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多極化”,這已成為外交政策辯論中的一個真理。儘管當今世界多極化的程度尚有爭議,但世界的「多極化」卻是事實:一方面,權力正在轉移到更多有能力影響關鍵全球問題的行為體上。另一方面,世界各國之間以及國家內部的兩極化日益加劇,阻礙了各國採取聯合措施應對全球危機和威脅。
當今國際體系呈現單極、兩極、多極、非極化趨勢。然而,權力正在向更多國家轉移,爭奪影響力,這一趨勢顯而易見。多極化不僅表現為物質力量的擴散,而且表現為世界意識形態的進一步兩極化。塑造了後冷戰單極時代政治和經濟自由主義已不再是唯一的規則。正如許多自由民主國家中民族民粹主義的興起所表明的那樣,它的內部爭議日益加劇。但它也面臨來自外部的挑戰,民主國家和專制國家之間的意識形態分歧日益加大,世界出現了多種秩序模式共存、競爭或衝突的情況。
這種多極化在世界各地引發複雜的感受。這項樂觀的解讀凸顯了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和對華盛頓進行更大限制的機會。悲觀的解讀認為,多極化會增加混亂和衝突的風險,並破壞有效合作。儘管《2025年慕尼黑安全指數》顯示,整體而言,七國集團民眾對世界多極化的樂觀程度不如「金磚國家」(金磚國家除俄羅斯外)受訪者,但各國對多極化的看法受到對當前國際秩序和未來理想秩序的不同看法的影響。
唐納德·川普的總統勝利埋葬了美國後冷戰時期的外交政策共識,即自由國際主義的大戰略最符合美國的利益(第 2 章)。對川普和他的眾多支持者來說,美國創建的國際秩序是一項糟糕的協議。結果是,美國可能放棄其作為歐洲安全保障者的歷史角色 — — 這將對烏克蘭帶來重大影響。未來幾年美國的外交政策可能會受到華盛頓與北京的兩極競爭的影響。但這很可能會加速國際體系的多極化。
中國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有力的多極秩序支持者,將自己描繪成所謂全球南方國家的倡導者(第 3 章)。然而,許多西方人認為,北京倡導多極化只不過是與美國進行大國競爭的幌子。儘管中國在團結對當前全球秩序的不滿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但該國的經濟和軍事發展仍面臨一系列國內障礙。此外,在川普總統的領導下,美國可能會加大對中國的束縛,但美國退出國際承諾或華盛頓疏遠長期合作夥伴也可能使北京受益。
對於體現自由國際秩序的歐盟來說,對此秩序核心要素日益激烈的爭論構成了特別嚴峻的挑戰(第 4 章)。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以及歐洲許多國家民族民粹主義的興起,使歐盟自由主義願景的關鍵要素陷入危險。唐納德·川普的連任可能會加劇這些挑戰,並重新引發關於歐盟是否需要成為國際政治中自主一極的爭論。但它也可能助長民粹主義運動,加深歐洲內部分裂,並削弱歐盟解決其面臨危機的能力。
本世紀,沒有一個國家比俄羅斯更費盡心思顛覆國際秩序。莫斯科設想建立一個由「文明國家」組成的多極世界秩序,俄羅斯就是這麼看待自己的(第 5 章)。較小的國家——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就屬於這樣的國家——屬於文明國家的勢力範圍。儘管莫斯科的自我形象與其實際權力基礎存在差異,但俄羅斯正在成功破壞穩定國際秩序的努力。同時,它也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經濟問題和帝國過度擴張的後果。能否實現其多極勢力範圍的願景,將取決於其他國家的反對。
印度領導人對現有國際秩序的批評和對多極化概念的接受與印度尋求成為世界領先大國密不可分(第六章)。儘管新德里在提升印度國際形象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面臨挑戰。對外方面,中國正在擴大在印度鄰國的戰略影響力。從國內來看,印度經濟存在結構性弱點,政治和文化多元化程度正在下降。儘管新德里將自己定位為全球南方國家的代言人,但其多邊結盟政策令人懷疑印度是否願意在全球和平努力中發揮更突出的作用。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維持現狀的國家(第 7 章)。它深深投入到自由國際主義和美國的主導地位中,尤其對單極時代的結束、中國的崛起以及新的多極秩序的前景感到不安。在2025年慕尼黑安全指數的調查中,日本受訪者最擔心世界變得更加多極化。然而,東京為這些地緣政治變化所做的準備也比大多數國家都要長。此外,最近採取的一系列措施顯示日本保衛自身安全和維護秩序的意願。
巴西領導人將多極秩序的出現視為改革過時權力結構和賦予全球南方國家更強發言權的機會(第 8 章)。因此,巴西去年擔任二十國集團主席國期間,將全球治理改革列為首要議題,與減貧、糧食安全等全球南方國家優先議題並列。憑藉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巴西有潛力進一步擴大其全球影響力,影響糧食、氣候和能源安全的全球辯論。然而,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和川普第二任期的開始,巴西傳統的不結盟策略可能變得更難堅持。
南非對多極化理念的接受與其對現有國際秩序的批評,尤其是對不具代表性的國際機構的批評是分不開的(第 9 章)。普勒多利亞也經常批評西方國家選擇性地適用國際法。南非長期以來被視為非洲的「天然領袖」和國際道德典範。但隨著反西方主義在南非國內的興起以及南非在促進人權和國際法方面的記錄惡化,該國的國際地位也受到了打擊。
因此,對多極化的看法也是兩極化的。這使得和平地調整現有秩序、避免新的軍備競賽、防止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發生暴力衝突、實現更具包容性的經濟成長以及共同應對氣候變遷等共同威脅變得越來越困難,而慕尼黑安全指數的受訪者對這些威脅的評價一直很高。由於大國和非大國都無法獨自應對這些挑戰,因此它們之間的合作至關重要。去年通過的《未來公約》表明,國際社會許多人仍然重視基於規則的多邊主義。但要實現這種合作,世界可能需要一些「去極化」。 2025年將會證明這是否會發生——或者世界是否會變得更加分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