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盈歐洲議會搶發言:老遠來就要強調台灣立場
中央社 20230720
成為歐洲議會首度邀請台灣立委出席會議的代表,吳欣盈把握機會不斷舉手發言「回嗆」歐盟官員。會後她接受中央社專訪說:「既然老遠來,就要強調台灣的立場。」
歐洲議會台灣公聽會 歐洲議會國貿委員會舉辦公聽會探討台灣與歐盟經貿關係,首度邀請台灣立委出席。民眾黨不分區立委吳欣盈代表立法院發言,主張歐盟與台灣簽署雙邊投資協定或其他協定,可彰顯其戰略自主性。中央社記者 田習如布魯塞爾攝 112年7月19日
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國際貿易委員會(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Trade)今天舉辦公聽會,探討歐盟與台灣的貿易和投資關係,並首度邀請立法院推派代表出席,差旅費由歐洲議會出資。
吳欣盈除了以14頁圖表簡報和流利英文提出報告,並在回應歐盟官員和其他與會者時,直言她所接觸的一般台灣民眾對於歐盟是台灣最大外資「沒有印象」,若歐盟想要與台灣有更多連結,「唯一方法是去看看那32個已經與台灣簽署的雙邊經貿協定」,發展更多可能性。
雖經多數歐洲議會議員支持和台灣政府積極推動,但負責貿易談判的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遲遲不願與台灣開始洽簽雙邊投資協定。
出席前述公聽會的執委會貿易總署主任施卓絲卡(Joanna Szychowska)表示,歐盟可透過定向性措施(targeted measures)來深化與台灣的關係。換言之,歐盟傾向逐一解決台歐貿易間的技術性問題,而非透過總體規範性的雙邊協定架構。
吳欣盈直接在公聽會回嗆執委會這種做法「非常弱」,如果要深化關係,應該透過政府對政府的協定,而非目前只到經濟部層級的雙邊諮商。
她甚至打破歐盟行禮如儀的發言順序,在負責總結意見的議員發言時仍舉著手,後在主持人同意下獲得回應機會。
她說,請歐盟思考為何在台海情勢下,仍有32個國家與台灣簽署雙邊經貿協定,「希望歐盟更有自信」。這番話成了公聽會的結語。
會後吳欣盈告訴中央社記者,歐洲議會和歐盟執委會對台灣「一個踩油門,一個踩剎車,很尷尬的狀況」。她坦言台歐雙邊投資協定短期內不可能發生,「但有些東西可以先談,像樂高堆積木那樣的模組化」。
她也透露公聽會後施卓絲卡找她攀談,提到會中提及的醫療健康領域,過去執委會其實未想過可以與台灣合作,因此有一個新的進展機會。
施卓絲卡向她提到歐盟在醫療個人資料保護上有建立一些新標準,「我覺得台灣可以馬上做的是讓(台歐)法規標準harmonize(互相和弦)」。
具金融業背景的吳欣盈對數位監理和資訊安全特別感興趣,她主張台灣若能成為亞洲繼日韓之後,第3個導入歐盟通用資料保護規則(GDPR)的國家,就可以跟歐盟27個國家還有其他已導入的近30國接軌。
問她台灣已是主動遵循不少國際規則的「好學生」,但國際政治障礙仍難跨越,有什麼辦法?
