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
有視野與負責任的思考,永遠不嫌多,不嫌舊。
雙文演講的雙雙呼應○Shallsay(2013.03.16)http://shallsay.wordpress.com/2013/03/16/%E9%9B%99%E6%96%87%E6%BC%94%E8%AC%9B%E7%9A%84%E9%9B%99%E9%9B%99%E5%91%BC%E6%87%89/#more-142
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司徒文昨天有一場演講:司徒文警告:維持台灣現狀 是種錯覺。已經許多人指出了司徒文在這個演講中的重點,其實就是告訴台灣人:你們要維持現狀可是人家不要,不要騙自己了,你們正在被中國化。事實上這樣的意見司徒文不是第一個提出來的,這也跟他是不是已經不代表米國沒什麼關係,不管是在台灣內部或者是國際上都有這樣的觀點,只是台灣社會多數人還抱著這種虛幻的錯覺;而執政的馬政府究竟是錯覺還是刻意營造這種氣氛,我想是司馬昭之心。
但是司徒文強調現在已經不是為米國政府工作,並且表示演講純屬的個人意見,如果是這種早就公開而且並不新鮮的觀點,那似乎也沒必要特別強調他的立場跟身分,我想他是為表達一種質疑當局的想法,而做出的暗示。按照報導裡的說法,司徒文說:
對於核能議題,司徒文也指出,如果台灣希望維持其能源密集型的產業基礎,那麼除了更多石化燃料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取代核能。而且燃燒石化燃料所產生的高碳排量也會帶來高成本。對核能說「不」,很容易,但要找到替代品更困難,台灣正面臨非常棘手的決定。
所以,在這裡司徒文提出了一個真正的問題:「你們台灣希望發展什麼樣的產業?」。明明有很多型態的產業,為什麼台灣就是要發展能源密集型的產業?台灣明明就是個缺乏能源的國家,沒事去發展能源密集型的產業幹嘛?
中國黨從來就是擁核的,他們二十多年來為核四廠辯護的時候,總是以顧及產業需求、推動經濟發展作為說詞,但問題是這樣的辯護有一個前提,就是預設我們的產業只能是能源密集型的產業。當過去幾年台灣的產業面臨世界經濟變化、生態環保意識抬頭等影響,全球都在努力促進產業轉型的時候,中國黨仍然死守他們勞力密集產業、能源密集產業的死腦袋,從而在這種沒有前瞻性、沒有創造性、沒有想像力的思維上,將台灣綁死在核四廠。
昨天另外一場演講,彷彿是跟司徒文的演講相互呼應,那是蔡英文也出席世界台灣人大會第十二屆年會暨海內外國是會議的專題演講。蔡英文提出強化台灣經濟體質的六大方向,幾乎就是回應司徒文的各項重點,但這些方向其實都早在蔡英文 2012 總統大選時提出的政策白皮書就看得到了。昨天的演講中蔡英文提到:
馬政府欠缺核心價值與方向、只想依賴中國解決問題;台灣失去經濟成長的動能,政府卻不去尋求根本及結構性的經濟與產業轉型方案。
要將資源使用連結到生態環境永續和國土安全;要將經濟進步連結到社會安全、文化提升及族群和諧。
我們要去找尋台灣下個世代的經濟發展新模式,這也是小英教育基金會一直在作的;我們要從高度依賴出口的模式,轉變為連結全球與在地的均衡經濟成長模式;要從重視製造和成本的模式,轉為重視服務和價值取向的模式,包括創造就業及第三部門的工作機會,新興鄉村產業與內需產業相結合,以及引進科技創新、活化農業及傳統產業。
能源利用方式的選擇,非核家園是我的唯一選舉,基於三個理由:核能風險太高、台灣核能的比重不高,有能力發展潔淨能源取代核能;同時,我們現在有十多年緩衝時間,足以進行供電、發電、輸電、配電等市場結構的調整,讓市場有競爭,也能合理化的分配資源。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蔡英文相對於馬英九的政策,至少可以提出不同於以往,也不定於一尊的產業發展思考,並且這些思考是以台灣本身的條件作為基礎而來。對於現在反核聲浪的高漲,我其實不禁想到,如果當初台灣人多認識蔡英文的經濟政策,甚至進而是蔡英文贏得大選,今天或許反核不用反得這麼辛苦。這又再一次的說明,反核不只是反核,反核議題是跟政治、經濟密切相關的發展議題,如果我們從整體下去考量,不刻意去避免政治角度的切入,那反核運動就可能事半功倍。
