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09-04

操縱遊戲: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設施侵占台灣東沙島 The Jamestown Foundation 20250902

【雙魚之論】
The incursion of twelve oil drilling platforms operated by the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 CNOOC into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 surrounding Taiwan’s Pratas Island (Dongsha) for resource extraction has raised significant concerns. The Jamestown Foundation’s report suggests that Taiwan should emulate Vietnam’s proactive protests against such actions. However, does this recommendation reflect ignorance or an oversight of critical realities? Taiwan, lacking membership in the United Nations, faces substantial barriers to lodging in the 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 or formal international protests. Moreover, in the face of China’s aggressive ambitions toward Taiwan—paralleling Russia’s actions against Ukraine—would mere protests prove effective against such a formidable adversary?
The core warning of the report transcends speculation: the potential conversion of these oil platforms into military strongholds is not hypothetical but substantiated by historical precedents. Strategically positioned at the western entrance of the Bashi Channel and the southern gateway of the Taiwan Strait, Pratas Island holds critical geopolitical significance, enabling surveillance and intimidation of vessels and aircraft traversing these vital maritime corridors. This, rather than diplomatic posturing, represents the urgent issue dem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immediate attention.

中國國營企業「中海油」的12座鑽油平台侵入東沙島的EEZ採油,文章建議台灣應學越南抗議。但智庫Jamestown是無知還是忽略關鍵事實?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如何申告到國際仲裁法院?如何抗議?中國想要侵略台灣,一如烏克蘭像俄羅斯這敵人抗議有用嗎?
文章重點是警告,鑽油平台轉為軍事堡壘已經不是臆測,而是有實例可以佐證。東沙位於巴士海峽西端入口與台灣海峽南方入口,可以監控與威嚇雙航道的船艦與飛機。這才是國際社會該緊急關心的議題。

操縱遊戲: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設施侵占台灣東沙島    The Jamestown Foundation 20250902

作者:安德魯·S·埃里克森王傑森吳佩珍馬文·貝爾納多

執行摘要:

  • 北京對台灣的持續施壓如今已延伸至石油鑽井平台:十二座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結構以及數十艘相關船舶。這些結構由國營企業中海油所有,包括七座鑽井平台、三艘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船(FPSO)和兩座半潛式石油平台。所有平台均位於台灣聲稱擁有的東沙島/東沙島專屬經濟區(EEZ)內。
  • 未經許可侵入鑽井平台開採自然資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PRC海上灰色地帶行動的典型特徵。這些行動旨在推進領土主張,在爭議區域建立漸進式管轄,並在不發生公開衝突的情況下塑造有利於北京的作戰環境——通常以商業活動為幌子。
  • 中海油的設施可以對東沙群島或台灣實施全方位的脅迫、封鎖、轟炸和/或入侵,特別是如果配備感測器,可以增強端到端「殺傷鏈」(C5ISRT)能力
  • 7月開始,中海油將半潛式鑽井平台「南海二號」深入台灣主張的專屬經濟區。目前,它距離東沙群島限制水域僅約30英里,而此前中海油鑽井平台曾一度接近770碼。
  • 北京在鄰國宣稱的專屬經濟區內作業鑽井平台,已在台灣問題上取得了成功,但在越南問題上卻屢屢失敗。先前越南的持續抗議起了決定性作用。如今若不抗議,則可能使主權分割正常化,並鼓勵進一步的侵占。

 

石油鑽井平台如今已成為北京為破壞台灣主權而進行的多維度行動的一部分,其中還包括認知戰、法律戰和經濟戰。台北需要獲得明確許可才能在其專屬經濟區 (EEZ) 或大陸架「建造、使用、改建或拆除人工島嶼、設施或結構」(美國國務院2005 11 15 日)。北京未經許可就進行此類行動,就是在拒絕台灣的管轄權。這項最新的行動涉及 12 個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結構以及數十艘相關支援船。所有這些船隻都在 7 1 日至 8 18 日期間在東沙群島附近的台灣專屬經濟區內作業。本文末尾的表 1 詳細介紹了這些結構。

12 座結構物至少自 2020 5 月起就已經存在。它們至少包括 7 「導管架」Jackets,固定海上平台的鋼製空間框架子結構,用於支撐石油鑽井平台的重量)、3 座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 (FPSO,即由油輪改裝並在其上建造煉油廠的裝置)和 5 座半潛式石油鑽井平台(ScienceDirect8 18 日訪問)。[1]這些通常來自廣東省香港以東的大亞灣港。有關用於支撐這些發現的研究中使用的遙感和 AIS(自動識別系統)資料融合的說明,請參閱本文末尾的附錄。

所有這些設施均由國有企業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海油;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擁有和經營,其中包括一些開拓者。其中一座固定導管架平台是中海油創新 LF15-1DPP(深水生產平台;海基一號/海基-1),是亞洲第一座 330 碼深水導管架新華社2022 10 3 日;中海油2024 11 4 日)。非導管架鑽井平台包括歷史悠久的南海二號(南海二號/南海-2),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座半潛式鑽井平台(中國日報搜狐2019 5 28 日)。自 2021 6 23 日首次進入台灣聲稱的專屬經濟區以來,該平台一直在進出作業。[2]中海油的另一座鑽井平台「南海六號」至少自20205月起就一直在台灣聲索的專屬經濟區內外作業。 2024715日,該鑽井平台進入了東沙群島限制水域770碼以內。此外,這三艘浮式生產儲油船(FPSO)中,有一艘是中國設計和製造的首艘圓柱形FPSOCGTN2023818日)。

