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推演後檢討 (After Action Review,AAR)
(一) 美國組
1. 各階段決策邏輯 (Decision Rationales of each move)
◆ Move 1:Show support
for Taiwan and deter China 展現對台灣的支持,嚇阻中國。
◆ Move 2:Enhance
deterrence and maintain freedom of navigation with allies. 與盟國共同加強嚇阻,維護航行自由。
◆ Move 3:Defend Taiwan
from unambiguous acts of war. 以明確的作戰行動防衛台灣。
◆ Move 4:Defeat Chinese invasion. 擊敗中國的入侵行動。
2. 他組非預期行動 (Unexpected actions by other teams)
◆ East Coast PLA invasion. 解放軍自東部進犯。
◆ The ease with which
Japan participated in critical operations. 日本輕易的參與了關鍵作戰行動。
3. 預期與實際落差差 (Gaps between expectation &
outcomes)
◆ No visible impact of actions taken in the wargame. 在兵推中,所採行動之效果未能顯現。
◆ No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Taiwanese will to fight. 對台灣人民作戰意志缺乏清晰理解。
◆ Lack of intelligence throughout in each move, missing indications and
warnings. 各回合普遍缺乏情資,錯失(缺乏)情況徵候與警示。
◆ Very little asymmetric warfare play. 非對稱作戰的運用極少。
◆ All political decisions assumed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defend Taiwan). 政治決策皆假設
(美國必定防衛台灣)
◆ Very little active focus on risks. 對風險未能積極關注。
◆ Low expectation with a good outcome. 對好的結果預期偏低。
◆ No good list of good assumptions. 缺少「良好假設」的清單。
◆ Lack of Korea distraction was very positive. 不因朝鮮半島衝突分散注意力是正面的。
4. 收穫與教訓 (Takeaways and Lessons learned)
◆ To prevent China from taking Taiwan, US and the coalition must help
defend Taiwan and defeat China, in the case of invasion. 美國及盟國必須在中國入侵時協助防衛台灣並擊敗中國。
◆ How to close the tyranny of distance gap - getting out of theater. 必須克服「遠距困境」一將戰區外兵力快速投入戰場。
◆ Criticality of the Taiwanese people's will to fight. 台灣人民作戰意志至關重要。
◆ 2030 will involve significant asymmetric capability: space, cyber, UAVs,
EM, as well as conventional boots on the ground. 非對稱戰力到2030年將趨顯著,包括太空、網路、無人機、電磁作戰,以及傳統地面部隊。
◆ Must prevent full-blown war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必須避免全面戰爭擴大至中國大陸本土。
◆ Criticality of political recognition of Taiwan as an independent country. 政治上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的在本次操演中展現其重要性。
◆ It is possible to beat the PRC blockade of Taiwan. 突破中國對台灣的全面封鎖是可能的。
◆ C2 critical in every phase from joint/combined strategic forces to tactical
C2. 聯合/聯兵戰略層級到戰術層級的指揮與管制,在各階關重要。
◆ Critical to ensure nuclear weapons play no part in the operation. 確保作戰中不使用核武極為重要。
◆ Learned a new term I still don't understand: "Judicial isolation” 聽到一個新的卻不甚了解的新名詞「司法孤立」。
(二) 日本組
1. 各階段決策邏輯 (Decision Rationales of each moves)
◆ 日本政府將根據情勢判斷做相應決策。
◆ 根據台灣有事基礎,日本要依據美日同盟做決策判斷,當台灣戰略情勢變嚴重時,日本對此能否採取行動,日本將關係情勢做考量及判斷。
2. 他組非預期行動 (Unexpected actions by other teams)
◆ 台灣政府的意識及政策行動到最後還是不明確,使日本組無法根據其行動做決策。
◆ 美國雖然是依據台灣情況制定政策,但日本是以東亞為範圍,考量經貿等因素,且在日美同盟下,日美依然可能有不同決策。
3. 預期與實際落差 (Gaps between expectation &
outcome)
◆ 日本政府希望事態不要再向上發展 (escalate),但實際上是往上走的情況。
4. 收穫與教訓 (Takeaways and Lessons learned)
◆ 確認台灣自衛能力的重要性,而非他國的責任。
◆ 戰略溝通的重要性。
◆ 日本政府會一直跟台灣政府站在一起。
◆ 台灣的人民應深入瞭解日本的防衛政策,避免有認知誤會。
(三) 台灣組
1. 各階段決策邏輯 (Decision Rationales of each move)
◆ 第一階段:中共為完成祖國統一,並宣洩內部不滿壓力,企圖對台恫嚇,以談、戰兩手策略,達成其目的,我方加強偵蒐作為及國際情報交換。
◆ 第二階段:共軍對台島形成遠距包圍,並企圖拒止友我國家提支援。我方調整兵力部署,實施部隊動員,加強社會維穩措施,在國際發聲,爭取友我支援。
◆ 第三階段:共軍威懾外軍對我馳援,孤立台島展現以戰逼和態勢,我軍確保島內部隊指揮掌握,完成臨戰訓練,加強戰力保存,與友盟保持聯繫。
◆ 第四階段:敵造成我島内恐慌,並切斷外接管道,迫我於不利狀況下,與其決戰。島内強化全民防衛,抗敵意志堅持獨立作戰,完成灘岸決勝部署,迫使敵登島作戰失敗。
2. 他組非預期行動 (Unexpected actions by other
teams)
◆ 共軍先期奪佔我東沙島。
◆ 共軍軍艦隨漁船猝然進入12海浬。
◆ 共軍奪取澎湖。
◆ 共軍以東部為主要登陸目標。
◆ 美軍在台灣部署兵力。
◆ 美軍主動協助聯合護航。
◆ 美軍思考封鎖麻六甲海峽、扣留大陸商船。
◆ 日本詢問為何不要求協助。
3. 預期與實際落差 (Gaps between expectation &
outcome)
◆ 對外通連遭干擾無法恢復。
◆ 海空軍基地猝然遭敵奪佔。
◆ 本島南北兵力無法轉用。
◆ 花東地區防衛未預先形成重點。
4. 收穫與教訓 (Takeaways and Lessons learned)
◆ 對當前敵我兵力失衡,指揮機制運作是否足以因應?
◆ 敵灰色地帶行動是否以先期削弱我戰力為著眼?
◆ 全民防衛社會韌性之建立,是否足夠?
◆ 友盟援我是否可恃?
◆ 喚起國人戰鬥意志才是重中之重。
◆ 第一擊時機之研討及確定。
◆ 與友盟合作先期準備不足。
◆ 無人機、艇之運用至關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