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初選僵局,讓支持者焦慮不已;但支持者所提無視權力現實的「XX配」,仍是家天下的思維—贏者全拿、輸者抄家。
這僵局,是由一連串可預防卻沒預防的小事累積而成。疏忽在掌權者。
首先,1124敗選,政府未大幅度換血,總統近側更文風不動。支持者既未感受當局的痛定思痛,0316補選結果便不意外。其次,「現任者優先」雖天經地義。但眾人之事必須白紙黑字,豈可想當然耳?初選大門既開,領表登記就順理成章。若執政者已先大幅改組,即便總統承認「讓初選成形」的錯誤,選民也會挺到底。
第三,3月8日蔡賴會,兩人好似打禪機的四句對話,證實雙方不願或怯於正視問題。問答模糊,解讀不同,他們又失去道德解決的可能性。
事已至此,若不政治解決,只能照既有的「律法」走。政治解決若做得好,反而可開創台灣政治新局,彰顯台灣民主的深化。
政治解決是:蔡賴兩人不妨公開承諾維持初選規則,接受黨內市內電話的互比民調,輸的一方成為對方的副手。縱使出現極端的「現任總統」成為「下任副總統候選人」,只要摒除面子,選民反能感受總統的大公無私,更會傾全力支持政黨,從而贏得大選。
上述建議非天真,背後必須是依比例共享權力—民主運作的關鍵不在殲滅對手,而是比例合作共榮。
美國憲法有「行政一體理論」(Unitary Executive
Theory),副總統不一定只能是備胎。電影《為副不仁》(Vice)述說,Dick Cheney競逐權力失敗後,以總統充分授權為條件,側身為小布希副手搭配競選;上任後取得總統的授權,「實質輔佐」總統。影片雖負面評價主角,但其顯示的合作可能,卻是政治運作的精要。另外一個例子,是Mike Pence。
在內閣制國家,多的是聯合政府的成例。不妨將蔡賴兩人視為兩個「次黨」,領域先講定後「聯合執政」。若連這一點都不能合作,即便勝選,如何面對極可能出現的少數總統(得票不足三成)。更嚴重的是,若海峽風雲驟變,如何組大聯合政府,領導台灣度過存亡危機?
政治無關對錯。馬嵬坡下死,豈是後宮有罪。明治維新能成功,關鍵在轉換藩主權利,而非消滅抄家。在自然數的視野下,0與1之間毫無餘地;若換實數(有理數、無理數)的角度看,兩者間可是無限的寬廣。
搬了!
回覆刪除肺腑箴言!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