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魚之論】
本報導引起我興趣之處是,為何聯合王國首相或大臣訪問之後,澳洲與紐西蘭就從搖擺(或親中)立場歸隊?這是什麼神奇魔法?可能是五國聯防,但也不一定。
紐澳軍團重出江湖 能補強第一島鏈的弱點嗎?
紀永添@鏡報 20251001
日前英國國防大臣約翰.希利(John
Healey),前往澳洲達爾文港,視察正在進行印太巡弋任務的英國航空母艦威爾斯親王號(HMS
Prince of Wales),並公開表示台海如果爆發武裝衝突,英國已做好參戰準備,澳洲也會一起並肩作戰,這也是英國與澳洲最明確且強硬的表態。無獨有偶地,澳洲總理與紐西蘭總理在兩國元首會議中,也共同宣布將加強兩國的軍事合作關係。此事起因於中國的軍艦先前高調駛入澳洲與紐西蘭之間的塔斯曼海(Tasman
Sea),並且無預警地進行實彈演習,引起澳洲與紐西蘭社會的震驚與不滿。再加上美國近期頻頻要求盟國要提高國防經費,讓澳洲與紐西蘭政府決定要大幅增加軍事預算,使這兩個原本孤懸於南半球,幾乎與世無爭的國家,再度重新武裝。也不禁讓人聯想起過去的紐澳軍團,參與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紐澳軍團曾參與兩次世界大戰
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動員所屬的自治領地,派出部隊參戰。當時澳洲與紐西蘭也組成了紐澳軍團(ANZAC)。其中最著名的一場戰役,是參與了在土耳其的加里波利之役,在這場血腥的戰事中,紐澳軍團損失慘重。因此登陸加里波利半島的4月25日,在戰後被訂為紐澳軍團日,是兩國的重要紀念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澳洲與紐西蘭也捲入戰事,日本所發動的太平洋戰爭,讓戰火從東南亞,一路延燒到整個大洋洲。日軍甚至已攻到澳洲的大門口,還企圖佔領新幾內亞島上的摩斯比港(Port
Moresby),以封鎖澳洲的對外航運。澳洲部隊為了阻止日軍,在摩斯比港北方的科科達小徑(Kokoda
Track),頑強抵抗,在激戰數月後,成功逼退日軍。這場戰事挫敗日軍的計畫,再加上美軍在瓜達康納爾島戰役勝出,扭轉了太平洋戰爭的走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澳洲與紐西蘭在國防、外交上慢慢獨立自主,但在各領域與英國密切合作,仍隸屬於大英國協。美國則在越戰陷入泥沼後,提出尼克森主義,希望逐步撤軍,將戰事交給南越政府自己負責,好讓美國能專心面對蘇聯在歐洲的強大威脅。在尼克森主義的影響下,當時的英國也決定將防衛重心拉回歐洲,縮減在亞洲的軍力,這讓大英國協內的馬來西亞與新加坡感到不安,擔心共產勢力會從中南半島一路南下,讓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被赤化。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英國再次借重澳洲與紐西蘭,由這兩個盟邦派出協防部隊,進駐到馬來西亞,以穩定區域情勢。有很長一段時間,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空中防務,一直由澳洲的將領負責指揮,聯軍部隊就駐紮在馬來西亞的北海空軍基地。英國則會定期派遣部隊到亞洲,參與聯合演習。
英國的這項安排,被稱為五國聯防組織(FPDA),雖然這幾十年來有些局部調整與變動,如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空中防務,已回歸到這兩個國家,但整個聯防協議仍運作至今。英國也遵守約定,每年都會派遣海軍艦艇,搭載地面部隊,或讓戰機飛越大半個地球,到馬來西亞進行聯合演習。此次由威爾斯親王號所領軍的航空母艦打擊群,總兵力高達兩千多人,除了到多個國家進行友好訪問,並參與美國在澳洲主辦的2025年護身軍刀(Talisman
Sabre)演習,另一項更為重要的任務,就是領導五國聯防組織進行聯合操演,確保發生戰事時,英國、澳洲與紐西蘭能即時派兵支援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而在2021年時,另一艘伊莉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HMS Queen Elizabeth)也進行過印太巡弋,宣誓在全球戰略重心又轉移到印太地區後,英國不會缺席的態度。
「威爾斯親王號」航母進行F-35B「野獸模式」全武裝掛載起降。
只是今日的英國是否有能力兌現協防承諾,不只外界打了一個大問號,連英國國內都有不少質疑的聲音。畢竟英國遠在大西洋上,距離印太地區非常遙遠,也早就不是當年那個日不落國了。冷戰結束後,英國大舉削減軍費,有一段時間甚至沒有航空母艦,直到籌建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後,才又擁有遠洋作戰的航空支援能力。但伊莉莎白女王級總共只有兩艘,護衛艦的定期保養工作,又不斷的延宕,讓調度捉襟見肘,一開始艦上的F-35B艦載機,還要由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航空隊支援。在2021年伊莉莎白女王號的印太巡弋任務中,兩艘Type 45型驅逐艦先後因故障而脫隊,伊莉莎白女王號則在2024年因機械問題,退出北約的演習。此次威爾斯親王號則出現兩次F-35B的故障事件,先後迫降在印度與日本境內,也引發對威爾斯親王號戰力的質疑。
澳洲皇家海軍水面戰力青黃不接