中國黨保持的擁核立場,就算不論核電廠興建背後不為人知的利益,光只是這個立場本身所代表的對台灣未來發展的僵化、單調跟不願進步的思維,就已經是遠遠不足以擔當領導國家這個重責大任的要求了。因為很顯然的,執政的中國黨對於能源發展的未來,是提不出(或不願意提出)更多可能性的,包括人民關心的環境保護、生態維護、產業升級、經濟成長等等,他們沒有想像力,他們只能看到眼前固有的模式,像只能撲火的蛾。但台灣人還是讓他們執政了,這大概要說是台灣人的共業,只是對於早就看出這一點而願意做不同選擇的人來說,這個業承擔得很無辜很無奈也很怨。昨天米國的司徒文跟台灣的蔡英文雙文演講所揭示的,其實是本來可以早就解決的問題而已。
國家安全與台灣未來○司徒文 William A. Stanton(2013.03.15)
譯者:陳國雄(台灣安保協會研究員)http://www.southnews.com.tw/polit/polit_00/14/02803.htm
譯者:陳國雄(台灣安保協會研究員)http://www.southnews.com.tw/polit/polit_00/14/02803.htm
(2013.03.15,世界台灣人大會2013年會暨第四次海內外台灣國是會議在台北舉行,司徒文先生受邀以《國家安全與台灣未來》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本文是演講全文,視訊檔則是他在座談時的發言。)
●引言
謝謝您,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會長高博士,感謝您親切的介紹。同時,我也要特別感謝世界台灣人大會召集人程韻如女士邀請我參加今年的年會,演講有關台灣國家安全的重要議題。各位女士 ,各位先生,大家早安!
在我開始演講之前,我必須說明我的演講僅代表我個人的意見。雖然我曾經擔任美國的外交官達34年之久,但我不再為美國政府工作,也不再是美國在台協會的處長,因此我所發表的只是我個人的意見。
但由於我的外交生涯中長期思考著台灣的國家安全議題,而且做為一個深切關心台灣、台灣人民以及台灣文化,並且喜歡在這裡生活的人,我所發表的句句是肺腑之言。
我從外交工作退休之後仍然留在台灣,這或許就是最佳證明。
但我對台灣仍然憂心忡忡,因為有時候我認為,台灣人民對這些事情沒有足夠的擔心。
請讓我解釋這是什麼意思。我認為台灣是一個現代的奇蹟,而且是一個令人驚奇的成功故事:台灣幾乎沒有天然資源,只有人民的才幹、勤奮和決心,在不到50年的功夫便擺脫了貧窮,而且遠離軍事獨裁,並創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民主和繁榮的經濟。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出版的《世界概況》(World Factbook),以購買力平價(PPP)來說,台灣目前是排名世界第20大的經濟體,領先阿根廷、荷蘭、香港、瑞士和新加坡等。即使以嚴格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per capita GDP)為基礎來計算,台灣排名世界第27,領先英國(第33)、曰本(第36)、歐盟(第39)和韓國(第40)。
同樣的,根據傳統基金會發表的「2013年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台灣排名世界第20,遠遠高於中國大陸第136的排名。
台灣人民顯然有很多值得驕傲的地方,體現了中華文化最好的價值,包括注重教育、家庭和勤勞工作,而這也的確獲得回報。當台灣決定如何治理國家時,也做出明智的選擇,追求民主、自由、人權和法治的原則,而非馬克思列寧主義一黨專政。
但台灣特別之處不僅止於其價值觀。我常對台灣朋友開玩笑說,台灣是最拉丁或最地中海風情的儒家社會,因為台灣人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熱情、好客和友善,對我們外國人很歡迎,而且即使辛勤工作,也不忘和家人朋友一起吃喝玩樂、享受人生,台灣人的確已經創造出一種獨特和成功的文化。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還要憂心呢?
