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ark】
這篇,是連續三篇,從討論DPP初選開始,逐漸深化,最後〈巧力掌政治,護短如自殺〉討論到「政治本質」。直指WHY,而不是WHAT。
請三篇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除非有我們不想相信的故事在背後。
要不然,綠政府的反應行為與藍政府的人一樣?完全不合理。
政治,是該社會文化的反應。
我們都知道,不會只換首長,政治就會立即、完全改觀。這點完全同意(大概只有光譜中兩極端的人才會這樣期待)。
但,換首長,組織文化會改變,從而施政方向、速度、內容的確會改變。假使我們只知道,或只被灌輸前一句(不會只換首長,政治就會立即、完全改觀),那就是「公民意識被綁架」。
人民(我講的是人民)對政治人物,要鞭策。
Lord Acton的話,幾乎是顛撲不破。
民主政治(憲法或法律)的存在,並不是相信:選舉會檢別出聖賢,那是中國思想的陳渣。
民主政治(憲法或法律)的存在,是在人會作惡的基礎上,以制度或以權力均衡等方式來設計,減低政治為惡的機率與程度。
許多網友可能沒看出來,文章中「恨鐵不成鋼」的心思。
那心思,是以「民調會不會高一點?」的句型來呈現。
這是站在支持者的立場,也是站在台灣人的立場。
支持者立場,可以變動,但是台灣人立場,則不會變動。
文章是說,有幾件可以做的,無關政策或官僚文化的緩慢改變,就應該立即去做。
例如司法調查(我不是講法院,我講的是法務部的檢察體系的權力)
如,立法機密人員的管制時間,最後反而放寬管制時間。不解了!
昨天,趙嘉寶,不是抓起來了?要抓,只在瞬間。李毅也是這樣。
那,慶豐父子、頂新兄弟多讓人傷心,就可見一斑。
這與時間慢慢燉煮的政策,如改善台鐵,無關喔。
我講的是這個。做了之後,立威、民調升。但這只是技巧。
有了民氣,有了信心,就繼續做要時間的施政,這才是方向。
我講的是這個。
立威本來是2016就應該,就可以做的。可惜沒看到。
扁在台北市長第一年春節後首日上班查勤,就是立威。
外面傳,趙嘉寶是某人的親信中的親信。
所以,不抓趙是傷自己,也傷人民。
抓了,就是馬嵬驛、是揮淚斬馬謖,就立威,深陷政治泥淖的窘境,就輕易過場了。
我講的是這個。
從民主政治而言,換人、換政權,是給予政治與社會一個能量。
讓政治或社會,能順勢過場。
不是喜歡「誰」,或不喜歡「誰」的層次。
政治人物最喜歡操作,「不是我,能是誰」?
但其實,有更簡單的作法,能達到相同效果。
官僚們只要看見:亂搞的,甚至於不是你做的,但因為搞砸了,首長會下台。才會戰戰兢兢。
因為,新首長有正當性去改革;官僚也不會有恃無恐,繼續會水摸魚。
這才是換人、換政權,對於政治人物的意義所在。
對人民,也是如此。
政治人物,只是代替人民去管理政府(包括官僚)。
阿輝伯就講過,也做過。在民選的任期中,換掉親信。
避免眼睛被蒙蔽,也避免自己的思路受限。
這無關個人、也無所謂喜歡或不喜歡。
這是成人的世界,對事的世界。
請大家去看〈聯邦論〉(我受益良多),仔細研讀,就會知道:什麼是民主政治,什麼是政府學。
唯有從這基礎點出發,才會知道民主政治運作的道理。才不會受限於「個人」的上下。
上台,不是喜。下台,也不是憂。這完全是針對人民而言的。
但政治人物的利益,與人民的利益不盡相同。這點不要忘記。
但方向可以一致,人民可以抓大放小。
人民不讓政治人物躺著幹,這樣對人民好,對政治人物自己也好。
在「舒適圈」(某藍或綠大本營)中攢出聲望的,都不是真正接受考驗過的政治人物。都是躺著幹的。近兩天,已經有非常明顯的對照組們呈現在我們眼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