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縛雞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The three comments are worth reading at the same time.
Does the DPP’s nomination for 2022 mayoral candidates breaks all the rules in
its history and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existence of the fraction under
Chairperson Tsai, known as the Ing’s Sect?
Yes, the answer is the centralization of power in Democracy system.
Though the so-called Ing’s Sect does not work as strictly and tightly as The
Movement does, one of the prominent sects in DPP; however, it's naïve to
neglect the existence of the advisors and close members of the President, who
constitute the power system.
Zou jing-wen, senior journalist and the vice president of the Liberty Times,
who is eager to deny the presence of the Ing's Sect is weird. The denial itself just marks the existence of
the sect.
這三篇文章擺在一起看,很有意思。
徵召與派系(英系是否存在?),可以有共同焦點來觀察嗎?
民主原則就是。
英系當然沒有新潮流嚴謹,但說沒有英系可能嗎?只有幾位幕僚的英系,可能嗎?
民意將與蔡英文算總帳
黃世安@中時 20220628
從蔡英文此次死抓著民進黨縣市長提名權力來看,顯然已到任期尾聲的她,對於2024年後不再有「蔡英文總統」的民進黨與台灣政局,仍充滿必須操之在己的個人執念。問題是,蔡英文還會是民進黨的票房保證嗎?
以此次縣市長提名為例,民進黨從一開始的只有直轄市長提名是由黨主席決定,如今又增加新竹市及正在強力運作的彰化縣等,都紛紛取消初選改由徵召決定。這樣的改變,即使遭同黨同志批評大開民主倒車、派系分贓,但蔡英文仍一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態度,不懼任何謾罵。民進黨歷來從未有總統或黨主席有如此大的提名權,更未有人直接插手接班梯隊,但這一切都因蔡英文而打破慣例。顯見此時此刻的蔡總統,對於卸任後充滿著強烈的不安全感。
何以蔡英文會對自己卸任後充滿不安全感?從賴清德的前例即可知,蔡對同黨同志或他黨政敵,只要不順己意必除之而後快。因此不論未來是否政黨輪替,只要蔡不能牢牢掌握民進黨,反噬都將在她卸任不久後一一到來。
所以,具有影響力的縣市長提名權,對蔡英文而言就顯得格外重要。其重要性,不單單只是勝選之後,能替卸任後的蔡英文持續把持話語權;即便她所提之人最後不能當選,但透過選舉布局,也能壓抑其他黨內反對勢力的擴張,確保卸任後不被政治追殺的可能!
由此觀之,衛福部長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最後是否能勝選,對蔡英文而言已不是那麼重要。陳時中參選的重要性,在於透過陳的參選來壓抑黨內派系正國會龍頭─林佳龍的發展,阻絕非蔡屬意的黨內勢力進一步壯大。
然而,不考慮政黨發展與民意基礎,硬是提名國王人馬,目的只是防止自己卸任後被清算,黨內同志跟人民真的會埋單嗎?其中有不少變數恐非蔡英文能完全掌握。
從過往的縣市長選舉經驗來看,民進黨擅長打的反中牌、台獨牌,在百里侯的選舉中從未產生正面效果。相反地,民進黨當前執政的弱點─經濟、民生議題,才是主導縣市長選舉勝負的關鍵所在。也正因如此,屏東縣長潘孟安日前才會甘冒大不韙,在沒有連任的壓力下,為石斑魚的問題直戳農委會痛腳,替接班人周春米說出不敢說的話。
即將跛腳的總統,擔心卸任後遭清算,恐怕是台灣政治的悲哀。但如果蔡英文當初黨內初選時用正當手法與賴清德競爭,又豈需擔心自己人不相挺?如今,民進黨因防疫上的意識形態作祟,造成民眾生命與經濟的重大損失,民意急需一個宣洩的出口,這已非抗中保台牌可以遮羞。此時硬是提名陳時中參選,恐怕只會加速民意與蔡英文算總帳。(作者為立法委員國會辦公室主任)
所謂英系
鄒景雯@自由 20220628
有一次,有個場景讓人印象深刻。蔡英文總統對著一位所謂的英系大將說:「以後,請不要對外自稱英系好嗎?你做什麼事,事前也沒有讓我知道!」這不是一對一的私下會面,因此這段話一出,現場隨在座者的思維靈動,充滿著各種酸甜苦辣的多彩效應。
派系是民進黨從黨外到組黨,從在野到執政,一直以來的「特色」。說明台灣在民主化進程中,社會各式力量為對抗一黨獨大、威權統治時期的政治壓力,當年所一時集結的總和力量,原本是一個鬆散的組織,只是隨著政黨政治、監督制衡的實際需要,讓散兵游勇們愈來愈有組建為正規軍,以正式爭奪、甚至攻佔權力陣地的機會,這支雜牌軍才逐漸願意學習如何在一個屋頂下,協商、妥協、整合的共榮模式,只是數十年下來,經過兩次整整八年的中央執政,黨內山頭改以「派系文化」的姿態,浸潤成為從政運作的習慣,至今歷久不衰。
特別是在執政時期,以總統兼黨魁為中心的派或系,包括過去的扁系,現在的英系,由於被視為是「當權派」,不僅相對於其他派系的競合關係,備受矚目,派系成員的言行風向,也格外值得觀察。因此當掄著英系大旗的人物,被正宗蔡英文當面洗臉時,其震撼程度起碼可以穿透好幾個派系的觀瞻。
「當權派」的構成,向來複雜。有真正的子弟兵,這類人參贊機敏,以主子的意志為意志,絕半低調謹慎,否則難以行事;然更多的是前來附庸名利者,這類人以個人的利益為利益,主子只是他們狐假虎威的工具,因此一定擺在後面,自己走在前面,敲鑼打鼓,夸夸其談,否則如何驚動各方,以自己的謀算為轉移?
