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奸抗體」──中國疫苗的風險 陳志榮、李秉穎 20210207
使用中國製新冠肺炎疫苗的風險,不在於它是「敵國」生產製造的疫苗,而在於它的疫苗設計,與運用的技術,會讓接種者在面臨真實病毒感染時,不但無法防止感染,反而有「加重肺部疾病」(enhanced respiratory disease)的風險,不可不慎。
歐美曾於1960年代研發一種「不活化疫苗」對抗麻疹,在中國稱這種疫苗為「滅活疫苗」,「滅活疫苗」製作技術門檻不高,只要將麻疹病毒以化學藥劑如福馬林「滅活」,再加入佐劑,即可製成疫苗,缺點是產生的抗體不持久。雖然不是百分百滿意,為了控制當時的麻疹大流行,還是勉強推出。不幸的是,上市後發現這種滅活疫苗根本無法有效預防麻疹,50%至60%的接種者感染麻疹病毒,甚至產生一種更嚴重的疾病型態,稱為「不典型麻疹」。患者會有高燒、嚴重肺炎、肝功能異常與嗜酸性球增生等類似過敏反應;由於嚴重副作用,該疫苗1967年被迫下市。
另一個更失敗的例子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疫苗,RSV非常常見,會造成嬰幼兒細支氣管炎與肺炎。1966年進行臨床試驗,23個健康嬰幼兒接受一種RSV「滅活疫苗」施打。首先,研究者就發現疫苗誘發的中和抗體濃度不高,更糟的是,當年冬天RSV流行季到來,疫苗組的孩子感染RSV後,80%肺部感染嚴重需要入院治療,其中兩人不治死亡,對照組則只有5%的孩子需要住院。這個大挫敗,讓RSV疫苗發展延宕50年,至今仍沒有RSV疫苗研發成功上市。
恐致免疫失調惡化病情
這種施打疫苗無法免疫,反而「加重肺部疾病」的現象,是經由一種叫「抗體增強反應」(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的機制造成。簡單說,就是疫苗誘發人體產生無用的抗體,或抗體雖然有用但濃度不足,不但無法抵禦病毒入侵,反而促進病毒進入人體免疫細胞,使免疫失調造成過敏傷害。這種「引清兵入關」的抗體,根本就是抗體中的內奸,我們姑且稱之為「內奸抗體」;疫苗研發必需注意是否有「內奸抗體」導致的免疫失調。
新冠病毒有兩個近親SARS與MERS病毒,都是致死率極高的冠狀病毒,科學家曾經研發「滅活疫苗」對抗它們,發現在「攻毒試驗」時,動物體內會產生「內奸抗體」導致免疫失調,接種疫苗的動物不但無法免疫,在感染病毒時反而「加重肺部疾病」。
同屬冠狀病毒的新冠病毒,疫苗研發過程,當然也必須嚴格檢視,是否有同樣免疫失調導致「加重肺部疾病」的現象。所幸,科學家們已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第一,記取歷史教訓,避免使用「滅活」病毒當作疫苗。理由很簡單,注射整個完整病毒顆粒到體內,人體會對病毒不同部位,產生各式各樣不同的免疫抗體,「內奸抗體」就在其中。
第二,使用簡單、抗原性佳、可誘發高濃度中和抗體的病毒蛋白當作標的,目前廣為使用作為新冠病毒疫苗的標的,是一種叫「棘蛋白」的病毒表面蛋白。要特別注意的是,「棘蛋白」不穩定很容易變形,必須加入特殊設計,去鎖定它的形狀,才能在人體誘發好的中和抗體,否則,它製造出來就立刻變形,在人體會誘發糟糕的「內奸抗體」。
很可惜,目前取得少數國家「緊急使用授權」的中國製疫苗,不是使用整個病毒顆粒製成的「滅活疫苗」,就是沒有經過設計鎖定「棘蛋白」構造的腺病毒載體疫苗。這些疫苗,理論上都有產生「內奸抗體」,讓免疫失調導致「加重肺部疾病」的風險,研發廠商也遲遲未發表疫苗安全性與有效性的完整資料。其實,不只中國疫苗,英國與俄羅斯研發的腺病毒載體疫苗,也都有此風險。相對的,目前檯面上的美國輝瑞-BioNTech、Moderna、Novavax與國產高端疫苗,則都是有設計鎖定「棘蛋白」不變形的疫苗,誘發的抗體效價也較高,應是較安全的選擇。
固守邊境等待安全疫苗
全球瘋搶疫苗,為的是壓制以封城等嚴厲手段,仍無法控制的疫情。迫於無奈,很多國家必須妥協,接受效果與安全性都不完全令人滿意的疫苗。台灣則是疫情控制的全球模範,除了醫護、防疫與少數特殊職業人員,一般人其實沒有接種疫苗的急迫性。時間是我們的優勢,台灣的策略應該是,繼續固守邊境,找出並消除各種防疫破口,好整以暇等待一個最安全有效的新冠病毒疫苗,完美終結新冠病毒疫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