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魚之論】
或許梅克爾正確的察覺普丁不再信任明斯克協議的轉變,但不能因此認為梅克爾提出的新對話機制是唯一解方,更不能因此合理化普丁侵略主權國家烏克蘭的行為。
在東德成長、原為共產黨員梅克爾長期(2005-2021)擔任德國總理。她任內不僅2015年開放邊界接納百萬難民、讓德國仰賴俄羅斯廉價天然氣有爭議,使德國仰賴中國汽車市場、因此資助中國經濟發展,也讓德國因此執著機械產業而錯失往電子產業轉型的契機,至今仍是使德國經濟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
無論梅克爾是否受至於執政聯盟的親俄的社民黨,這筆帳還是要算在梅克爾頭上。至於批准繞過烏克蘭的北溪天然氣1號管線(Nord Stream 1)計畫的前總理施落德,在卸任後擔任Rosnet與Gazprom要職一事,居然沒有引起德國政府與人民的警覺,可見得德國根本不瞭解共產主義。
前德總理梅克爾:波海國家、波蘭阻歐俄對話 之後俄侵烏 世界日報 20251008
前德國總理梅克爾表示,波羅的海國家與波蘭2021年力阻歐盟主導與俄羅斯談判,之後俄國入侵烏克蘭;由於似乎在暗示這些國家對俄國侵烏「也有部分責任」,讓當事國家跳腳。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梅克爾上周到匈牙利訪問,當地傳媒「游擊隊」新聞網3日刊出對梅克爾的專訪。梅克爾表示,2021年6月她感覺普亭已不再認真看待「明斯克協議」(Minsk Agreement),於是她希望能建立新的對話模式,「讓歐盟能以整體身分直接與普亭對話」。
梅克爾所指的明斯克協議,是尋求終止基輔與烏東親俄地區衝突的國際條約,但以失敗告終,烏東衝突後來引發2022年2月俄國入侵烏克蘭。
她說:「並非所有人都支持(建立新對話模式)這個構想,首先是波羅的海國家反對,波蘭也持反對立場。」梅克爾表示,這些國家擔心歐盟成員之間無法就對俄策略達成共識。「總之,那場會談最終沒有舉行,我卸任總理後,普亭的侵略就開始了。」似乎暗示這些國家必須為此承擔部分責任,引發相關國家官員強烈反彈。
梅克爾認為,新冠疫情的封鎖措施,打斷歐盟領袖與普亭間的例行談判也是不利因素之一,「如果你無法會面、無法當面討論分歧,就不可能找到新的妥協方案」。
梅克爾這次訪問匈牙利,也是為宣傳她的新回憶錄「自由」(Freedom, 暫譯)。書中主要為她最具爭議政策辯護,包括2015年開放邊界接納百萬難民,以及讓德國仰賴俄羅斯廉價天然氣的決策等。
政治新聞網POLITICO報導,拉脫維亞前總理卡林斯6日駁斥梅克爾,稱「我當時一再告訴她,不能抱持善意與普亭打交道,但她認為波羅的海國家錯了。我很清楚梅克爾的立場,只是令人震驚的是,在烏克蘭發生這一切之後,她卻仍這樣想」。
前波蘭總理、現為在野右翼「法律正義黨」(PiS)副黨魁的莫拉維茨奇在社媒平台X上貼文:「梅克爾用她這場思考不周的訪談,再次證明她是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對歐洲最具破壞性的德國政治人物之一。」
愛沙尼亞外交部長薩克納表示,俄羅斯應對這場戰爭承擔所有責任。「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完全源於一件事,就是拒絕接受蘇聯解體,以及根深蒂固的帝國主義野心。這場侵略的責任全在俄羅斯。」
波蘭前駐美大使馬基羅斯基則為梅克爾緩頰,批評媒體扭曲梅克爾的話。「這位前總理(梅克爾)只是說,波羅的海國家與波蘭不同意建立新的歐盟對俄談判架構。這樣的陳述卻被硬扭取成相關國家『也應為普亭的戰爭負責』,這中間差得遠呢。」
梅克爾辦公室尚未回應置評請求。
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卸任後光環褪色,仍獲頒最高榮譽「大十字功績勳章」 中央社 20230419
德國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自2021年底卸下總理職務後就面臨諸多批評,主要是反思她16年的執政成績,尤其是對俄羅斯的政策,但她17日仍獲頒德國最高榮譽特級「大十字功績勳章」。
