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10-10

批評美國「搬走台灣產業鏈」,盧秀燕與整個國民黨搞錯了什麼? 恕我無法支持@關鍵評論 20251009

 【雙魚之論】
本文簡單就勾勒戰後經濟的主軸:戰後台灣參與了美國為首的全球分工體系,各參與國財富都來自全球貿易,主要市場在美國就會發財。相對的,先進國家若要繼續繁榮,產業就必須持續轉型升級。但台灣與美國合作的產業演化(特別是技術),被部份人扭曲為一場陰謀,從而促使台灣抗拒變化從而反美親中,如此將使台灣跟全球產業脈動脫節。

批評美國「搬走台灣產業鏈」,盧秀燕與整個國民黨搞錯了什麼?    恕我無法支持@關鍵評論 20251009

本文駁斥「美國掏空台灣」論述,指稱真正威脅是中國的不公平競爭。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與美合作、赴美投資,並非產業外移,而是鞏固核心地位、抵禦中國威脅的必要升級策略,有助於台灣經濟奇蹟的延續。

最近,台中市長盧秀燕、立委賴士葆相繼批評美國「搬走台灣產業鏈」,甚至稱中科可能因此成為蚊子園區。這種說法,乍聽之下像是地方為經濟發聲,實則是對全球經濟的徹底誤判

民選政治人物為了選票,容易將產業演化講成一場陰謀。但不是每一種政治口號都經得起考驗,如果政治人物只守著選區裡的一塊地,看不見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抗拒變化,將會使台灣跟全球產業脈動脫節。

台灣不是被搬走,而是在升級

台灣的經濟奇蹟,是因為參與了美國為首的全球分工體系,日本、韓國、台灣因為有比美國便宜的勞力、靈活的製造業,而且遵守契約與法律,所以可以跟美國客戶合作,更有效率的生產商品。

對美國而言,東西在哪裡便宜,就會往哪裡生產。等到蘇聯解體之後,尚處於低等收入水準的共產中國,對美國秩序也不構成威脅,因此中國也加入了全球供應鏈,並隨後加入了WTO

在這段過程,比美國弱小的經濟體都經歷了非常明顯的薪資成長,而美國本身因為將生產線工作外包,一線工人的就業機會與薪資陷入停滯。這在經濟學上稱為「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隨著國際貿易發生,窮國薪資會被往上拉抬,富國薪資會被向下牽引。

既然如此,為什麼數十年過去,美國仍然是最富有的經濟體?因為美國並不是停滯不前,而是生產更加複雜精密的產品或服務。以科技產業來說,就是上游的IC設計、研發與應用在美國,晶圓代工在台灣,下游的組裝代工則交給中國。

但現在情況改變了,自從中國政府推出「中國製造2025」,全面性且不擇手段地學習、模仿、偷竊先進國家的技術。隨著本土供應鏈漸漸完善,中國認為自己可以用「低價」為武器,反噬先進國家的產業,在國際貿易中取而代之。

面對中國的威脅,台灣自然得調整策略,適應全球供應鏈重整,在AI時代與美國共同創造產業升級。而這場新變革,台灣必須與美國密切合作,擴大雙邊經濟依賴,才能在下一個世代維持優勢地位。

真正的威脅不是美國,而是中國

盧秀燕、賴士葆親中仇美的說法,對台灣人而言並不陌生。在馬英九時代,台灣與全世界都被中國經濟高速成長所迷惑,台商大舉西進,外資湧入中國,造成許多國家傳統產業空洞化。

雖然因為政治意識形態干擾,許多人保留了中國經濟強大的錯誤印象,但又恐懼產業再度外移、空洞化,因此選擇相信國民黨人的說法。但這犯了根本上的錯誤:台灣經濟真正的威脅不是美國,而是中國

中國是全球化紅利的最大贏家,透過接受跨國分工薪資最低的職位,承擔污染最大的生產環節,中國經濟飛躍性地成長,並對先進國家的就業機會與產業鏈產生磁吸效應。

富國必須生產窮國無力生產的高科技產品,或是無法被直接取代的非貿易財,才不會被窮國用便宜成本打敗。換言之,先進國家若要繼續繁榮,產業就必須轉型升級

但實際情況遠比個別企業或產業的升級更加複雜,我們不妨參考鄰近國家的案例:韓國在2010年代積極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企圖擴大對各國市場的開發,尤其高度依賴成長中的中國市場。然而在韓中自貿協議簽訂不到三年,韓國就因為與中國「薩德爭議」而遭受政治性懲罰

