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國:極點定位
〈2025 年慕尼黑安全報告〉 20250214
中國對全球秩序的看法是什麼?中國的軍事、經濟和外交戰略如何支持或違背其願景?世界各國日益加劇的反擊對中國有何影響?
關鍵觀點
- 中國所倡導的多極秩序在所謂的全球南方國家中受到歡迎,但這實際上只是為了累積力量與美國進行戰略競爭的幌子。它對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以及其他軍事和經濟權力鬥爭的支持暴露了這些矛盾。
- 中國缺乏可靠的盟友,但正在與其他修正主義國家加強合作。它正團結各國,例如金磚國家,共同履行改革全球秩序的承諾。
- 中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力量投射能力不斷增強,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美國。美國和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對此作出了重新武裝和加強防禦關係的回應。
- 中國決心保護並將其經濟實力武器化,但結構性障礙和來自國外的阻力可能會減緩其經濟崛起。
- 中國必須做好與美國新政府更嚴厲對抗的準備,但減少國際承諾也可能使中國受益。
中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新多極秩序的倡導者。[1]中國共產黨正在推動重新調整全球治理機構,並推行金磚國家等替代結構,表面上是為了更能反映對正在崛起的非西方世界的「權力重新分配」。[2]然而,在與美國爭奪「領先地位」的過程中,北京經常忽視它所聲稱要扶持的國家以及它所宣揚的原則。因此,許多人認為這種主張不過是赤裸裸的強權政治的幌子。[3]儘管中國在團結對當前全球秩序的不滿情緒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但它的經濟和軍事發展仍面臨著國內的障礙。此外,北京的權力遊戲正遭到鄰國和歐洲國家越來越多的抵制;在新川普政府的領導下,美國限制中國發展的力道可能會加大。如果中國共產黨繼續堅持當前路線,中國本身可能會使「有序多極世界」的任何希望破滅。
習近平說:中國對全球秩序的願景
在推動多極化的過程中,中國將自己描繪成所謂全球南方國家的倡導者。與許多國家一樣,中國認為現有秩序因西方對國際機構的主導、雙重標準以及所謂的「冷戰思維」而遭到扭曲。[4]北京的願景承諾「實現國際關係民主化」,[5]維護《聯合國憲章》,並給予心懷不滿的國家在國際機構和規則內平等的發言權和迴旋空間。但它也宣揚了中共的理念:其「發展權」優先考慮多數人的經濟進步,而不是個人的政治和公民權利;在其理解中,主權不應因價值觀或治理問題而受到侵犯。[6]對多極秩序的這種解讀試圖調和對全球南方國家的呼籲與北京希望在不受外界干涉的情況下成為一個大國和地區霸權的願望。毫不奇怪,絕大多數中國公眾都相信多極化世界有利於和平與繁榮(圖 1.4)。但即使在中國,也有人承認,由於中國正在與美國進行大國競爭,呼籲多極化僅僅是「一種全球政治正確立場」。[7]
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時代趨勢。但對於它們應該是什麼樣子,人們有不同的看法。[8]----王毅•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主任記者會,2024年3月7日
在華盛頓以及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首都,許多人認為中共的首要目標是贏得與美國的戰略競爭並顛覆自由國際秩序的核心要素。有些人仍告誡人們不要加大與中國的競爭風險,也不要誇大其全球野心,[9]但越來越多的共識是,有必要對北京採取更大反擊措施。[10]對許多人來說,中國加強與俄羅斯以及伊朗和朝鮮等其他修正主義國家的機會主義合作,已經暴露出,當中國共產黨服務於其戰略利益時,它所謂的原則就會被拋到一邊。中國已成為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不可或缺的支持者:自2022年以來,它不僅透過向俄羅斯運送價值90億美元的兩用產品幫助俄羅斯抵禦西方制裁,而且促進了貿易——以至於俄羅斯38%的商品進口都來自中國。[11]據稱,它還在幫助俄羅斯製造作戰無人機。[12]持續的戰爭讓北京有藉口誹謗北約,並給大西洋彼岸的競爭對手的軍事、經濟和政治資源造成壓力。[13]
同時,北京正在利用其外交影響力,團結對當前全球秩序的不滿。中國正試圖將金磚國家定位為與七國集團抗衡的力量。[14]儘管金磚國家通常仍被視為一個組織混亂、具體聯合項目較少的組織,但它卻是中共譴責西方雙重標準和全球治理失敗的有力工具。[15]但儘管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16]但中國卻阻礙了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的重要道路。[17]其目的是透過將中共的原則插入國際機構的文件中並讓中國官員擔任領導職務來淡化國際機構的自由主義DNA。[18]此外,中國不顧障礙和衝突,不斷增強其軍事和經濟實力,並將其用於戰略競爭——這往往違反其所謂的多極化原則。
皇帝的新船:中國的軍事態勢
中國的目標是在印度-太平洋地區部署一支「世界級的軍隊」,並且不受美國干預的威脅。[19]在某些地區,中國的區域力量投射能力已經超過美國。[20]它的採購速度比美國快五到六倍,而且在數量上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作戰力量。[21]中國的整體造船能力是美國的230倍,光是江南造船廠的造船能力就超過美國所有造船廠的總和。[22]2024 年,北京也證實正在研發第四艘航空母艦,可能是核動力航空母艦。[23]除了大規模增強常規武器裝備外(圖 3.1),預計到
