者普遍認為,台灣不應將貿易逆差導致的對等關稅(針對特定國家的附加關稅)與國家安全保障混為一談。事實確實如此,但對情緒化的人群或別有用心的政客來說,關稅與安全議題既同時發生,容易被誤解為因果關係,成為時間序與因果錯置的典型案例。更何況,台灣面臨中共無處不在的認知作戰,進一步加劇了這種誤解。Bonnie
Glaser警告,若美國對疑美情緒放任不管,終將損害自身利益。為此,她並提出立即可行且合法的應對措施,以緩解未來可能的不利情勢。
星期專論》台灣已經失去川普了嗎? 馬明漢(Michael Mazza)@自由 20250817
星期專論》美台關係的警訊 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自由 20250810
台灣如何失去川普
Christian Whiton@Domino
Theory 20250804
台疑美論升溫 葛來儀:美國應公開表明台灣重要性
自由 20250819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指出,台灣民眾過去一直對美國抱持友好態度,但最近這種觀感逐漸轉向負面。自從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美國拜登政府選擇不直接派兵協防烏克蘭,引發對美國是否可靠的質疑。儘管這類疑慮曾一度降溫,但如今類似情緒又再次升溫。
葛來儀和藍立雅(Jennifer Lan)18日在GMF官網聯名撰文,解釋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並提出相關建議。原因包括對現任總統川普的不信任,以及台積電將產能擴展至美國可能削弱台灣的戰略重要性,增加中國對台動武的風險。此外,川普對台灣實施的對等關稅也傷害美國形象。
葛來儀指出,對美國的疑慮有其歷史根源,但「疑美論」近來在台灣逐漸發酵,將華府描繪成一個不可靠的夥伴。若放任這股情緒蔓延,最終可能損害美國利益。
葛來儀引述民調數據指出,台灣民眾對美國的信任度明顯下滑,多項民調結果都顯示,台灣民眾對美國的觀感愈來愈負面,對於美國是否會在台海衝突中伸出援手的信心,也跟著動搖。
根據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在一份檢視2025年2月至4月所做民調的報告中指出,有40.5%的受訪者對美國抱持負面觀感,比2024年7月的24.2%大幅增加。認為美國不可信賴的比例,也上升13.9%。
為了回應台灣社會逐漸升高的疑美情緒,並增強台灣民眾對未來的信心與韌性,葛來儀建議美國應該積極採取以下行動:
第一,美國在與中國的各項談判過程中,不應出現任何可能傷害台灣安全或經濟繁榮的妥協或結果。
第二,美國應該表明台灣對美國的重要性,例如透過總統公開演說,激發美國國內對台灣遭到攻擊時予以協防的支持。
第三,美國應該批准並確保對台灣的各項不對稱武器裝備及時出貨,包括透過「總統撥款權」(PDA)和「外國軍事融資」(FMF)等方式,協助台灣提升自衛能力。
第四,完成「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美國國會也應該加速通過「避免雙重課稅協定」,排除雙方的投資障礙。
第五,便利而非阻礙台灣總統過境美國。
第六,持續派遣美國國會代表團訪問台灣,藉此重申美國對台灣民主、繁榮與安全的承諾。
BBC專訪德國總理默茨:美國要與中國競爭而無暇顧及歐洲
BBC 20250718
「美國現在更關心世界上其他地區,他們認為自己正處於與中國之間的激烈競爭中。」
德國總理默茨(Friedrich Merz)接受BBC專訪。他表示,美國的「轉向亞洲」正在發生,因此要求歐洲在國防和安全方面投入更多。
他還接受了特朗普政府的說法,表示歐洲曾經是「搭便車的人」,在防務上依賴美國,而現在歐洲必須自己承擔更多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