我很擔心,因為從我所了解的台灣人來判斷,他們就像其他地方的大多數人一樣,專注於營生、養育家人、努力工作並享受人生。然而台灣還是特別脆弱的。
也許是因為台灣的生活方式,而旦長期處於威脅之下,因此即便已經如此繁榮,但是,台灣人對自己的未來似乎總是沒有付出應有的關心。
同時,媒體和政治上的一些問題,就像任何地方的媒體和政客一樣(包括美國在內),好像都是專注於瑣碎的政治內鬥和娛樂化,似乎很少人關注台灣當前的根本問題。換句話說,很少人在思考台灣的國家安全。
我認為國家安全議題,需要在最廣泛的意義上來了解,雖然這個問題包括台灣軍隊和武器,但也同樣取決於許多其他問題。請容我來逐一探討,其中並沒有特定順序。在我看來,這些議題對台灣的安全都很重要。
●人口挑戰
讓我們從台灣的人口挑戰開始談起。眾所周知,除了去年吉祥的龍年期間有一個短暫高峰之外,台灣的生育率太低了。根據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在2012年的估計,台灣的生育率為每名婦女生育稍超過一名孩童,在全世界224個國家當中排名第221。
雖然不是敬陪末座,但已非常接近。台灣的低生育浮現出未來勞動力短缺、國內需求下降,稅收減少的前景,在眾多的後果當中,最突出的是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口,由越來越少的年輕人來支付老人醫療和退休費用。
另一個相關的挑戰就是學生太少,無法填滿目前整個教育體系的160多所大學,這種情況普遍認為亟需改革。而從長遠來看,能夠打造台灣未來的有活力和創造力的年輕人也會減少很多。
●能源安全
鑒於缺乏主要的自給能源資源並仰賴進口的石化燃料,因此能源安全是台灣另一個隱憂。況且大多數台灣人的共識似乎是放棄核能,因此使問題更為嚴重。
然而,要如何有效地取代核能,以支撐台灣的龐大需求,目前並不明朗。根據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的最新估計,在2009年,台灣的電力消耗量排名世界第18,石油進口量的規模排名世界第12。台灣總發電量中有73.6%來自石化燃料,12.5%來自核能,4.7%來自水力發電,2.79%來自再生能源。
我請教過的專家大多表示,如果台灣希望維持其能源密集型的產業基礎,那麼除了更多石化燃料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取代核能,而且燃燒石化燃料所產生的高碳排量也會帶來高成本。對核能說「不」很容易,但是,要找到替代品更困難,台灣正面臨非常棘手的決定。
●經濟挑戰
一般可能認為不太需要特別關注的領域就是台灣的經濟。如同先前所提,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和購買力平價數字是強勁的,此外台灣也有高額的貿易順差,外匯儲備是世界第四大,僅次於中國、曰本和俄羅斯。
然而,還是有一些需要關心台灣經濟的理由。
如同許多觀察家所提到的,台灣的經濟越來越依賴中國。
當然,經濟學家可能會主張這是自然現象。畢竟台灣和中國有文化和語言上的共通性,地理位置近,而且經濟互補,理應成為生產鏈的緊密合作夥伴,以供應發達國家的需求。
中國過去30年來有平均10%的年增長率,因此,台灣精明的商人要急切衝往這個世界上成長最快的經濟體,這是不難理解的。
●貿易依存度
然而,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雖合理,但從國家安全的觀點來看卻不然。在過去幾年,中國(包括香港)已經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巿場,佔台灣生產量的40%至42%左右。同時,自2005年以來,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台灣第二大的進口來源,僅次於曰本,目前中國也是台灣對外國直接投資的最大標的。
這種經濟的依賴會有問題,理由如下。
