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10-15

為何「巡護十號」西拉雅艦選用「劍艏」? 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 20251015




解密海巡新戰力:為何「巡護十號」西拉雅艦選用「劍艏」?    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 20251015

近日,由台灣國際造船(台船)為海巡署打造的新一代4000噸級巡防艦「巡護十號」(西拉雅艦,實際滿載排水量超過5000噸),可在「南北緯55度」以內執法,總共將造六艘,強化台灣海巡的高緯度遠洋巡護力量。

巡護十號照片曝光,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近乎垂直、如利刃般的船艏。這個被台船命名為「劍艏」(Sea Sword Bow),國際通稱「斧型艏」(Axe Bow的設計。

#何謂劍艏

傳統船艦為了增加浮力,船艏多採向外擴展的「飄升型」設計,用意是在遭遇風浪時能順勢「爬」上浪頭。

然而,「劍艏」的哲學恰恰相反,它以狹長垂直的剖面,如同一把巨斧或利劍,目標是直接「切開」波浪前進

這種看似復古的設計,為長時間在惡劣海象中執勤的海巡艦艇,帶來了無可取代的優勢。

#惡劣海象中的穩定王者

對於海巡任務而言,「劍艏」最大的好處,便是在惡劣海象下無與倫比的航行表現。

用「切浪」取代「爬浪」,大幅減少了傳統船艏抬起後猛烈拍擊海面「砰擊」現象,讓船體在風浪中更為平穩。

這不僅能有效降低執勤人員的暈眩與疲勞,維持戰力,更關鍵的是,它能讓船艦在浪濤中依舊維持相對的高航速,無論是追緝非法船舶或奔赴海難現場,都能爭取到最寶貴的時間。

此外,相較傳統球鼻艏(bulbous bow,劍艏在12節左右的巡航速度時,其航行阻力較低,可降低油耗約20%

#劍總有兩刃的設計代價

然而,天下沒有完美的設計。「劍艏」的垂直設計,也意味著它在破浪時,海水更容易直接衝上甲板,形成所謂的「上浪」現象,對甲板設備與人員安全都是考驗,必須靠加高舷牆強化排水設計來彌補。

此外,其狹長的船艏也使其前端的儲備浮力小於傳統船艏,這對船艦的整體配重與結構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劍艏在執法衝撞任務優勢還是劣勢

在海巡可能面對的執法衝撞任務中,「劍艏」的特性更展露無遺:它宛如一柄鋒利的「刺刀」,能將整艘船艦的動能,全部集中在一個極小的接觸點上,產生巨大的穿透力

這種設計在撞擊時,能輕易撕開對方船殼,造成長而深的破口,迅速引發船艙大量進水,達到「一擊癱瘓」的致命效果。

但這柄「刺刀」在衝撞任務的缺點也同樣明顯:海巡執法更多時候需要的是非致命性的「擠靠」、「逼停」或將對方船隻「推出」特定水域。傳統寬大的船艏如同「盾牌」或「撞錘」,適合執行這類任務。

「劍艏」的尖銳外型完全不適合推擠,任何接觸都可能直接造成嚴重破壞,缺乏戰術彈性。其最大的風險,便是在穿刺對方船體後,可能被變形的結構「咬住」而無法脫離,反而難以進行下一個戰術動作。

#權衡之下的戰術思維轉變

綜合來看,海巡署為「巡護十號」選擇「劍艏」,是基於其任務特性的最佳化決策。台灣周邊海域或高緯度海域的海象惡劣,其帶來的「高耐海性」「惡劣天候下的高航速」是無可取代的核心優勢。

雖然它在衝撞任務上是一把高風險的雙面刃,但也確實為海巡單位在面對極端狀況時,提供了一個過去所沒有的、極具威嚇性的終極選項

這不只是一個造船技術的革新,更代表著台灣海巡在邁向遠洋、強化執法能量的戰術思維轉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