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08-27

823 「中華民國台灣」的緣起,或僅是「TPKM」?

19581023蔣介石杜勒斯聯合公報,這份很少被官方提起的聯合公報,解釋了幾個關鍵疑問,包括:
協防條約簽訂時明明僅及於台澎,為何與何時及於金馬?
在協防條約中並存的「中華民國」(ROC)與「中華民國政府」(GRC),如何變成「中華民國政府」(GRC)?
蔣介石如何對美承諾「放棄反攻大陸」(not use of force),卻對內曲解為「不憑藉武力」?

陳以信20211023在其FB這樣說:

民國47年的今天(1024日),蔣中正總統與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台北發表中美聯合公報這份公報改變了台澎金馬的命運
原本在民國43年簽署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金門、馬祖並未納入美國協防範圍,但因八二三砲戰開打,中共猛烈砲擊金門,故此公報第二條寫明「確認金門、馬祖與台灣、澎湖在防衛上有密切關聯」,這是美國協助台灣保住金馬的開始。
但杜勒斯也為確保美國,不被捲入老蔣總統的反攻計畫,故在第六條特別寫上,達成恢復大陸人民自由使命之主要途徑,「為實行孫中山先生之三民主義,而非憑藉武力。」自此「反攻大陸解救同胞」,就變成「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而台海任何一方不得片面改變現狀,自此成為美國對中政策的總指導。

這份公報,意義比陳以信所理解的更深遠。

國史館長陳儀深在20230824國史館的線上講堂〈八二三砲戰與台灣政治發展〉,指出:
「蔣在1023日發表的〈蔣杜聯合公報〉中承諾不以武力反攻大陸,這是蔣在美方壓力下的一種讓步,但他也爭取到美國承認金馬等島嶼與台灣防衛有密切的關連」,以及
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確定了「中華民國台灣」的領土範圍就是台、澎、金、馬。」
所謂的領土,具有多樣性意義,不僅指所有權,還包括使用權、管理權等樣態。一般認為,世界上所有領土都被置於某個主權國家的排他主權之下,但事實上,我們還是可以找到:邦聯、聯邦、保護國、勢力範圍、租借地、租界、宗主權、自治領地、委任統治地、託管領土、軍事佔領地、自由市、特殊國際政權等——都與傳統的理論背道而馳。
陳館長特別注意到「中華民國」一語變成「中華國政府」(GRC),實際上,這用語在1949年已經被美國外交電文所精確使用,用來指稱已經在中國本土潰敗的蔣介石當局,卻仍以「中華民國」自稱。
另外,陳館長強調一件不經意的小事蔣介石因為完成了與美國的政治商討,即使金門砲戰戰事方殷,仍舊偕家人度假去(一週)。度假一事表示:政治比軍事重要。對美的政治搞定了,軍事就不成問題,可以無事落幕,這是統帥的職責。

從協防條約簽署起,甚至從1950627日杜魯門宣言起,台灣海峽就是美軍對台的態度(或防禦範圍)。美軍即便1979年從台灣陸地撤軍或不進入台灣,也從未放棄在台灣海峽執行維持和平的任務。


4 則留言:

  1. 請教前輩,砲戰期間蔣介石度假之事是否有文獻或報導?網路上並找不到相關資訊。
    只看到有網路文章提到宋美齡奔走台美之間,並未有蔣介石訪美的消息。
    路人α

    回覆刪除
    回覆
    1. 國史館長在當日(20230824)「國史館線上講堂」說的。
      我是看直播,現在不知道上線了沒?

      .

      刪除
    2. 再補充一下:
      館長表示:蔣杜聯合公報在週四完成、發佈,隔一天即週六,蔣介石就帶著孝武、孝勇二孫飛台中轉去日月潭渡假了。
      這是記錄在蔣介石日記中的。

      這麼一個簡單的敘述,但通常人會忽略這種「生活敘述」,原來點出八二三砲戰真正關鍵的因素,以及台灣政治的核心本質。


      .

      刪除
  2. 這個意義是美軍要以什麼身份到非屬中國的臺澎政治實體,以及到仍處於內戰狀態的金馬,在協防條約中止後,也就是現在,那個團體以及身份要在台灣和台屬地進行軍事行動,以現今情況來看,只能是提前來的國際志願軍了

    回覆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