與此同時,中國不斷違反WTO的貿易規則,透過國家補貼與各式障礙,加上不擇手段「學習/竊取」新技術,實現不公平的貿易。各國企業因此遭受沉重的打擊,例如韓國三星、LG的家電與手機雖好,但面對小米、華為相似的性能與壓倒性的價差,很難保持原本市佔率。

許多技術壁壘較低的產業,就這樣一一被中國企業打垮,先是鋼鐵、石化產業,再來是家電、網路產業。

傳統產業被中國不公平貿易摧毀後,中國向上滲透至較高門檻的產業,並威脅到先進國家的經濟命脈,也就是手機、電動車、資通訊產品、機器人、人工智慧,還有台灣最重要的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

在這段過程,不論台灣或韓國,財富都來自全球貿易,主要市場在美國就會發財,主要市場在中國就會先甘後苦。因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本質就是「欲取先予」,所以再重申一次,真正的威脅從來都不是美國,而是中國。

投資美國為何重要?

中國運用不公平貿易手段,挾龐大市場利益施壓全球企業,並且有意識地資助、滲透各國的產官學研所有領域,並運用「學習/竊取」的新技術擴張其軍事能力,這個不公平的狀態註定無法長久。

台灣最先意識到中國並未因為「富起來」而放棄專制政體,甚至增強了軍事擴張的態勢,所以在政治上重新疏遠中國,接著日本、美國也意識到中國不再是全球化的經濟夥伴,而是破壞全球秩序的頭號挑戰

因此,日本與美國政權都是對中鷹派抬頭

安倍晉三首相時代,日本不斷倡議建立全新的戰略觀,直接促成川普總統第一任期的「印太戰略」,並誘發了美中貿易戰。拜登總統也運用「小院高牆」戰略圍堵中國。川普總統第二任期更加激進,運用對等關稅掀起全球性的貿易談判,以便重塑世界經濟秩序。

如果只看近期世界大事,會以為美國是極度自私,只想運用關稅大棒強迫全世界讓利給美國。但實際上美國不可能完全鎖國,連回到19世紀的孤立主義都不可能

美國二戰以後的基本國策,就是維持世界自由秩序,宣揚美式民主以及市場經濟,川普總統高舉「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也沒有背離這個原則。

只是以前美國的頭號敵人是蘇聯,現在MAGA派把對象換成中國,手段也跟著改變,目的是破壞中國不公平的經濟擴張能力,進而阻止中國的軍事擴張。

美國的基本戰略方向,與台灣的核心利益完全一致,因為掠奪台灣企業市場的向來是中國企業,威脅台灣國家安全的也只有中國軍隊,台灣絕對沒有理由反美

甚至,在全球面臨美國關稅壓力之際,台灣如果能夠借機與美國加深雙邊經濟交流,台灣企業將可以在全世界最富有的美國市場獲得更大市佔率。因此台積電、鴻海等龍頭企業,都是早在關稅戰之前就啟動投資美國計劃,關稅只是加速了這個過程而已。

幫助美國建立科技供應鏈,對台灣有利

在國家角度,台灣的自由繁榮是以美國秩序為前提,由美國維持和平,由美國提供技術與資本,才能保證台灣的獨立自主與經濟成長。

在商業角度,台灣企業赴美設廠,可以就近服務美國客戶,後面追加的關稅壓力,其實變相增加了赴美台商的經濟競爭力。

然而現在的爭議是,美國出於對戰爭風險的評估,認為先進製程的晶圓代工產能幾乎被台灣壟斷,可能會讓中國有機會「挺而走險」,因此要求台灣移植一部分「最先進製程」產能到美國本土。

台灣人自然不樂意外移產能,即使要外移,政府定下的策略目標也是「N-1」,也就是海外產線不可以完全追上台灣的最先進技術。

幫助美國建立科技供應鏈,其實對台灣有利,因為美國的目標並不是掠奪台灣,而是建立能確保美國經濟軍事安全的晶片產能。台美貿易談判如果能夠維持「N-1」自然是好,但是N-1」並不是絕對的底線,只是我們保護台灣核心競爭力國的策略工具之一而已

最重要的是,台灣必須牢牢佔據美國為首的供應鏈核心夥伴,才能在美國打擊中國時避禍,在美國經濟成長時共享果實,在中國意圖發動戰爭時,我們不必擔心彈盡援絕,可以以美國為大後方不斷生產最先進的武器

那麼,幫助美國建立科技供應鏈,會不會讓台積電變成「美積電」,甚至「搬走台灣產業鏈」呢?答案是不會。

盧秀燕與整個國民黨搞錯了什麼?