2030 年,中國現役核武庫將增至
1,000 枚以上,而
2024 年約為
600 枚。
然而,北京的軍事目標面臨內部障礙。幾乎沒有戰鬥經驗,部隊整合程度仍然很低,後勤問題仍然存在。[25]腐敗仍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近幾個月來,習近平主席撤掉了幾名軍事高級官員的職務,其中包括兩名前國防部長,他們因腐敗問題接受調查。[26]
國外對中國軍事擴張和權力擴張的反對聲音也日益增強。澳洲、日本、菲律賓和韓國正在大力投資國防,並尋求與美國建立更牢固的安全關係,以應對中國的恐嚇和違反國際法的行為。[27]事實上,在過去的一年裡,中國的挑釁達到了新的境界。 6 月,中國海岸防衛隊在南海非法宣稱擁有主權的海域撞擊了一艘菲律賓船隻,[28]造成數名船員受傷。菲律賓稱這是中國在該地區「有史以來最咄咄逼人的行動」。[29]2024 年 10 月,中國軍方舉行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封鎖台灣「演習」,練習封鎖港口和地面攻擊。[30]不斷加劇的軍演印證了美國的擔憂:習近平希望他的軍隊到 2027 年能夠佔領台灣。[31]北京可能會宣揚「安全不可分割」,譴責「以犧牲他人安全為代價」來確保自身安全。[32]但中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建立勢力範圍的行為違反了國際規則,建立「強權即公理」的世界秩序觀。[33]
瘋狂的亞洲富豪?中國的經濟影響力
中國經濟是其領導人在世界舞台上最大的資產,但或許也是他們最擔心的問題。預計未來五年中國將佔全球經濟成長的21%。[34]面向未來的產業是這成功的支柱。在44項關鍵技術中,中國有37項處於世界領先地位。[35]世界也依賴中國來獲取用於關鍵高科技產品的稀土元素,其中中國開採了全球 60% 的稀土元素,加工量佔全球供應量的近
90%。[36]中國企業在光電領域已遠遠領先,在電動車領域也可能如此。[37]
透過盜竊、扭曲市場的補貼和戰略規劃,北京現在在許多將決定21世紀地緣政治霸權的產業中處於領先地位。[38]---馬可·盧比歐•時任美國參議員,新聞稿,2024 年 9 月
為了增強優勢和韌性,中共推行「雙循環」政策:為了加強「內循環」,中共為了經濟安全,正在大力投資戰略產業的本土供應鏈。[39]為促進「外部循環」,中國正在為中國商品開放貿易路線和出口市場。中國已成為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40]中國也對簽署「一帶一路」基礎建設投資倡議的 150 個國家施加了額外的經濟影響力。[41]透過這種雙重策略,北京使其經濟免受外部壓力,無論是貿易限制、制裁或自然衝擊。同時,它利用其貿易夥伴對中國出口或市場准入的依賴來獲取政治優勢。[42]這種措施通常以經濟脅迫的形式出現,如進出口限制、抵制或旅遊限制,以懲罰不良行為,就像立陶宛和蒙古等較小的國家所經歷過的那樣。[43]
世界各國紛紛採取措施因應中國的經濟策略(圖3.2)。自2022年以來,美國不斷加強半導體出口管制,試圖阻止中國高科技領域和軍事所需的零件。[44]如果川普總統兌現競選承諾,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 60% 的關稅,中國
GDP 可能會損失約
0.7%。[45]2024 年 10 月,歐盟出於對補貼和產能過剩的擔憂,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高達 45% 的關稅。[46]歐洲也可能面臨來自美國新政府的壓力,要求其進一步加強對華政策。但中國廉價的出口產品也促使許多發展中國家(包括部分金磚國夥伴)在試圖提升價值鏈時設置障礙。[47]
由於巨額補貼,中國目前因國內需求疲軟而產出超過銷售量,導致中國補貼產品(如電動車和鋼鐵)供應過剩,造成不公平貿易。[48]----烏蘇拉馮德萊恩•歐盟委員會主席,記者會,2024 年 5 月 6 日
中國仍然依賴以美元為中心的金融體系。中國推行的「去美元化」舉措,即以人民幣取代美元,在全球範圍內並未取得多大進展。[49]中國經濟不僅面臨外部限制因素,也面臨內部限制因素。近期 GDP 成長相對較慢、人口老化加上嚴重的青年失業、陷入困境的房地產產業、高額的政府債務、資本流入減少以及對糧食進口的依賴,可能意味著中國的經濟成長正在達到頂峰(圖 3.3)。[50]此外,其作為全球最大雙邊貸款機構(特別是對不穩定經濟體而言)的地位,越來越像是一筆負擔。[51]要求中國向難以償還債務的國家提供更多債務減免的呼聲越來越大,但北京方面仍然不願意這樣做。[52]北京對貿易關係的安全化和對工業部門的保護違反了全球貿易規則及其對「包容、平衡的全球化」的承諾。[53]
2017 年以來未見的變化:全球秩序與中美競爭
在推動所謂新興多極世界論的同時,中國正在累積強大的實力,以挑戰美國作為主導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然而,它日益面臨內部結構性阻力和來自國外的阻力。最強烈的反擊來自華盛頓,他們的共識是更堅決地反對中國(第 2 章)。而北京方面則表現出有信心抵禦「川普衝擊」。 [54]此外,川普疏遠聯盟和國際機構甚至可能為中國帶來機會。中國共產黨可以強調美國是世界不穩定力量的說法,並且在將其自身倡議納入國際體系時不會面臨太大的阻力。 [55]儘管北京也面臨來自歐洲和「非美國西方」的阻力,但它也可能有機會利用美國與其合作夥伴之間的新分歧。 [56]然而,如果北京透過變相脅迫和違反規則來應對日益增強的國際反對,它可能會危及自己與志同道合國家的地位,同時進一步破壞建立「有序多極世界」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