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魚之論】
出現這樣的變化,決非一日之間造成,但密集引起從白宮到日本媒體的反應,真的是讓人嚇一大跳。
【信任赤字?——當賴清德失去日本輿論支持的時候.....】(全文) 林泉忠 FB 20250811
作者:林泉忠 《明報》,2025年8月11日
正當「726大罷免」的餘波未歇,賴清德過境紐約被白宮「消音」、台美關係不穩之說甚囂塵上之際,8月1日,日本《讀賣新聞》率先發表社論,直白批判台灣大罷免。緊接著,8月4日,另一大報《產經新聞》也發表評論,同樣不假辭色地「唱衰」賴清德。這股輿論浪潮隨後獲得日本其他媒體跟進。這些日本重量級的偏右媒體,過去普遍被視為對民進黨友好,如今卻紛紛對賴清德展開負面評價,究竟是否意味著日本輿論與民進黨自2016年以來的「蜜月期」已提前告終?這又將對相對穩定的台日關係投下何種變數?
《讀賣》與《產經》為何嚴詞批賴?
社論於8月1日出爐後,筆者隨即在臉書上發表簡要分析,該文旋即被《風傳媒》等媒體轉載。
《讀賣》社論的標題為「台灣舉行罷免投票,排除在野黨的意圖被否決」(筆者譯,日文原題:「野党排除の狙いが否定された」)。光從標題便可看出,這篇社論直接否定了「大罷免」的正當性。這場罷免運動雖由民間團體發起,後期卻獲得民進黨政府全面背書,並將其定調為「民主的實踐」。然而,《讀賣新聞》毫不客氣地直指其目的在於「排除在野黨」,此批判力道可謂異常尖銳,徹底否定了運動的合理性。
此外,社論直言「希望賴氏能夠透過對話來彌合社會裂痕,而不是挑起朝野對立」,並總結「賴清德政府責任重大」,明確表達對這一連串政治紛擾的批判立場。《讀賣新聞》發表如此直截了當地批判台灣領導人的社論,可謂絕無僅有,其背後緣由引人深思。
筆者當天便在臉書短評中斷言:「這絕非《讀賣新聞》的單獨看法」,並預告「接下來是否會引起日本其他媒體跟進,值得持續關注。」果不其然,四天後,《產經新聞》重要欄目「全球評論」發表了前台北支局長田中靖人的評論,題為「賴總統會是陳水扁第二嗎?」(筆者譯,日文原題:「頼総統は第2の陳水扁か」)。作者直接將賴與陳相提並論,並點名批評賴清德在投票前「十講」第二講提出的「雜質說」。此番批評,與《讀賣》社論痛批罷免意圖在於排除在野勢力,堪稱異曲同工。
賴清德痛失日本輿論信賴之因
《讀賣新聞》發行量不僅是日本之最,更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大報,《產經新聞》亦為日本五大報之一(與《朝日新聞》、《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並列)。稱這兩家報社佔據日本輿論半壁江山,應不為過。更重要的是,這兩大報在意識形態上偏向中右,長期以來被視為對民進黨較為友好的輿論重鎮。
事實上,賴清德早在2023年10月初宣布參加大選時,便接受過NHK與《讀賣新聞》的專訪。蔡英文2016年勝選後的第一個專訪同樣獻給了《讀賣新聞》。《產經新聞》也曾分別專訪蔡英文與賴清德。正因如此,這兩大報過去與民進黨的緊密關係可見一斑。
如今,兩大報社不約而同地發表批判賴政府的社論與評論,顯示日本輿論對賴清德執政風格的負面評價已然浮上檯面,稱賴清德已開始失去日本的信賴,亦非誇大之詞。
當然,日本輿論對賴清德的不信任並非始於「大罷免」。事實上,日本主流輿論與眾多台灣研究專家,早在賴清德2024年1月勝選後,便紛紛表達擔憂。這種擔憂源於將賴的風格與以穩健、謹言慎行著稱的蔡英文進行對比。從2024年賴清德充滿火藥味的「520就職演說」一路走來,到今年3月親自發表「五大國安威脅、十七項因應策略」,日本主流輿論對賴清德的「挑釁意味」印象始終未曾改觀。「大罷免」的失敗,不過是賴政府該項政策「荒腔走板」、「本就缺乏正當性」的執政失誤,且在民意清晰的「審判」下暴露無遺,而被日媒撿到了槍。
誠然,每家報紙都有其立場與意識形態光譜上的落點。《讀賣新聞》與《產經新聞》相較於「左報」《朝日新聞》、《每日新聞》,予人「偏右」之印象。然而,這些報社對民主制度的尊重與對和平的堅持,與其他主流報章並無根本區別。這也解釋了為何《讀賣》痛批「大罷免」本質為「排除在野勢力」,幾近直指其為「獨裁行徑」。《產經新聞》在此次評論文末,也明確點出:「單方面的『台獨』舉動,可能成為中國進一步干預及恫嚇的藉口」,並強調「對重視『台海和平與穩定』的日本而言,並非隔岸觀火」。
日媒開砲後對台日關係的影響
就短期觀察,日本輿論的批評會在日本公共領域塑造「賴政府是否穩健」的印象,進而影響政界與部分輿論在公開表態挺台上的積極度。但實務層面的經濟合作、供應鏈協作與低可見度的安全對話通常仍會延續,因為日本的基礎戰略利益(半導體、區域安全)不會因輿論一時而改變。
就中期影響而言,若台灣執政者能及時調整溝通並以具體、互惠的政策行動回應日本的關切,日本在政界包括國會及政黨層面的支持會回穩;若未能調整,則日本某些較為保守或務實的決策者可能在政治聲援(high-profile endorsements)方面採取更審慎態度,偏好技術性、低政治曝光的合作。
不難預測,就《讀賣新聞》與《產經新聞》等日本媒體前所未有的負面評價,賴清德政府或會啟動對日主流媒體的說明與對話,包括安排日文專訪以澄清政策動機、溝通程序與制衡機制,降低「誤讀」與「類比危機」擴散。同時,也可能調整國內論述語氣,強化程序正當性,避免使用易被解讀為排他性的比喻,改用制度化程序與法律正當性的語言回應批評。
此外,以具體互惠合作穩固實務關係,也應是賴政府對維持台日關係可能的作爲。在供應鏈安全、經濟投資保護、人才交流等「有形合作」上推動可見但低政治化的成果,讓日本政策圈看到雙邊互利而非單向政治動員。
日本輿論重鎮在「726大罷免」之後對賴清德堪稱毫不留情的尖銳批評,反映的是日本對台灣政局穩定與對兩岸政策可預測性的高度關切。這些評論短期內會增加賴政府的國際輿論壓力與國內選情風險,但不會立即影響日本與台灣在低能見度的安全對話與經濟上的結構性合作。真正關鍵在於賴政府接下來是否能以更包容且透明的溝通、加速可見的對内緩和朝野對立,對外展示穩健外交風格,來回應信任赤字——這將決定日本在中期願意給予多少實質性的政治支持與公開表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