梅克爾於2005年到2021年統領德國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綜合《法新社》和《路透社》報導,德國總統史坦麥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17日晚頒發特級「大十字功績勳章」(Grand Cross of
the Order of Merit)給她。
68歲的梅克爾憶及「許多非常美妙的經驗」,感謝家人和多位前幕僚在她執政期間的支持。
她說:「常言道,政壇猶如龍潭虎穴。我會說,如果不是為了政治的另一層面,我沒辦法撐過來,這就是我一直樂在其中的原因。」
史坦麥爾在授勳前的演說中盛讚梅克爾「悠長的執政時期和……傑出的政治生涯」。他對梅克爾說:「在16年間,妳以雄心、智慧、熱情為德國效力。」
出席授勳儀式的賓客包括現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和梅克爾的丈夫邵爾(Joachim Sauer)。
此前,德國僅頒發特級大十字勳章給兩人,分別是前總理艾德諾(Konrad Adenauer)和柯爾(Helmut Kohl)。
梅克爾執政期間大多廣受愛戴,卸任後光環卻開始褪色。
批評人士特別指責她對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的政策,並讓德國有了過於依賴俄國能源的弱點,自俄國去年2月開始侵略烏克蘭後,此一弱點徹底暴露了出來。
親商的自由民主黨(FDP)籍議員基爾-薩萊(Bijan Djir-Sarai)告訴德國媒體《編輯網絡》(RND):「德國在她執政末期狀況不是很好。」
史坦麥爾在梅克爾執政期間兩度擔任外交部長,他同樣因為對俄立場受到批評。
史坦麥爾說,俄國侵略烏克蘭,「不只改變了歐洲,也改變了世界,還有我們對德國和歐洲過去政治的觀點。我們要從這裡學到教訓,這很重要。」
梅克爾也因為2011年決定廢除核能發電及2015年接納數十萬敘利亞和伊拉克難民而受到批評。
梅克爾所屬的基督教民主黨(CDU)副主席林內曼(Carsten Linnemann)接受NTV新聞頻道訪問時說,梅克爾立下「卓越功績,尤其是在國際層面」,但她「也犯了錯誤,有些非常明顯。」
林內曼舉例,德國在日本福島核電廠危機之後決定棄用核電是個「錯誤」,因為當時「沒有確定我們要如何以合理的自給自足方式取得能源」就定下政策;此外,德國2015年向難民大開邊境,也有不當。
但也不乏稱許梅克爾的人,甚至包括她在社會民主黨(SPD)和綠黨(Greens)的政敵。
社會民主黨共同主席艾斯肯(Saskia Esken)告訴《編輯網絡》:「我特別欣賞她的外交技巧和有同理心的智慧,有賴於這些優點,她總是能成功打造可行的聯盟,在國家和國際舞台上找到折衷方案。」
綠黨領袖諾利普爾(Omid Nouripour)也說:「就算不認同她的所有政策,也可以承認她立下卓越功績。」
烏克蘭遭侵戰爭把梅克爾拉下神壇 法廣 20221203
在俄羅斯進攻烏克蘭之前不久,德國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還被吹捧為德國人眼中最有可能說服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放下干戈的人選。然而,當俄羅斯炮彈開始落在烏克蘭領土上,梅克爾的16年執政生涯也蒙上陰影,如今有些觀察家質疑,她過去對普丁的和緩政策是否實際上弱化了德國,甚至歐洲。當然也有為梅克爾說情者,稱梅克爾執政長時間受社民黨制肘,而德國社民黨才是一貫親俄罪魁禍首。問題是,德國基民盟與社民黨都倒在普丁腳前,才是德國最要檢討的問題。
據法新社今天引述德國媒體評論報道稱,俄侵烏戰爭牽扯德國國防能源問題,梅克爾當年決策引發辯論。梅克爾曾被奉為自由世界領袖,但也有人指責中間偏右的她讓歐洲愈來愈仰賴俄羅斯能源,且忽略了德國國防力量,梅克爾似乎誤判了普丁的野心,而這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偏保守的德國「世界報」(Die Welt)向來對梅克爾不假辭色,這家媒體批評,梅克爾推動外交,企圖用協議和商業合約來束縛政權,如今看來是個錯誤。「世界報」提到:「德國和歐洲過去幾天所經歷的一切,根本背離了梅克爾透過與暴君簽署協定來確保和平自由的政策。」
