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08-12

星期專論》美台關係的警訊 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自由 20250810

【雙魚之論】
只要台灣在美中達成協議後才談成,中共就可以吹噓台灣屬於中國的政治主張。這點時間差異屢見不鮮,其政治象徵已到了積非成是的地步。

星期專論》美台關係的警訊    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自由 20250810

在二二五年,人們很容易相信,台灣在全球國家利益的各種評估中,一直扮演核心要角。然而,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台灣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所享有的國際支持,其實是相對近期才出現,而且極為脆弱,隨時可能面臨來自中國的挑戰。

小布希因應反恐 美台關係開高走低

○○○年代初期,布希政府曾計畫提升美台雙邊關係,並強化台灣的防禦部署。美國將台灣視為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盟國,並於二○○一年提出一項重大對台軍售案,其中包括台灣爭取已久的潛艦。然而,隨著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發生,美國的注意力大幅轉向中東。當時,雖然與台灣維持良好關係仍是選項之一,但由於國民黨強烈抵制國防預算,以及時任總統陳水扁推動修憲,美台關係迅速惡化。到了○○五年,美台關係更上一層樓的契機已經消失,台灣在美國官員眼中已經不再享有主動權,華府的政策重心轉向反恐戰爭,以及推動朝鮮半島的和平談判。最終,美台自由貿易協定與八艘美製潛艦的可能性,都化為雲煙。

歐巴馬主政聚焦北京 美台交流停滯

歐巴馬總統上任後,他的執政團隊對強化美台關係興趣缺缺,美中關係成為政策焦點,只要有助於改善與北京的關係,幾乎不會放過任何壓縮美台互動的機會。這種心態產生的結果,就是政府層級的互動受限、雙邊貿易裹足不前,還有長達將近五年的軍售凍結,造成當前台海兩岸安全失衡的局面。歐巴馬政府將與台灣的關係,視為實現其對北京重大目標的障礙,並竭力限縮美台互動。他們相信,如果美國在與台灣交往時自我審查,就能促使中國展現對美國更有利的姿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中國向來對自身利益寸步不讓,總是對美方的善意欣然接受,卻不會給予任何回報。此外,中國還不斷推動各種層面的對話平台,將雙邊關係淹沒在繁瑣的程序與過程之中。正如印太安全研究所(IIPS)主席薛瑞福(Randy Schriver)所指出的,這是一種「行事曆暴政」(tyranny of the calendar,美國政府官員由於美中會議行程繁重,只能淡化與台灣的關係,因為似乎永遠沒有適當時機與台灣交流。雙邊往來陷入停滯。

首屆川普政府 美中、美台關係並進

川普首次當選總統,象徵美台關係出現巨變,並伴隨著美中關係的重大轉折。首屆川普政府認知到,中國顯然企圖侵蝕美國的全球利益,並利用美國市場獲取資金,推動中國的民用與軍事科技現代化。川普政府也重新檢視台灣的防禦需求,恢復美國對台軍售的開放政策,提供台灣武裝部隊現代化所需要的平台與系統。

當時,川普當選後接聽台灣總統蔡英文的祝賀電話,引發外界強烈批評。他批准對台出售F-16戰機,許多人預言此舉將使美中關係陷入危機,但事實上並未發生。川普還派遣高層政務官員訪台,包括時任國務次卿柯拉克(Keith Krach,美中關係也沒有因此而破裂。川普將美國在對台關係中的利益置於優先地位,與外界鋪天蓋地的批評相反,中國並未斷絕與美國的關係。他證明了美國既能與台灣保持強健關係,也能維繫與中國的交往。這顯示兩者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難題。事實上,穩固的對台關係反而為美中關係注入重要的可信度。

「不使情勢升溫」 拜登壓縮美台互動

拜登政府大致延續川普時期的政策,但其「不使情勢升溫」(non-escalatory)的策略,最終壓縮了美台之間的互動。拜登政府再度陷入只要減少與台灣互動,便有助於改善對中關係的迷思。在拜登總統任內,幾乎沒有派遣政務官訪台,顯著降低川普政府高層官員對台交流的頻率,以免影響對中關係。同時,美方雖然維持軍售節奏,但嚴格限制出售武器種類,部分原因在於側重所謂「不對稱作戰」戰略,以應對類似諾曼第登陸(D-Day)的攻擊,另一個原因則是試圖降低每筆軍售的價值與曝光率,認為這些交易在政治上具有挑釁意味,因此不受歡迎。可是,這種對自身利益設限、未能全面強化台灣防禦能力的作法,對美中關係並未帶來明顯好處。在美國停止協助台灣提升多領域嚇阻方針之際,中國卻趁勢擴大對台威脅,轉向納入封鎖與隔離等戰情想定。