「第一點是,自己先作好再說,基本功先練;第二是先把模組積木堆起來」,她舉例綠色轉型、數位醫療等,有很多創新領域可與歐盟合作。
吳欣盈爽快的說,今天表現比平常在立法院銳利,「既然老遠來,就要強調台灣的立場,不能讓貿易總署的人給呼嚨過。」
歐洲議會首邀台灣立委參與公聽會 促簽雙邊協定
中央社 20230720
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今天舉辦公聽會探討台歐貿易及投資,並首度邀請台灣立委擔任主講人。代表立法院出席的吳欣盈向歐盟喊話,主張透過雙邊協定使台歐經貿合作正式化,可使歐盟達成更大戰略自主性。
這是台灣立委首度參與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的正式議程,源起於去年該議會國貿委員會(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Trade)組團訪台時,曾向立法院長游錫堃提及加強雙方國會外交。
同時,本屆歐洲議會多次通過決議、積極敦促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盡快與台灣洽簽雙邊經貿協定,因此訪台回歐後便主動籌辦這場公聽會,為台歐洽簽協定增添動能,經議會主席團會議同意後排入委員會議程。
代表立法院出席的民眾黨不分區立委吳欣盈首先分析台灣經濟實力,指出若台灣是歐盟成員,將會是其中第6大經濟體、第5大人口國。
此外,全球每年逾50%貨櫃運輸穿越台海、逾60%半導體產自台灣,MSCI明晟台灣指數長期表現超越新興市場指數和所有國家世界指數(ACWI),外匯存底排名全球第4,反映台灣在全球的經濟地位。
她也指出立法院在主權基金、資訊保護、數位健康、永續轉型和企業稅等領域的立法發展,將可使台灣與歐盟法規接軌、深化關係。
在經貿協議上,台灣目前擁有32個雙邊投資協定(BIA)或自由貿易協定(FTA),最近一樁是2019年與越南簽署的投資促進與保護協定,目前並與美國、加拿大分別洽簽雙邊協定中。
基於前述事實,吳欣盈在結語時以歐盟念茲在茲的「戰略自主」一詞喊話,主張透過雙邊協定與台灣正式化的合作,可使歐盟達成更大的戰略自主性。
代表歐盟執委會出席的貿易總署(DG Trade)主任施卓絲卡(Joanna Szychowska)表示,歐盟已努力於「創意和開放的思考」雙邊關係,例如貿易總署與台灣經濟部的對話層級提高,但來自歐洲企業的多數聲音都認為沒有必要與台灣簽署投資協定。
本屆執委會抱持不與台灣展開洽簽談判的立場。施卓絲卡除了重申台灣與歐盟互為重要的經濟夥伴,對於歐企在台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深化關係,她說可透過雙邊投資工作小組和具體的定向性措施來解決、促進。
不少議員對執委會只停留在處理技術性措施的層次存疑,質問歐盟究竟如何能不透過雙邊協定而達成與台灣深化關係的目標?具體增進關係的下一步是什麼?如何使台灣企業更容易投資歐洲?
比利時籍歐洲議員馮安蘭(Kathleen Van Brempt)更直言,她對執委會「一提到台灣,就立刻說(雙邊)協定不可能」的態度感到不快,她認為雙邊關係持續深化,終究會走到需要簽署某種協定。
委員會主席朗吉(Bernd Lange)則說,他最難以理解的是,為何台灣對歐盟的投資占比這麼低,尤其以台灣半導體的全球地位和布局思考,為何一直未在歐洲投資?
事實上,歐盟是台灣最大外來直接投資(FDI)來源,占比高達25%,但台灣對歐盟投資卻只占台灣對外直接投資的1.5%,這個現象近年經常被歐盟關切,認為台灣對歐投資不足。
線上參與這場公聽會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分析,該中心訪問過2千家台灣企業,包括台積電,認為投資歐洲的主要問題在於難以形成群聚效應,且像富士康、緯創在捷克已有投資,但無法獲得更多土地和人力而難以擴大。
她並指出,台灣對中國的投資自2015年起逐漸下降,現只占20%,而東南亞已取代中國成為台商最大投資目的地。至於對歐美投資雖仍低,但在美國政策下台商赴美投資正顯著上升。
德國籍的左派政黨議員蕭茲(Helmut Scholz)回應,他對東南亞已成台灣最大投資對象感到訝異,如今歐盟正在重塑中國政策,而世界正對台灣「展開魅力攻勢,吸引台灣半導體投資」,包括日本、美國、印度等,歐洲應抓住機會。
施卓絲卡則期待,台灣對歐盟投資偏低的現象,在台灣企業分散布局下有機會提高。
歐洲工商聯合會(BusinessEurope)顧問蘇亞蕾斯(Elena Suarez)提出台歐深化經貿關係面臨的兩個挑戰,一是歐洲經濟前景在俄烏戰爭下帶來不確定性,二是台海緊張情勢升高,因此須聰明且小心應對,努力維持現狀。
歐洲議會挺台大將包瑞翰(Reinhard Butikofer)強調,台歐關係不應成為歐中關係的人質,也不應成為刺激中國的工具,而是基於彼此的價值需求往來。
他坦言今明兩年,也就是明年7月歐盟換屆前,台歐洽簽協定已不太可能,「但我們應該要保持大門敞開,持續這個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