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魚之論】
For an extended period, China has both claimed and been perceived to
wield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halting the Ukraine war, leveraging its
"no-limits" quasi-alliance with Russia. This perception appeared
plausible, given China's purchases of sanctioned Russian oil and its provision
of drones and mercenaries.
However, China's limited experience in navigating multifaceted international
interests, coupled with the inherent tension between its long-standing
non-interference policy and the pursuit of commercial interests, has hindered
its effectiveness. Consequently, international expectations of China's
diplomatic influence have steadily eroded. Compounded by domestic economic
imbalances and authoritarian governance, China's actions are increasingly
confined to exerting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pressure on smaller neighboring
states, revealing a marked deficiency in managing complex global affairs.
Meanwhile, the assertion made during President Trump's first term—that European
nations must assume greater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wn security—is becoming
reality in his second term. The collective engagement of Europe's five major
powers, the European Union, and NATO at the White House to address the Ukraine
war underscores Europe's proactive stance. In contrast, China's diminishing
influence leaves the war's outcome increasingly clear. What remains is the
negotiation of a viable framework for peace and its faithful implementation.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中共自認並被外界認為,憑藉與俄羅斯「不封頂」的準盟友關係,能在終止烏克蘭戰爭中發揮關鍵影響力。鑑於中共購買俄羅斯受禁運的石油並提供無人機與傭兵等支持,這一說法看似可信。
然而,中共在處理多方利益的國際事務上經驗不足,更因其長期堅持的不干涉他國內政政策與保護本國商業利益的矛盾,難以有效調和。國際社會對中共影響力的期待已逐漸消退。加之國內經濟失衡與高壓治理,中共的國際作為日益侷限於對周邊中小國家的武力施壓與單邊利益主張,凸顯其處理複雜國際事務能力的匱乏。
與此同時,川普在第一任期提出的歐洲應承擔更多安全責任的觀點,在其第二任期正逐步成為現實。歐洲五大國、歐盟及北約為應對烏克蘭戰爭,聯手前往白宮協商,顯示歐洲正積極行動。相較之下,中共影響力不足,烏克蘭戰爭的結局已逐漸明朗,當前僅需談判出可行的停戰框架並確保其執行。
BBC專訪德國總理默茨:美國要與中國競爭而無暇顧及歐洲
BBC 20250718
「美國現在更關心世界上其他地區,他們認為自己正處於與中國之間的激烈競爭中。」
德國總理默茨(Friedrich Merz)接受BBC專訪。他表示,美國的「轉向亞洲」正在發生,因此要求歐洲在國防和安全方面投入更多。
他還接受了特朗普政府的說法,表示歐洲曾經是「搭便車的人」,在防務上依賴美國,而現在歐洲必須自己承擔更多責任。
歐洲領袖大陣仗陪澤倫斯基訪美 BBC:前所未見
中央社 20250817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將赴華府與美國總統川普會談,歐洲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領導人都要同行,英國廣播公司(BBC)稱這是前所未見一刻,顯然美俄峰會後,歐洲領袖們有些許緊張。
在美國要求迅速結束俄烏戰爭的強大壓力下,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明天將飛往華盛頓,捍衛基輔利益的同時,也要竭力避免再度於白宮與川普(Donald
Trump)發生衝突。
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芬蘭總統史塔布(Alexander
Stubb)、北約(NATO)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今天宣布,將與澤倫斯基同行。
起初只是兩人的雙邊會晤,現在看來規模已經擴大,儘管川普與澤倫斯基仍可能進行一對一會談。
BBC報導,就目前情況而言,這是一場前所未見的聚會。難以想見有這麼多歐洲領導人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表態,要飛越大西洋針對單一議題進行遊說。
川普與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在美國阿拉斯加州舉行峰會後,歐洲各國領導人顯然有些緊張。
現在他們的一大目標會是推動在俄烏兩國達成和平協議後,烏克蘭需獲得安全保障。歐洲領袖們也希望向川普提出有關烏克蘭領土的議題,並強調他們會繼續支持烏國。
今年2月,澤倫斯基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Oval Office)遭川普和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公開訓斥,這一幕讓全世界目瞪口呆。
當時澤倫斯基被逐出白宮,很難想像雙方關係還能重歸於好。但接下來幾個月裡,歐洲領導人在幕後努力修補關係,與川普關係好的領袖一直在盡力代澤倫斯基討好川普。
澤倫斯基則接受了如何恭維川普的方法,以及如何用談生意的方式說話。
今年4月,烏克蘭與美國簽署礦產協議,川普也和澤倫斯基在梵蒂岡進行私下會談,烏克蘭明確表達願意付錢採購美國武器。
到了7月,川普與澤倫斯基通電話,進行了後者稱為「我們之間最好的一次對話」。
外界依然認為,川普容易被阿諛奉承所左右、對強人領袖印象深刻,因此烏克蘭依然擔心蒲亭對他的影響力。
但澤倫斯基仍持續學習,在18日橢圓形辦公室的會面前,他有歐洲盟友能夠求助。梅爾茨對此表示:「我們會給一些好建議。」
BBC指出,在引領澤倫斯基與川普互動這方面,施凱爾也將發揮顯著作用。
施凱爾努力與川普維持良好關係,今年2月施凱爾訪問白宮,以及川普最近訪問蘇格蘭時,氣氛都很友善。他和史塔布可能是跟川普關係最緊密的歐洲領導人。
英國首相府堅信施凱爾出席這類活動可出一臂之力,他可以當川普與澤倫斯基之間的中間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