拜登確實先後四次做出重要表態,明確表示若中國共產黨入侵台灣,美國將出兵協防。雖然白宮團隊三度予以澄清,但這種坦率依然廣受歡迎。除了台灣宣布成立「台灣共和國」,美國現在正需要對所有情境下的意圖展現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立場

歷屆美國政府的人事組成,對決定美中與美台關係的政策走向,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都發揮了重大作用。他們所採取的方針,歸根究柢取決於美國在多大程度上認為,美台關係是應該支持與培養的正資產,抑或美國與北京交往的障礙,應該予以邊緣化,甚至中止。

自二○○一年以來,美國按理已經記取這些教訓,但美台關係在最近幾週又面臨沈重壓力,令人為之扼腕。

首先,我們看到有關台灣總統過境的議題。數十年來,過境外交(Transit diplomacy)一直是美台互動的重要工具,但爭議可以溯及一九九四年,時任總統李登輝過境夏威夷,由於柯林頓政府拒絕其入境停留,李登輝以拒絕下機表達不滿。兩年後,李登輝在國會支持下獲准訪美,在母校康乃爾大學發表演說。然而,當年這種試圖安撫北京的作法適得其反,導致美方原本希望避免的事態發生。北京察覺到柯林頓政府的軟弱,遂於一九九六年對台灣周邊發射飛彈,釀成第三次台海飛彈危機。

拒賴過境紐約 川普2.0傳遞錯誤訊號

台灣現任總統賴清德申請今年八月四日過境紐約,前往中南美洲友邦訪問。台灣總統過境紐約早有先例,包括前總統蔡英文也曾在二一九年過境。然而,由於美中貿易談判正在瑞典進行,第二屆川普政府擔心此舉可能破壞與中國的談判,竟依循歐巴馬政府的作法,拒絕賴清德過境紐約如果美國想要在談判進行中維持可信度,就不應該向中國傳遞這種錯誤訊號。如果美國想要避免下次核准台灣總統過境時,重演一九九六年李登輝事件般的更嚴重後果,就不能讓中國以為,美方在考量自身利益時,願意如此重視北京的敏感立場。國務卿魯比歐及其國務院同僚應該非常清楚這一點,而在如此經驗豐富的決策者掌舵下,美國竟然還犯下這種損人不利己的錯誤,著實令人費解。

其次,我們看到關於關稅貿易協議的談判,未能在二二五年八月一日最後期限前達成協議。儘管美台雙方顯然已經取得顯著進展,尤其是在完成技術性磋商方面,但正式協議尚未公布,仍然對美台關係造成傷害非技術性承諾,包括對美投資及增加國防開支,似乎尚未敲定。由於半導體產業生態系攸關台灣經濟,美方依據《貿易擴張法》第二三二條對半導體啟動調查,又使談判變得更為複雜。

目前,台灣輸美商品的關稅稅率已經從卅二%降為廿%,賴政府聲稱,談判結束後稅率可望進一步下降。然而,這場談判必須盡快完成,進一步延宕將會增加美台雙邊關係付出政治代價的風險。當台灣在一九九八年完成世界貿易組織(WTO)談判時,卻因中國尚未完成談判而被迫延後入會。當然,當前的情況並非如此。不過,台灣應該採取日本與南韓、而非中國的模式,來推動這項工作。台灣有能力影響談判進度,並且應該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台若力挺美整體目標 情勢仍屬可控

歷來,台灣能夠憑藉美國國會跨黨派的強力支持,平衡行政部門反覆無常或具懲罰性的態度。台灣在二一二年啟動的F-16戰機升級計畫,就是在歐巴馬政府反對的情況下,由德州共和黨籍參議員柯寧(Cornyn)主導推動的成果。如今,國會山莊依舊力挺台灣,但川普總統對共和黨的強勢掌控,意味著兩國關係將完全取決於白宮的態度。台灣認清這個現實至關重要。目前看來,台灣在雙邊關係中最能期待的,就是對美方在貿易、投資及防務方面提出的要求,做出果斷的回應。

川普總統已經明確表示,與中國的關係是他的優先要務。倘若台灣能夠在經濟與安全議題方面,支持美國的整體目標,情勢仍屬可控。然而,如果台灣不循此途,美台關係很可能會惡化。結果將使台灣陷入困境,唯一的贏家將是北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