首先,隨著中國持續發展高科技產業,台灣的製造商將逐漸面臨來自以前客戶的競爭,台灣的客戶基礎顯然必須多角化。
其次,專注於和中國大陸進行較容易且較快獲利的貿易,不但干擾並且限制了台灣和其他夥伴開展貿易的興趣。中國會運用其經濟力量,來對付那些希望和台灣擴展貿易協定,但未取得北京同意的國家。
偏重和中國貿易反而也會加深台灣的外交孤立,因為台灣並未尋求發展區域性和全球性的連結,讓其他國家對台灣的未來扮演更重要的利害關係角色。台灣若要突破孤立,那麼更加廣泛的國際貿易關係可能比在國際組織中以觀察員身分增加國際參與更有價值。
第三,「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本身雖有價值,但仍只是一種「最惠國」的雙邊貿易協定而已,並非台灣深化融入區域和全球經濟所需的那種自由貿易協定。ECFA加深了台灣民眾的錯誤認知,以為貿易協定只會帶來利益,而毫無痛苦代價。
第四,ECFA不需要採取在政治上較困難的經濟自由化,但經濟自由化是台灣亟需落實的,以便確保一個獨立和繁榮的經濟未來,尤其台灣是個貿易國家,必須有政治勇氣來終結保護主義。台灣必須避免未來為了保護本國農業結構,而使得台灣與美國的貿易關係因為牛肉之類的議題再度陷入泥淖,畢竟台灣的農業只佔國內生產毛額的1.89%。
第五,對中國貿易產生依賴使中國可用以對付台灣,只要雙方仍存在政治分歧,這是相當危險的。例如在2009年秋,只因高雄放映維吾爾政治異議人士熱比婭的紀錄片,大陸觀光團便突然取消高雄的行程。如果連如此微不足道的事都會引發經濟上的後果,那麼,若是北京認為更嚴重的事,他們將會採取什麼樣的反應呢?
●對中國的投資增加
中國除了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巿場,現在也是台灣對外直接投資的頭號標的,根據非正式的估計,台灣歷來在大陸的投資可能已高達3,000億美元。
台灣近年來的經濟成就,主要來自與中國擴展貿易,這當然有一定的對稱性,但也相當諷刺。畢竟自1980年代末開始,台灣便向中國挹注大規模投資──連同台灣的商業經驗和技術專長──這幫助啟動中國的經濟奇蹟,卻也強化了其軍事力量,如今反而威脅到台灣。
●台灣的外資減少
在台灣的經濟成就日益取決於中國的同時,台灣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方面也逐漸失去區域競爭力。根據中央情報局2012年《世界概況》的資料,台灣在世界上外國直接投資標的中排名第52,落後於香港(3)、中國(7)、新加坡(15)、泰國(27)、日本(28)、韓國(29)、印尼(32)、馬來西亞(33)、越南(47),在亞洲其他相當的經濟體中,僅勝於菲律賓(62)。
根據《金融時報》2012年的外國直接投資報告,在2011年亞洲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中,台灣並未名列前10名。換言之,台灣在中國的投資日益增加,但其他國家並沒有在台灣投資。
中國能為台灣填補多少外國直接投資的闕如,仍有待觀察。涵蓋銀行、證券和保險的三項兩岸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於2010年1月中旬生效,台灣開放大陸金融業和機構投資者更多的投資,並提供台灣金融業在中國營運的新商機。
雖然和大陸更緊密的經濟連結為台灣經濟帶來更多機會,但也帶來新的挑戰,因為台灣雖在經濟上變得更依賴中國,但政治分歧卻仍懸而未決。
另外兩個威脅台灣國家安全的憂心現象,一是竊取台灣智慧財產權的產業間諜活動,另一是持續發生的「人才外流」,兩者都與中國有密切關連。
美國是台灣最大的外國投資者,有幾個在台灣的美商開始引起我對中國產業間諜活動的注意。有幾位高科技公司的主管曾告訴我,台灣工程師如果離開台灣的工作崗位,並竊取公司機密帶到中國,便可獲得大陸公司的巨額獎賞和其他好處。
在網路上也可看到許多有關台灣公司機密遭竊的報導。例如去年10月,台灣平板電腦製造商和蘋果供應商友達光電的二名前高階主管被逮捕,他們涉嫌為中國的新雇主TCL集團竊取先進的發光二極體LED技術。據報導,他們受雇於友達光電期間,便從TCL獲得超過100萬美元的年薪。