德國2014年的天然氣進口總量中,有36%來自俄羅斯,不到10年,這個比例提高到目前的55%,顯見德國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程度愈來愈高。備受爭議的北溪天然氣2號管線(Nord Stream 2)也是在俄羅斯並吞原屬烏克蘭的克里米亞(Crimea)之後敲定。於是,在美國及其他盟國針對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實施制裁措施之際,德國幾乎不知所措。
此外,德國多年來在軍事上投資不足,也削弱了德國國防形象。美國等盟國對此憤憤不平,他們一再催促德國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達到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所要求的國防支出目標,也就是至少要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
德國前防長康坎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是梅克爾最親近的幕僚之一,連她都譴責德國多年未能加強軍力,是「歷史性挫敗」。據康坎鮑爾推文說:「經歷過喬治亞、克里米亞、頓巴斯(Donbas)事件之後,我們仍未準備任何真正能嚇阻普丁(的方式)。」她提到的地區都是俄羅斯在梅克爾掌權期間進犯的目標。
該報道稱,德國前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oeder)與普丁有私交,不久前還拒絕辭去他在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的要職,因而引來非議。
不過,批評梅克爾的人說,最早展開北溪天然氣1號管線(Nord Stream 1)計畫的是施洛德沒錯,但梅克爾也放行了北溪2號計畫。北溪2號計畫規模達110億美元,爭議點在於它繞過了烏克蘭,導致基輔當局拿不到天然氣過境費。在俄羅斯於2月24日入侵烏克蘭後,這項計畫已被擱置。
「據南德日報」(Sueddeutsche Zeitung)指出,梅克爾積極尋求與俄羅斯建立密切的經濟關係,導致德國仰賴俄國能源,她犯下的錯誤如今結成苦果,必須承擔責任。
在地緣政治方面,梅克爾政府2008年無視美方力勸,不願讓喬治亞和烏克蘭加入北約,這個決定現在也被拿出來檢視。
但總部設在華府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中東歐部門主任佛布里希(Joerg
Forbrig)認為,梅克爾並沒對普丁抱持過於天真的想法,她很清楚普丁為人及俄羅斯現況,只是在她掌權16年的12年間,她都必須在執政聯盟夥伴「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s)施加的壓力下做決定,而社民黨又傾向與俄國交好。
雖然有些分析師指責梅克爾在能源議題上犯了明顯錯誤,但他們也說,俄羅斯問題不會撼動梅克爾的整體政治成就,一般還是會認為她多次帶領德國度過危機,且一直努力維持歐盟團結。
柏林的赫爾提行政學院(Hertie School of Governnance)國際關係教授韓克(Marina Henke)指出,這是因為,在德國過去對待俄羅斯的立場上,社民黨該負的責任要比梅克爾大的多。
佛布里希也提到,梅克爾曾在一場會議中告訴白俄羅斯反對派領袖季哈諾夫斯卡婭(Svetlana
Tikhanovskaya),不要過度期待身為德國總理的她能幫多少忙,因為她斡旋的空間「比許多人想像的小很多」。佛布里希說,梅克爾「非常準確地知道自己權力有所局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