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11-25

台灣如果成為喬治亞 (3/3):美國不會打台灣,但會讓中國無法接收台灣 李忠憲FB 20251125

台灣如果成為喬治亞     李忠憲FB 20251123-25
台灣如果成為喬治亞(1/3):藍白會做什麼? 李忠憲FB 20251123

台灣如果成為喬治亞(2/3):美國會不會對台灣動武? 忠憲FB 20251124
台灣如果成為喬治亞 3/3):美國不會打台灣,但會讓中國無法接收台灣 李忠憲FB 20251125

台灣如果成為喬治亞 3/3):美國不會打台灣,但會讓中國無法接收台灣    李忠憲FB 20251125

當台灣被「合法接收」時,美國會怎麼做?
前兩篇我們談的是:美國不一定會為台灣開戰,但會阻止中國接收台灣的科技與地理位置

接下來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如果台灣政權真的走到「合法向中國開門」那一步,美國會怎麼辦?

這一篇,就是把那條最危險、最敏感、也是最現實的路線,徹底講清楚。

一、台灣不是喬治亞,最大的差別在於「太有價值」


喬治亞的地緣價值有限,沒有全球鏈結的產業,也沒有世界級的科技孤島。但台灣不同:
台灣是全球半導體的心臟;
台灣是印太鏈中的門栓;
台灣是解放軍若拿下,就能往西太平洋直推的跳板;
台灣是 AI 時代最重要的算力源頭之一。
台灣越重要,美國的反應就越複雜、越多層次,成本也越高。
台灣越重要,美國越不能「讓台灣被交出去」,即使那是台灣自己做出的政治選擇。

有一件事越來越明確:
美國會處理「台灣被接收」這件事,不是處理「台灣被攻擊」。
聽起來差一點,但這差一點,就是這整篇文章的核心。

二、台灣的真正危險不是戰火:而是「合法」被接管
很多台灣人都把最大的風險想像成:中國武力犯台、飛彈打過來。
其實不是。
真正讓華府夜不能寐的 scenario 是:中國不需要打,而是透過一組「親中民選政府」合法接管台灣的所有科技與軍事資產。
因為這種情況:
   美國沒有法律名義反擊
   沒有北約框架
   沒有「侵略」可指控
   世界還會說:「台灣自己選的政府,美國憑什麼干涉?」
   中國只需要等法律修完,就接手台灣全部的半導體、AI、通訊、雷達、港口
這就是超限戰裡最優雅的一刀,乾淨、安靜、無煙硝。

為什麼合法接管比武力接管更致命:因為武力侵略會引發國際反應、制裁、甚至出兵;但合法接管反而會被包裝成「人民選擇」「和平統一」「正常交流」
也是最可能逼出美國極端反應的情境。

三、美國會如何阻止「合法接收」?
四層動作,越下越重。以下每一層的強度,都比戰爭低,但比制裁高。美國不會打你,但會「讓你無法被接收」。

第一層:國際法與貿易武器 ——「鎖住台灣科技」
美國最先動用的不是飛機航母,而是法律跟出口管制:
   對台灣半導體與 AI 產業進行「戰略保護」
   禁止中國接手台灣任何涉及晶片、算力、軍事用途的生產線
   要求台灣企業將敏感產能外移
   將台灣列入「戰略監管區域」
簡單講:你變親中,我就把你最值錢的東西搬出去,不讓你交出去
這也是美國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手段。這是美國「戰略模組化」政策的一部分:只要你要交給中國,我就把模組拆掉。

第二層:人才與技術撤離 ——「台灣不會倒,但靈魂會被搬空」
如果台灣政權進入喬治亞式威權:
   外國代理人法用來抓人
   示威被武警式鎮壓
   中資持續入侵科技業
   台積電、聯發科等公司被迫簽下奇怪的協議

美國會做的不是干涉,而是:把人才搬走
   工程師移民方案加速
   研發主管「保護性庇護
   日本、歐盟同步開綠燈
   科技研發團隊整組撤離到亞利桑那、熊本、德勒斯登
甚至可能出現歷史性的畫面:整個研發團隊被美軍或盟軍專機接走

台灣會留下工廠,但工廠會像空殼:能運作,卻失去創新能力
這是美國不必動武,但能讓親中政權瞬間虛空化的方式。

第三層:阻止中國「接收」的海上行動 —— 不是攻擊台灣,而是封鎖北京

如果北京以「和平統一」「聯合維穩」為名,派軍艦、軍機以「友軍」身份接近台灣,美國的軍事行動會非常明確:封鎖來接收的那一方,而不是攻擊台灣本島。

行動包括:
   在巴士海峽、宮古海峽部署巡洋艦
   在第一島鏈建立「阻止線」
   宣布「防止軍事資產轉移」海域
   停止台灣向中國輸出任何敏感設備

意思很清楚:你台灣怎麼選,我尊重;但台灣不能把地理位置與科技資產交給北京
這不是保護台灣,是阻止中國。這不是保台,而是「保第一島鏈」。

第四層(最極端):美軍或盟軍短期介入台灣本島——「不是占領,而是確保不被移交」
這是成本最高、機率最低的scenario。但它不是零。
會發生的唯一前提是:台灣政權打算「合法」把軍事基地、雷達站、港口或關鍵科技,轉交給中國。例如:
   引入中國軍事顧問
   合作管理港口
   使用中國通訊系統
   讓中國參與半導體產業「策略制定」
此時美國會做的不是「打台灣」,而是:短期控制關鍵設施,避免「科技與軍事資產」被中國接收。

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凍結行動」:
   接管特定軍事基地(非全島)
   封存特定雷達與通訊站
   協助科技大廠撤離產線與載具
   管制海空交通、禁止中國軍艦靠近

短暫、限定、目的明確:不是推翻政權,而是不讓資產轉手美國只需要固定住關鍵 20 個節點,就能讓中國接手台灣變得毫無意義。美國不是來打台灣,而是來阻止北京收台灣。

四、為什麼這一切比「為台灣開戰」更可能?
 1. 不需要打仗、不需要冒險
 2. 符合美國核心利益(算力、供應鏈、第一島鏈)
 3. 不需要保台,只要防中
這三點就是「美國劇本」。如果你是美國決策者,就會得出同一個結論:阻止被接收,比保護不被攻擊,更合理、更乾淨、更有效。

五、美國會不會對台灣動武?

答案總結成一句話:只要台灣保持民主,美國不需要動武。
但如果台灣政權準備把門打開,讓中國合法接收科技與地緣價值:美國會出手。不是為了台灣。不是為了民主。甚至不是為了台灣人。

而是為了世界供應鏈、AI 時代的算力霸權、以及西太平洋的戰略平衡。

美國的問題從來不是:「要不要幫台灣打仗?」而是:「能不能讓台灣變成中國的外掛?」
當答案是否定的,美國就會行動。這就是現實。
美國不擔心台灣被攻擊,美國擔心台灣被「交出去」。美國不是怕台灣倒,而是怕台灣倒在中國的懷裡。
台灣只要保持民主,美國就不需要動武;一旦台灣準備移交自己的戰略價值,美國一定會介入。(全文完)

後記:當初反紫光,奇遊團只是想守住台灣的科技與產業;沒想到十年後,我反而要問:
我們是否守住了一顆珍珠,卻讓整個台灣走向更大的危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