最近,《紐約時報》報導過去幾年來美國公司普遍受到網路攻擊,而攻擊目的是為了竊取技術。找到攻擊來源的網路安全公司 Mandiant
在其公開報告中做出結論指出:「由中國的單一群體發動對廣泛企業的攻擊,其規模之龐大但持續不斷,明確顯示無疑的....是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三部二局所為,其最廣為人知的軍事代號是61398部隊。」
●人才外流
同時,台灣更明顯的損失是持續不斷的嚴重人才流失。根據《中國郵報》上個月刊登的一則故事,台灣的液晶面板產業已經失去很多高階主管和工程師,他們轉而投效中國的競爭對手。該報導引述一家顧問公司的報告指出,有69%的台灣企業受訪者預計,他們的部分員工將於2013年尋找在其他亞洲國家的工作,尤其是中國,以及香港和新加坡。
根據《今日台灣》(Taiwan Today)去年9月的報導,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在國科會諮詢會議中說,「台灣的低薪資正迫使最優秀的人才離開這個島嶼」,同時,台灣也一直無法從國外吸引到有技能的人才,因此他說,「台灃已經成為人才的淨出口國。」
《今曰台灣》這篇文章把台灣人才出走歸咎於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該報告引述一家台北的獵人頭公司說,「77%的本地受訪者認為,在海峽的另一邊工作有更好的職業發展以及增加國際經驗的機會。」
台灣人才流失的結果是,台灣成為外國投資不感興趣的地方,而且也缺乏創新和經濟成長。
●國防挑戰
雖然前述所有問題對台灣的國家安全造成重大挑戰,但是,如果台灣不是一直被迫生活在潛在攻擊的威脅之下,這些問題不會造成這麼大的困擾。攻擊或許不太可能,但是,中國的反分裂國家法──已經生效滿8年又一天(在2005年3月14日生效)──持續有效,這項法律依舊界定並限制台灣對未來的選項。
同時,自從反分裂國家法通過之後,中國的軍力一直大量增長,中國230多萬的軍隊超過台灣10倍,其不斷擴大的國防預算則是台灣的14倍以上。
根據美國國防部2012年有關中國軍事發展的《提交國會的年度報告》,目前中國海軍擁有亞洲規模最大的主力戰艦、潛艦和兩棲作戰艦,中國有26艘驅逐艦,台灣是4艘;中國有53艘巡防艦,台灣是22艘;中國有48艘柴電攻擊潛艦和5艘核動力攻擊潛艦,台灣是4艘,其中2艘還是二次大戰年代的古董。
中國的空軍戰力同樣令人畏懼,中國空軍和海軍總共有大約2,120架戰機,包括防空和多功能戰機、地面攻擊機、殲轟機和轟炸機。相較之下,台灣有大約388架戰鬥機和22架蠹炸機/攻擊機。
此外,大陸在陸地、空中和海基的飛彈戰力也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乍看之下,大陸軍隊日益增大的優勢或許不是那麼令人擔憂,畢竟在過去幾年裡,兩岸關係顯著改善是個事實,美國和其他國家也都歡迎這種和解所帶來的穩定。
但同時我也堅信,有充分自我防衛才能建構出一個基礎,使台北擁有最大的自信來處理和北京的關係,從而也有助於兩岸及區域的穩定,我知道目前和以往的台灣政府都持這樣的立場。
因此,在過去四年裡,我很高興看到台灣在加強國防能力上 所作的實質努力,包括購買將近130億美元的防禦性武器系統。
●國防預算
然而,台灣的整體國防支出低到大部分專家認為是不切實際的地步。從1994年以來,台灣的國防支出佔國內生產毛額和政府總支出的比例都不斷下降,在2012財政年度,台灣的國防預算106億美元,只佔國內生產毛額的2.2%,佔政府總支出的16.4%。
以1994年的數據來比較,當時台灣投入的國防預算佔國內生產毛額的3.8%,政府總支出的24.3%。其實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國防支出就一直低於國內生產毛額的3%,而這12年期間,中國的國防支出卻大量增加。
●台灣的國防需求
增加國防預算不僅是要用於購買武器。(在此澄清我不是來這裡推銷武器的!)