張忠謀先生的自傳中,詳細描述他在1968年推動德州儀器與SONY合資在日本設立晶圓廠,多年後當他為台積電熊本廠剪綵時,也回想起這段早期海外設廠的往事。

即使使用相同的製程,日本晶片良率也遠高於美國,而隨著台積電的創立、成長,台灣現在的先進製程晶片良率獨步全球,難以被任何其他國家複製或取代

與此同時,美國的晶片製造能力雖然無法與台灣匹敵,但仍然擁有強大的晶片製造能力與世界第一的IC設計能力。所以魏哲家董事長才會說:「不要被媒體誤導了,不管什麼時候,美國一直都是半導體產業最強大的國家。

美國現在希望台灣轉移一部分產能到美國,只是為了重拾製造能力。但事實上,台積電、鴻海的管理能力以及台灣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對良率的重要性完全不輸半導體製造技術本身。正如美國從未在半導體產業落後,只要台灣仍然保持強大的科技產業聚落,就不必擔心被掏空。

所以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經濟部長龔明鑫才會將對美投資稱為「台灣模式」,並強調科學園區是台灣產業群聚典範,與友邦分享園區經驗是正向發展。

而且別忘了「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台灣科技產業的高收入,完全印證台灣對中國脫鉤、加深對美國的經濟綁定,薪資水準就不會被中國向下拖,而是會被美國往上帶

瞭解全球產業現實,就知道國民黨不斷謠傳的「台積電變美積電」不是事實,而是自己嚇自己。輝達的海外總部設在台北,有強大的研發量能在台灣,難道輝達就變成台灣企業、美國AI產業就被台灣掏空了嗎?當然不是。

談判是雙邊交易,付出才有回報

台灣現在的最大經濟風險,不在擁有技術壁壘的科技業,而在傳統產業。台灣傳產一方面要與中國不公平貿易惡性競爭,一方面要面對美國關稅的巨大壓力。

但危機也是轉機,只要與美國貿易談判成功降低關稅,台灣傳產就可以重新進入美國市場,並獲得美國關稅的變相保護,隔離中國的威脅。

既然如此,要與美國談判,就必須正視美國的目標去風險化,也就是美國本土再工業化

所以說,台灣如果是「政府對政府」輸出台灣模式,幫助美國建立科技供應鏈,既不會掏空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還能夠幫助傳產解決競爭困境——這才是在今日全球政治經濟現實下,台灣最佳的國際貿易政策方向。

而且政府絕不是單方面配合美國要求,換取美國的體諒。早在前經濟部長郭智輝任內,就已經提出「境外關內策略,跟德州州政府簽署MOU,商談水、電、土地、簽證以及稅賦減免等等,以政府力量協助解決台商在美設廠的各種障礙。

龔明鑫接棒擔任經濟部長之後,也延續此一策略,並透過鄭麗君副院長將此計劃提上談判桌,也已經獲得美國聯邦政府在水、電、土地、簽證上的正面回應。

雖然短期內會造成台灣的資金壓力,但鉅額投資美國也意味著台灣市場擴大,並且加深與美國的政經合作。

當美國AI時代準備全力衝刺時,台灣如果跟美國密切結盟,我們也將享受訂單、技術交流與政治重視,美國不會因為擁有幾條本土半導體產線,就對幫助他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的台灣坐視不管。

如果台灣真的按照盧秀燕、賴士葆等人的說法,抗拒與美國的經濟整合,雖然美國仍然會向台灣採購最先進的晶片,但是其他所有產業就形同放棄美國市場然後在其他沒有美國政治力保護的市場上,被最擅長「卷」的中國企業打垮

什麼才是台灣的最佳策略?拋開民粹政治語言,深入理解全球貿易的結構,答案就會非常清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