澳洲與紐西蘭的情況也沒有好到哪裡去,畢竟這兩國承平已久,在冷戰結束後大幅削減軍備。澳洲皇家空軍的情況比較好一點,舊型的F/A-18A/B退役後,已換裝最先進的F-35A匿蹤戰機,搭配小部份的F/A-18E/F,戰力不容小覷。但澳洲皇家海軍的水面艦艇方面,目前只有3艘的荷巴特級(Hobart
class)神盾艦在獨撐大局,剩下的7艘軍團級(Anzac class)巡防艦,已經過於老舊,正規劃要逐年退役。為了彌補空缺,澳洲選定英國的Type 26巡防艦為基礎,計畫建造6艘杭特級(Hunter class)巡防艦,但首艦要到2034年才能下水。同時為了擴展水面艦隊,最近才敲定要採購11艘日本的最上級(Mogami class)巡防艦,但首艦最快也要到2030年才能服役。所以這幾年是澳洲皇家海軍水面戰力最青黃不接的時刻,難以有效支援盟國的海上行動。
至於水下戰力方面,澳洲為了淘汰問題叢生的柯林斯級(Collins class)柴電攻擊潛艦,原本選定法國的短鰭梭魚級(Shortfin
Barracuda class),但設計製造的過程不斷延宕。澳洲後來忍無可忍,決定與英美兩國合作,組成AUKUS聯盟,取得新型的核動力攻擊潛艦。美國甚至承諾在新的AUKUS潛艦服役前,先提供維吉尼亞級(Virginia class)核動力攻擊潛艦給澳洲使用,但因美國自身的造艦能力嚴重不足,讓這個計畫蒙上很大的不確定性。而紐西蘭皇家海軍的情況也沒有好到哪裡去,除了2艘軍團級巡防艦與一些小型巡邏艦,就只剩下少數運輸艦與支援艦艇。而紐西蘭皇家空軍目前已經沒有任何戰機,只有反潛巡邏機、運輸機與直升機,用來支援海軍與陸軍。可以這麼說,即使紐西蘭大幅提升國防預算,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重建海空軍的戰力。
至於澳洲與紐西蘭的陸軍部隊,應該不太可能會介入台海衝突,畢竟西太平洋的作戰環境,是以空軍與海軍為優先,而且派遣地面部隊,會過度捲入戰事,並有許多政治上的考量。同樣的情況,也會出現在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兩國身上,雖然這兩國是五國聯防組織的成員國,但為了避免觸怒中國,恐怕不會出兵,最多就是為英國、澳洲與紐西蘭的軍機或船艦,提供後勤支援或基地。不過五國聯防組織仍對第一島鏈的防務有很大貢獻,因為不只能補強這條防線的最南端,也能提供防禦的縱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曾經捲襲整個東南亞,卻導致兵力過度分散,最後被以美國為首的盟軍擊敗,當時反攻的起點,就是從第一島鏈的最南端開始。中國今日也積極染指南海,並不斷拉攏在大洋洲上的島國,可能會犯下相同的錯誤,重蹈當年日軍的覆轍。
以英國為首的五國聯防組織,即使因為各種內外問題,不太可能會在台海爆發衝突時,直接派遣大軍介入,卻仍然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國際社會可能對中國進行嚴厲的經濟制裁,就像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各國都對俄羅斯祭出懲罰措施一樣。這樣的經濟制裁會包括禁運,以阻止中國繼續取得石油與各種原物料,這時就需要一支艦隊,協助在麻六甲海峽或巽他海峽,執行攔檢與查緝的工作。澳洲與紐西蘭的海軍因為擁有地利之便,最適合執行這樣的任務,控制麻六甲海峽的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兩國,因為簽有五國聯防協議,就算不願捲入戰事之中,也不太可能阻止以英國為首的聯合艦隊在這些海域活動。中國如果對台灣進行封鎖,以英、美等國為首的國際社會,也可以祭出禁運手段,從更大的範圍封鎖中國,逼使中國放棄對台灣的施壓。
牽制中國的南部戰區兵力
其次是英國與紐澳軍團在南海一帶的活動,能牽制中國的南部戰區兵力。若單純比較兩岸的兵力,會呈現懸殊的對比,但如果中國必需考慮英國與紐澳軍團參戰的可能性,就必需保留南部戰區的部份兵力來因應。同樣的情況,美國近期也頻頻放話,表示駐韓美軍應保有戰略彈性,在必需時介入台海戰事,這無疑會牽制中國的北部戰區兵力。再加上與中國有宿怨的印度,牽制西部戰區的兵力,那中國能用於台海戰事的部隊,將只剩下東部戰區的原本兵力,與用來支援戰事的中部戰區。要再從別的戰區抽調更多兵力,前往東南沿海一帶助戰,將會面臨防務空虛的風險。然而東部戰區的兵力,其實與台灣相差不遠,就一般來說,渡海作戰需要數倍兵力才能穩操勝券,等於讓中國難以在台海戰事中獲得優勢,這能進一步嚇阻解放軍蠢動,阻止其輕啟戰端。
伊莉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進入美國在關島的海軍基地,進行遠洋戰略部署2k7入港保養維修。
當然,無可諱言,英國積極重返印太地區,並在可能的台海衝突問題上,展現出強硬的態度,有其國家利益的考量。東協將是未來人口成長最快,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地區。南海龐大的利益,英國也想分一杯羹,繼續維持五國聯防組織,對英國很有利。這個防衛架構的存在,雖然早就失去了反共的原始初衷,但在一定程度上能給東南亞國家支持,避免中國的勢力持續向南擴張,在經濟利誘外,再以軍事壓力逼使東南亞國家屈服。對台灣來說,不必過分期待英國與澳洲,在台灣有事時,會不顧一切捲入戰事中。英國國防大臣稍後也改口說,英國仍主張和平解決台海問題,之前的強硬發言是媒體的錯誤報導,就已說明一切。但台灣仍可謹慎樂觀,尋求與英國、澳洲的軍事交流機會。特別是台灣在武器研發上遭遇的技術瓶頸,都可嘗試尋求英國、澳洲協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