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魚之論】
很有意思的觀察:「源頭認同(origin-based
identity):一個群體若認為自己所信的神、所行的儀式來自正統或起點,他們便會形成一種特殊的精神高度。」
讀完這篇,不免聯想:猶太似乎也是這樣。中國呢?祖廟地位是被病態發揚?
源頭認同(origin-based
identity)
歸仁天后殿FB 20251125
台南人之所以在宗教活動前後展現出那種獨特的分寸感與拒絕香火袋的禮貌式後退,其實背後藏著一種地方性格,也就是祖廟文化帶來的心理優越感。在台南,許多廟宇不是分靈、不是延伸,而是起點、源頭、老祖家的位置,是整條信仰脈絡的根。這種根深蒂固的歷史重量會自然轉成人的一種內在姿態,我來看你熱鬧,但我不需要加入,我欣賞你的儀式,但我心裡的神已經有最古老的位置。接受外來的香火物件,對台南人來說,有時不是不吉利,而是有點多餘,像是你要送一本國語小字典給中文老師,他會欣賞你的心意,但不會真的需要。這不是排斥,而是由歷史支撐出來的信仰自信。
源頭認同(origin-based identity):一個群體若認為自己所信的神、所行的儀式來自正統或起點,他們便會形成一種特殊的精神高度。他們不需要強調,也不需要戰鬥,那種自信自然滲入舉手投足間,甚至在拒絕香火袋的微笑裡,都藏著幾百年文化的底氣。相反地,在鄉間分靈體系完整的地區,信徒習慣接受香火袋,因為香火本身就是交流、交換、互相支持的信仰語言;分靈廟之間藉由互贈香火袋與進香儀式來建立關係,那是一種信仰的社交網絡。但台南的老廟不需要靠這些建立存在感,因為它本來就是別人要來拜、要來認祖歸宗的那個位置。
這種差異形成一個有趣的心理邏輯,越是起源地,越傾向自足;越是分靈系統,越強調互動。台南人之所以能一邊熱情地看著外地團體遶境,一邊又堅守自己的香火系統,其實是因為祖廟文化讓他們對自己的精神歸屬既滿足又安定。他們的心早就有一個根,而有根的人不會隨便把新的香火塞進去。這不是高傲,而是一種無需宣示的歷史位置感。
也正因為這份源頭自信,台南人在宗教事件上常呈現一種微妙的優越感,不是基於排外,而是基於我從小就在歷史裡長大的文化情緒。那種情緒未必被明說,但當外地人熱情地遞上祈福袋、平安符時,台南人禮貌的笑容裡常含著一種淡淡的心聲:謝謝,但我這裡的神比較老。不是高傲無禮而是自然的。
這一種文化位階感,在歷史越深的地方,越容易形成一套自認為不需被證明的精神優勢。這種優勢讓台南人在人際互動上顯得穩定、有分寸、不外求,也讓他們在熱鬧面前顯得自在而不必迎合。
當台南人看熱鬧卻不拿香火袋時,那其實不只是一個拒絕,而是一整套祖廟文化造成的心理結構在默默運作。他們既欣賞,也尊重;既開放,也自守;既熱鬧,也穩定。這種複雜的性格,就是台南人的可愛,也是台南人的傲。當然,對於新移民或者是沒有深厚信仰的讀者,這篇文章或許就不合邏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