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10-13

長期潛艦計劃:外購或研製?by Taimocracy

Comment
這篇文章由幾位網友討論而成。

文章言外之意是,潛艦國造著眼可工業提升,外購則著眼時程(也就是安全)。
愛羊?愛禮?得各有堅持。
研發+製造,或授權製造+邊造邊學,那個可兼顧?

長期潛艦計劃:外購、自製或租用?
Taimocracy

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於103日發表第7號國防政策藍皮書《振興台灣核心國防產業》,其中主張堅守潛艦國造政策並應發展新型戰機等。秘書長吳釗燮將於近日代表民進黨赴美參加美台國防工業會議(這是在野黨唯一能參加的美台國防相關會議)。

吳表示:要振興國防產業,不可以再有過去以外購為先的心態。他以潛艦國造為例,說明台灣有70%左右潛艦自製的能量,有10%屬於短期內無法自製而需外購的關鍵零組件,有20%則屬國內具研製潛能的灰色地帶。為此,民進黨國防小組提出「二階段潛艦國造」構想。預計兩階段需耗資 3500 4000 億元,以期程23年計到2040年(2016+1+23),預計每年最多需投入 173 億元。
第一階段:目標為藉現有劍龍級潛艦的延壽與逆向工程並行,以維持水下兵力,並增加產業經驗與自信。後者規劃於計劃啟動後六至八年完成延壽 2 艘、逆向新造 2 艘。計劃完成後,延壽後的劍龍級取代海獅(茄比)級潛艦成為訓練艦。
第二階段:與第一階段同時或直後啟動,為真正的潛艦國造計劃。目標為:研製 6 艘以上新型潛艦,以建立總艦數 8 艘以上可恃的水下嚇阻兵力,並增加國內船舶產業研製潛艦之能量。新型潛艦為水面排水量1500 噸級中型潛艦,以有效捍衛巴士海峽與台灣東北部、東部水域。規畫於計劃啟動後(若以 2017 年為基準),以三年新建 1 艘頻率進行,預計於八至十年後(2025 2027 年間)完成第一艘新型潛艦,而後以每 3 年完成 1 艘新艦頻率,於計劃啟動後2325年(2040 2042 年間)完成 6 艘新型潛艦的建造。

軍備國造的理想非常好,也能提昇本國工業。但無法外購也常無法「自製」卻是擺在眼前的現實。

比較嚴肅的,自製潛艦會遇上預算不足的窘境。我們必須擺在心頭上的,永遠總是國防需求的本質——能量與時間。應如何取捨才好?

一、自製的數量問題:
1.  相對於美國估計台灣建造潛艦能力,民進黨預估的70%似乎過於樂觀。
2.  「二階段潛艦國造」計劃啟動後,目前的兩艘「劍龍級」潛艦是否繼續服役?但2014年「劍龍」已經服役達26年,至2040年新潛艦成軍時,「劍龍」將達52歲,延壽可以達到此種地步?若無「劍龍」級,該如何達到具作戰規模的8艘潛艦艦隊?可能,「6艘以上」是一種說法,實際上僅是6艘。
3.  台灣軍方要操作兩款(甚至更多)潛艦的後勤,是否合乎成本效益?

二、自製的研發問題:
1.  研發武器費用非常昂貴,其成本絕非區區「6艘」訂單能攤平。更別提預計中10%到30%的外購關鍵零件,甚至更高的外購比例。而高外購比例的關鍵零件,未來仍可能因為停產因素而無從補充。
2.  國內造船業能否支撐潛艦生產線?還要算進「為了國造」所投注的廠房設備成本。
3.  若考慮盟友美國幫忙,台灣研發的潛艦也絕非最先進的技術,甚至有超過一個世代的落差問題。
4.  1500噸級的潛艦是否為台灣防禦的最佳選擇?面對中國第一波攻擊,艦隊必須先遠離戰場後撤至東部台日國界附近保存戰力中,並在中國兩棲艦隊進攻時返回戰場接戰。1500噸級潛艦在航行、補給上和彈藥上等等問題到底能符合這個需求嗎?台灣不必擁有如日本海上自衛隊最新銳蒼龍級的潛航時4200噸,但至少也要2000-2500噸。
5.  先求有再求好的概念是不允許的。國防預算有限,三軍都有急切的裝備需求。陸軍主力戰車更換遙遙無期、空軍的下一代戰機仍在規劃中。光是海軍,就有巡邏艦量產、作戰艦艇升級、獵雷艦國造、兩棲艦國造,乃至於救難艦、反潛直昇機等計劃。作戰艦艇全面更新的中長期計劃,總預算更為驚人。可預期在潛艦成軍後30年內,前述項目都很難再獲得預算。因此,要先設想完備,潛艦計劃不允許在錯誤中學習。

三、自製的規劃問題:
1.  台灣在外國幫忙下研發介於1980年代技術的潛艦(假設介於日本海上自衛隊1980年下水的2900噸「汐潮級」和1990年下水的3200噸「春潮級」之間),連能否達到目前「春潮級」的水準都是一大問號,更遑論19984000噸「親潮級」潛艦。以此種技術水準建造於2040年間成軍6艘國造潛艦,屆時到底與鄰近各國潛艦的差距如何?或許差距達50年。
2.  3年開工建造一艘效率似乎過慢。以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春潮級」為例,總數7艘在1987年至1992年動工,並在1990年至1997年間成軍,從第一艘動工至最後一艘成軍僅歷經10年。台灣預想的23-25年似乎太慢,從而更拉大技術差距。

四、自製的製造問題:
1.  外購的頭幾艘可在當地國製造,其餘幾艘採外國授權在台灣製造,甚至可以重疊建造。此方案可省去研發費用與建造時間,能在有限的國防預算中達成,也可以加快成軍速度。而台灣在外國授權下生產也可學習經驗,以為日後評估真正國造的計劃。
2.  潛艦技術太高超,台灣自我研發製造「最厲害的船」(雖然也明顯有外國參與)也只不過是正在海試的沱江級巡邏艦海軍缺乏造船文化,26艘主力作戰艦全部非自我研發,技術最艱深的潛艦不是說造就造的,要國艦國造,還是要一步一步來。

五、外購的想定:
1.  委託美國籌劃。一來盟國間武器系統的相容性,二來美國是唯一無懼中國的國家。但美國手上沒有現貨,內部更有美國海軍核潛派的壓力,還是必須仰賴盟邦的潛艦設計。
2.  是否要日本潛艦是一大難題。日本武器研發技術不錯但無實戰經驗。除此之外,受到「武器輸出三原則」的限制,只被允許自衛隊單一用戶,因而開發出許多全世界最貴的武器。日本雖要解除「武器輸出三原則」的限制,但實際操作如何上在未定之天。假使台灣向日本買(或藉由美國修改日本潛艦)。日後將會遇到的問題是:日本潛艦更新速度很快,不用幾年,台灣會變成該級日本潛艦全世界唯一用戶。其後續後勤、零件、升級問題即便不成問題,也是天價。


1 則留言:

  1. 為什麼不像菲律賓一樣 向日本購買除役潛艦加技術轉移維修技術 比較符合台美日利益 因為自製美國要找賣家(德國?以色列?)
    空軍因為有IDF自製前例 只要發動機美國准許出售 作戰系統整合上應該沒有問題

    回覆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