剩下最後兩年不到任期,蔡總統對內與對外的經營布局,已經到最關鍵的深水區;深知箇中要害者,這時就會看到狀況內、狀況外、或者與狀況對作者,紛亂雜沓、各行其是,呈現政治角力最幽微的一面。好在,權力總是要以實力為原則,實力則來自於民意支持,如果決策異常緩慢,是在慎重探求、精準拿捏,同時最終能夠推出一張好牌,則當前大鳴大放的所謂「英系」是真是假?屆時就會大水退去,答案揭曉。
何必稱英系?
鄒景雯@自由 20211222
民進黨內的派系,有其自創黨以來的歷史因素,二○二一年看這個問題,無法迴避箇中的現實性,但一定會要求這類政黨內部的次級團體,所有的行動必須符合現代政治的標準與需要,如果背離太大,絕對引人側目,甚至會連帶造成外界對整個政黨的惡感。
既然民進黨無法解散派系,畢竟二○○六年經過全代會正式通過提案,仍然可以立即死灰復燃,早已證明這對民進黨人來說是個笑話;民進黨就得面對這個包袱,承擔大家對派系的批判。首先,派系相互的拉幫結派、呼群營私,限制了從政人才的參與動機及發展機會。就有年輕黨員描述,一入民進黨,立刻就有派系同志前來接觸,爭取加入運作,若希望維持獨立性,很容易成為孤鳥或邊緣化,不是壯大不易,就是備受掣肘。
其次,早期的民進黨派系尚是以理念與議題結盟,例如美麗島系、新潮流系、福利國連線,後來逐漸改以黨內山頭為名,例如扁系、謝系、菊系,乃至現在的英系,令人聞之,目標與視野大為限縮,似乎是退化,不會被認為是進化。
人生在世,不免名利二字,政治權力做為稀有資源,局中人更是爭名奪利,只是政治家要爭大我的大名大利,政客在爭小我的小名小利,我們不寄望人人都是捨己為人的政治家,但是大可設置優秀政治工作者的基本門檻,那就是任何的小名小利必須要服膺在集體的大名大利之下。換言之,就是爭名奪利的理由,要能夠說服選民同意此小我乃與大我得以兼顧,若此即可取得行事的正當性。
這次新竹市長林智堅提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的主張,進而得以取得民進黨的府院黨從政者認可,準備要展開修法付諸實現,很關鍵的因素就是此一倡議在「大我」上說得通,除了各種團體所做的在地民調為後盾之外,以竹科做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鎮,要進一步壯大護國神山產業的新階段發展,得以克服地域、法令、土地、財政、資源等等的既有限制,「大新竹」的概念確實有其願景。
同樣的,反對的幾方,知道縣民與市民的多數意向,也不敢太拿「小我」的利益衝突做為直接否定的原因,一定要想方設法,從「大」處著眼,於是接下來就是一個誰有能耐爭取各方理解,誰就比較能遂願的過程。
政黨與政黨之間,在單一席位下,是零和關係,正反交鋒,非常正常。這次予人較大「異感」的是民進黨內部,大家看到派系的角色出現了,這從蔡英文召集的官邸會議名單,可以逐位點名,一覽無遺。若有派系遺漏邀請,也會馬上擺譜讓你知道。所有這些被溝通的派系,在會中或會後,各陳派系之「我要」,本無可厚非,套句那老話,誰不爭名奪利?政黨也不該成為一言堂。
但是掛名或被掛名為「英系」者,就不同了,他們之所以格外受到媒體關注,在於既是英系,不就是對外定位以蔡英文為核心?怎麼蔡英文發布新聞稿說已達成共識,卻有英系以言行對外示意:沒得到我的共識?還要蔡英文一再電話安撫,把英系搞成等著蔡英文來電的系?
「打著英系反英文」,混淆選民認同,其實是為大忌。基於政治誠信,何必再稱英系,不如正名,回頭做自己,才是光明磊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