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縛雞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On April 3rd, China Times published
an editorial titled "Aren't Taiwanese Chinese people?" which revealed
Beijing's stance on Taiwan. The editorial highlights Beijing's political red
line and suggests that Beijing will focus on DPP's candidate for the 2024
Presidential campaign, Lai Ching-te, instead of monitoring President Tsai's
moves over the coming year.
Lai Ching-te's self-proclaimed identity as a "practical activist for
Taiwan independence" makes Beijing view him as more dangerous than Tsai.
This is because Tsai's viewpoints can trace back to the late President Lee
Teng-hui's theory of "special state-to-state relations," which can be
interpreted in different ways, ranging from "Taiwan independence" to
"multi-system state." Despite Lai shifting his discourse to align with
Tsai's path and doctrines, Beijing remains unconvinced.
In this context, former President Ma Ying-jeou's recent trip to China and his
contradictory statements can be viewed as a cross-strait dialogue or as a
multiple-choice question raised by Beijing. Beijing awaits Lai Ching-te's response
to clarify his position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嗎? 中時社論20230403
民進黨發言人針對前總統馬英九拜謁中山陵時稱「振興中華是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的責任」,在臉書發文抨擊「台灣就是台灣,我們是台灣人,誰跟你是中國人」,引起電視政論節目許多關注與爭辯,質疑賴清德的兩岸路線已由蔡英文的「兩國論」靠往更「獨」的「兩族論」,兩岸成為「非我族類關係」。此事極為敏感,但未見民進黨中央澄清,令人不得不懷疑,這是否為賴清德時代民進黨的最新立場?
民進黨發言人惹議
台灣多數民意支持「維持現狀」,美國對台政策核心也是「維持現狀」,大陸希望「水到渠成的統一」,則是另類「維持現狀」。民進黨主張台獨,卻是改變現狀,因而很難在一對一選舉中獲過半選票當選。直到2016年蔡英文抓住眉角,以「維持現狀」淡化台獨立場,其「現狀」的內涵是「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終於得到美國的支持與多數選民的認同,而能順利當選,兩岸關係未立即「地動山搖」。
其後兩岸關係逐漸惡化,2020年蔡英文以「抗中保台」策略當選連任,中美關係與東亞地緣政治適時發生結構性改變,兩岸與台美關係隨之變化。蔡英文改以「四個堅持」為兩岸政策核心,強調「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雖屬「兩國論」,但兩岸間的「模糊連結」仍然存在,譬如憲法、文化、民族、一家人等。華人社會「有關係就沒有關係」,「模糊」是中國人的智慧,蔡英文藉著「模糊性連結」避免了兩岸攤牌。
美國對華政策也是一種「模糊的智慧」,無論1972年的《上海公報》或1978年的《建交公報》,都在「一個中國」基本原則上保留了若干解釋的空間,即使1979年生效的《台灣關係法》,對是否軍事保護台灣也非常「模糊」。「戰略模糊」讓美國得以與大陸維持官方關係,同時維持台灣的非官方交往,台灣治權現狀未變,兩蔣時代如此,於今亦然。拜登政府與中國的所謂「護欄」,主要就在美台關係的界線,博弈仍在進行中。
蔡英文主張「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與馬英九時代兩岸「主權重疊、治權互不隸屬」很不一樣,但中華民國憲法體制並未改變,人民感受「現狀」並未動搖,即使過去7年在新課綱與民進黨種種「去中」政策導引下,兩岸心理距離日漸疏遠,但蔡英文在操作上保持謹慎,兩岸關係雖危險但未崩裂。
賴清德要表明態度
蔡英文的謹慎,一方面源自美國不支持台獨,二方面來自台灣內部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依然強烈,更重要的是與她的背景有關。她是在李登輝時代入府為幕僚,並無台獨運動背景。陳水扁時代她擔任陸委會主委時,曾在立法院自陳「我是中國人,因為我是念中國書長大的,受的是中國式教育」。她強烈認同台灣,堅持主權獨立,但不改變憲法連結,也不否認與中國的文化連結,「維持現狀」政策有一定可信度。
但賴清德不同,他出身台獨運動,又宣稱自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繼承蔡英文兩岸路線的說服力不足,「疑賴論」其來有自。在即將來臨的大選中,他的兩岸路線將受到質疑,壓力不僅來自藍營,也來自美國與大陸,將是他2024選戰的主要考驗。
台灣政要不分藍綠,很多人都曾前往大陸尋根祭祖,如國民黨前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國民黨前副主席蔣孝嚴等。綠營前總統陳水扁曾託人到大陸尋根,知道祖先來自福建詔安後,還修了族譜;前副總統呂秀蓮、駐日代表謝長廷等也都曾回大陸祭祖。文化與血緣上的中國人仍然是多數台灣人的認知。
台灣人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但台灣人是中國人。過去30年至少20萬台商在大陸受到「家人」般的待遇,台商致富,台灣經濟受惠。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兩岸問題就不是民族問題,而是家人間的爭執。台灣在地緣政治下已成世界最危險的地方,賴清德若確定採取「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路線,「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失去依託,台海風險必隨之升高。2024選戰已展開,賴清德要想清楚利弊得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