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10-10

閱讀 Taiwan Defense TTX 2025 的發現與心得

閱讀 Taiwan Defense TTX 2025 的發現與心得

1.  美國組的立場一直都是:嚇阻→防衛→戰勝。因此,嚇阻並非懦弱而是不想讓事情難以收拾。這點,台灣的親中媒體會刻意將嚇阻解讀懼怕,也因此擔憂北京也會如此認知,因為北京的武力擴張速度驚人。

2.  所謂灰色地帶侵擾,不僅包括空間(地理上)侵入台灣的各種禁止、限制空域、水域並立即(或拖拖拉拉離開),也包括日本、菲律賓、韓國的相對領域;時間上包括24H,以及各種節慶或天災,在台灣社會分散注意力時;也包括組成,即在中方是軍警(聯合戰備警巡)+民兵的艦艇組合出動,或軍機與無人機的聯合出動,甚至於包括同步針對台日菲韓各國。

近日,川普以軍事手段擊毀委內瑞拉運毒船的作法,或可以參考作為對付中共灰色侵擾。川普的思考是,運毒=恐怖主義→武裝衝突狀態對象→適用武裝衝突法→擊毀。灰色侵擾也可以定義為敵意,所以得以擊毀至少是民兵船。不如此,則民兵船會掩護軍事行動,而成為防衛的干擾。 

3.  推演後檢討中有「不使用核武極為重要」的發現,且美國組有「必須避免全面戰爭擴大至中國大陸本土」是避免核戰的另一種說法。

因為在烏克蘭戰爭前中共與俄羅斯表達合作無上限,表示中共可能學習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的混淆No First Strike(不首先發動核打擊)與No First Use(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No First Strike(不首先發動核打擊=不先發制人核打擊(np preemptive first strike---僅在遭受核攻擊後,才使用核武器進行報復,表示核武器的「唯一目的」(sole purpose)是威懾和回應核威脅。意在癱瘓敵方核武。

No First Use(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進行意在摧毀敵方核武庫的突然全面核攻擊。

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修改核武使用條件,即雖然維持克制使用核武,但將使用核武條件放寬到被傳統武器攻擊時危及本國生存時,有權使用核武。中共若以核武威脅,則美日要如何對應?以核武逼迫台灣和談,也可能是其中選項? 

4.  雖然知道戰火也會危及日本生存,日本也將遭受戰火,但日本組的反應非常慢、也非常謹慎,僅在撤僑時有稍微積極的對應。縱然已經在戰火中,仍維持外交反應的主調。這非本次兵推獨然,在2024年日本舉辦的跨國兵推,也呈現相同「困境」。 

5.  推演中首次出現的「司法隔離」(Judicial isolation)在書中並未解釋。依據文意理解,應該是北京對台灣的近海「延伸管轄權」並「排除其他國家或當局的介入機會」。手段當然是類封鎖(他國船隻在此區域航行必須新向北京申請、取得核准,否則會遭到攔檢、押送中國)。但此事並不容易,因為貨輪停靠多點,貨物目的港並非僅只台灣,因此會延宕各國的運送時間,包括中國的貨物,以及增加運費與保險費。此舉目的在逼使各國企業不接受台灣訂單以免麻煩。但除非戰事延長至一年以上,否則無法影響長約。 

6.  日本組的反應與歷次各種跨國兵推的發現相吻合—相對上謹慎與被動。原因出在日本憲法體制的侷限、日本長期輕易享受免費的和平紅利,導致太平洋戰爭前的軍隊實戰經驗未能傳遞到戰後。此次兵推也表明在情勢有重大變動時,日本組仍緩步對應。 

7.  本兵推開宗明義定義,因為是兵推所以設定導向戰爭。這裡就要問了:假使不是戰爭,次於戰爭卻達到類似效果的滲透、內部顛覆等,是否可以定義為新型態戰爭而成為兵推的設想範圍?特別是我們在立法見到以法律手段癱瘓憲政運作,以及在災害中阻撓救災等可能性都不再是臆測而是真實存在。 

8.  兵推的發現,可能是通常各種兵推設想卻不公布的部份,包括:
共軍會從東部登陸(所以花東地方政府的反共立場與被滲透的程度很關鍵);
與友盟一起聯合護航(反封鎖);
封鎖麻六甲海峽、扣留大陸商船(作為反封鎖的一環);
(為此)美國軍隊兵力部署在台灣(這是軍事必要性);
少提及非對稱作戰(或許是);
不確定台灣人民作戰意志(也讓日本取得猶豫的藉口);
不因朝鮮半島衝突分散注意力;
必須避免全面戰爭擴大至中國大陸本土(中共會仿效俄羅斯);
確保作戰中不使用核武(避免升級,但如何防止中共的);
戰略溝通的重要性(所謂的全社會團結一致);
佔領東沙、澎湖(沒有提及佔領金馬以人質要脅談判)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