事實上,如果台灣不解決其他迫切的問題,那麼,要求更多的武器系統可能是沒有實際意義的。簡單來說,建立全募兵軍隊的過程需要龐大的人事費用來吸引並留住新兵,但並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承擔這個非常昂貴的過程。
2012年台灣的國防預算已經有將近一半投入人事費用,但是,這個數字勢必會持續攀升,因為徵召的士兵仍佔台灣軍隊的60%左右。全募兵制是假設台灣可以招募到足夠的兵,但是,根據《金融時報》的報導,2011年台灣軍方招募到的新兵僅達到目標4,300名中的一半左右。
台灣除了要建立一個規模更小、但更強大、更專業的志願部隊以外,也希望尋求創新和不對稱作戰的防禦,但所有變革都需要更多資金。
如果台灣人民對他們的國防預算沒有更大和更實際的承諾,我不看好台灣軍方能夠達成雄心勃勃的轉型計劃目標。很不幸的是,在每一個民主國家的公民都希望確保一個強大的國防力量,但卻通常不願意支付更多的稅金來達到目標。
●軍事間諜活動
降低對台灣國防的支持,可能肇因於部隊士氣日益低落,而士氣低也可從最近中國對台間諜案層出不窮中看出端倪。
根據我所能找到的各種媒體報導,從2004年到2011年7月之間,中國對台灣的間諜活動至少有9例,而且我相信我可能忽略了好幾宗。其中最突出的案件是在2011年的年初逮捕羅賢哲少將,他被控替中國從事間諜活動,後來罪證確鑿,被判處終身監禁。
據報導,身為台灣陸軍通信電子資訊處處長的羅賢哲,是替大陸從事間諜活動被捕的最高層級官員。媒體指出,羅賢哲因為接受金錢及其他動機而從事間諜活動,但是,《聯合報》還觀察到,他的行為「顯然與羅賢哲對國家前途的困惑和軍人忠誠度有關。」
從2011年7月以來還有更多的案例。在2011年8月,台灣高等法院判處台灣軟體工程師賴坤玠18個月刑期,他試圖從一位軍官獲取有關愛國者飛彈的敏感情報。
2012年3月,一位在台灣北部空軍戰管單位服役的蔣姓上尉被捕,因為涉嫌把台灣防空指揮管制系統的情報交給中國。
在最近的2013年2月5曰,台灣高等法院判處退役空軍中校袁嘵風12個無期徒刑,因為他在6年當中把機密的軍事情報傳遞給中國。據報導,在2001年到2007年之間,袁嘵風透過以前的空軍同僚陳文仁將機密情報交給中國。
而且在2月初,台灣的國防部證實,有一位海軍少將因洩漏海軍機密,已經遭到調査。根據報導,澎湖馬公基地一四六艦隊的艦隊長徐中華少將因與案件有關,已被解除職務。
這個案件起初發生在去年偵辦海軍前大氣海洋局政戰處長張祉鑫中校,該案涉及提供繪圖資料給中國,案件仍在偵辦中。
3月1曰,前海軍上尉錢經國因洩露機密情報給中國,而被判處3年有期徒刑,據了解,他在2011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而且在2月的同一個星期內,國防部宣布陸軍少將吳金駿(據說是國防部長的親信)已經暫時改調職務,因為偵辦單位認為吳金駿的一名親戚可能與張祉鑫的案件有關,該案被形容為可能是最近幾年傷害最大的間諜案件之一。
甚至在更近的曰子,根據《自由時報》2月27曰的報導,台灣一名退休中將陳筑藩涉嫌透過退休的台灣情報人員將情報傳遞給中國當局,因而被起訴。
當然,這些只是已經被揭發並在媒體上報導的案件,但是,還有其他的偵辦案件仍在進行當中。
這些間諜事件的共同點,就是中國竭力取得更多有關台灣的指揮管制通訊系統,以及美國賣給台灣的武器系統
這些案件造成的傷害,不僅在於機密情報走漏可能造成巨大損失,而且也破壞了美國與台灣在安全合作上的信心。
還有特別令人不安的是,這麼多間諜案件的破獲是發生在兩岸關係表面上比以往都更好的時刻。
●台灣輿論偏愛現狀
如果台灣人民同意和中國統一不僅是不可避免而且也受到歡迎的話,那麼,這些經濟上、軍事上以及台灣所面臨的其他挑戰,也不會這麼令人擔憂,但情況顯然並非如此。
我所見過的每一個台灣的民意調查,結論都是絕大多數的台灣人希望和中國維持現狀(以某種形態或形式),只有極少數的台灣人認為獨立是一個可行的選項,但甚至更少人希望現在統一。
例如,由大陸事務委員會公佈的國立政治大學從去年3月30日到4月2日的電話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如下:
──只有1.5%的受訪者支持「儘快統一」。
──大約8%的受訪者支持「維持現狀以後統一」。
──6.1%的受訪者支持「儘快宣布獨立」。
──15.7%的受訪者相信台灣應該「維持現狀以後獨立」。
──29.9%的受訪者表示「永遠維持現狀」。
──其餘32.4%的受訪者表示「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
──大約8%的受訪者支持「維持現狀以後統一」。
──6.1%的受訪者支持「儘快宣布獨立」。
──15.7%的受訪者相信台灣應該「維持現狀以後獨立」。
──29.9%的受訪者表示「永遠維持現狀」。
──其餘32.4%的受訪者表示「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
換言之,只有不到10%的受訪者支持和中國統一,這表示有超過90%的民眾不支持統一。
事實上,正如TVBS在2011年2月揭露的民意調查,如果民調的問巻拿掉「現狀」的選項,答案更加清楚,在TVBS民意調查中,如果在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或是和中國統一之間做出選擇,有68%的受訪者選擇「台灣獨立」,而只有18%的人選擇 「和中國統一」。
●現狀能夠維持嗎?
無論如何,台灣人對「現狀」的真正概念是有問題的,原因有二:
第一,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因為情況不斷在變化,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情形,中國越來越強大,而台灣在經濟上越來越依賴中國,台灣只是越來越向大陸靠攏。
第二,兩岸關係不會是單由台灣人民來決定,如果情況並非快速地如大陸所希望的方向進展,他們對現狀的維持會有多少耐心就不得而知了。
提倡終極統一的人往往認為自己是現實主義者,也認為台灣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選擇的餘地,同時他們也滿懷期望,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台灣提供的正面模式影響之下,中國將會往正面的方向發展。
但是,在我看來,並沒有證據顯示,中國共產黨將會贊同民主或是支持對其掌控權力的任何挑戰。甚至可說,中國現在經濟已經發展得比以往更茁壯,因此,民族主義、擴張主義和好戰 情緒也會隨之高漲。
香港不能算是融入大陸的一個吸引人的模式,更不用說非漢族的西藏和新疆了。西藏與新疆佔中國領土的三分之一,但一直到滿清王朝接管以前,這些地方從來不被視為中國的一部分。
大陸首次對台灣提出主權主張也是在清朝時期,而且蔣介石和毛澤東也都率先重申清朝的主權主張,對中國版圖採取絕不妥協的觀點。
●那麼台灣應該怎麼做?
與往常一樣,找出問題比提出解決方案容易許多,而旦甚至當找出可能的解決方案時,在實行上也從來不簡單,但是,請容許我提供一些初步的建議以資參考。
第一,大眾必須對台灣所面臨的國家安全挑戰進行更廣泛的認識和了解。除了在全國性的競選活動中加以討論,媒體也必須經常性地做平衡的報導。如核能這類具爭議性的議題,應該給予大量的國民教育並進行辯論,而不是在政治上做較量而已。
第二,如同當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樣,台灣的經濟應進一步開放,結束短視的保護主義,並採取可以吸引更多外國投資的措施,同時和其他國家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另外,應當採取更嚴格的法律來制止產業間諜活動。
第三,台灣人民應重新檢視他們對國防的支持,並做出一個必然的結論,亦即必須加強國防,並且採取行動。簡言之,第一步就是在國防上投入更多資金。
我承認,這樣的變化可能不受歡迎也不容易,但是,台灣過去面對逆境卻能造就偉業。何況台灣有這麼多朋友,這一點從世界台灣人大會就可看出,這些友人將會支持台灣的努力。
我期待在今天的議程中繼續跟各位進行討論,謝謝各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