國營建築具有雙重用途潛力

中海油作為國家資產,其使命遠不止於商業用途 (Murphy, 2013)[4]2012 年,時任中海油董事長王宜林宣稱:「大型深水鑽井平台是我們移動的國土,也是戰略武器」(《華爾街日報》2012 8 29 日;OffshoreTech LLC8 18 日造訪)。

中海油的「導管架」能夠容納基礎設施,以便對東沙群島乃至整個台灣採取軍事行動。事實上,這些最新設施在限制台灣空間方面的價值可能大於其名義上的石油開採商業用途。對北京而言,建造這些設施是一項負擔得起的舉措——比增強南海島礁便宜得多,但在管轄權主張和雙重用途選擇方面,它們卻能帶來類似的自認為好處。 邁克爾·達姆記錄了中國在南沙群島前哨部署的強大感測器、通訊系統和武器陣列(約翰·霍普金斯應用物理實驗室2020 年)。[5]其中許多可以應用於石油設施。

這些鑽井平台規模龐大,並有海底導管架支撐,可輕鬆容納水面搜索導航雷達、用於探測的電光、信號情報和聲學感測器以及小口徑火砲。中國已在國有國防電子開發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中國電科」)的「藍海資訊網路」中試驗了各種結構和系統,該網路整合了太空、空中、岸基、海上和潛艇系統。這些結構和系統承載或中繼各種感測平台,用於X波段搜尋雷達、對流層散射通訊系統和無人機(UAV)通訊中繼。導管架結構為承載中國電科的「綜合資訊浮台」提供了固定替代方案。其海洋E的一種變體是錨泊浮台資訊系統,特別適用於中海和固定海域(與CETC的基於島嶼的變體相反)(Exovera27日)。

這些建築的直升機停機坪可以支援攻擊直升機。根據其承重能力,它們甚至可以支援更大的裝備,例如點防禦地對空飛彈巡航飛彈發射器。如果開發為軍事設施,由於缺少起重機和鑽桿等採油設備,可以為武器裝備和防禦工事留下更多的重量空間。事實上,如果將導管架模組化,則可以輕鬆地將整個平台拆除,並用專用的軍事化平台替換。替換並不是一個新概念。 1967 年至 1988 年,義大利的太空計畫將肯亞海岸附近的三個改裝石油平台用作衛星發射控制雷達綜合體( Agenzia Spaziale Italiana8 18 日訪問)。

壓制模式

對東沙群島進行軍民兩用性侵占,無需採取公開的軍事行動,即可逐步獲益。五角大廈最新的《中國軍力報告》認為,中國「可能在不進行常規訓練之外幾乎不進行任何公開軍事準備的情況下,對東沙群島等台灣佔領的小島發動入侵」。報告指出,與入侵馬祖或金門等規模更大、防禦更完善的島嶼相比,這帶來的風險要小得多,儘管此類行動在中國人民解放軍(PLA)的能力範圍內(美國國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和安全發展》,202412月)。令人擔憂的是,中國海洋研究所成員朱莉婭·法穆拉羅也做出了類似的評估,認為中國「正在逐步運用必要的技能,奪取台灣的一個外島,並可能試圖迫使台灣領導人坐到談判桌前」(法穆拉羅,20257月)。[6]

北京對東沙群島的侵犯行動是其在其他有爭議的地區海域採取類似行動的最新一次。在這三個近海,中國都使用鑽井平台和其他基礎設施來宣示主權,同時也要具備額外的能力。自 2018 年以來,北京已在黃海安置了至少 13 個燈塔形太陽能浮標,每個浮標高達 43 英尺,寬達 33 英尺(KBS World6 3 日;CSIS Beyond Parallel6 23 日)。在黃海臨時措施區——首爾和北京的專屬經濟區主張重疊,根據 2000 年的一項協議,只允許進行捕魚和航行相關活動——中國部署了一個前石油鑽井平台來管理兩個巨大的水產養殖網箱(Sealight4 17 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8 18 日訪問)。中國阻止韓國船隻靠近這些設施,並在附近設立臨時禁區,包括首爾宣稱擁有專屬經濟區的區域。國際海洋法法庭前副書記官長金斗英 (Kim Doo-young) 認為,中國可以透過在 4x3 的網格中安裝 12 個設施(每個設施直徑 230 英尺,間隔 0.6 英里),有效地阻擋超過 4.6 平方英里的水域。這將使韓國漁船或科考船幾乎不可能進入該區域。這些設施還具有直接的軍事影響。它們與朝鮮半島的平澤基地平行,在台灣發生緊急情況時,平澤基地可能成為阻撓駐韓美軍的目標《韓國中央日報》3 25 日)。

中國在東海的部署最為廣泛,在有爭議的白樺/春曉氣田擁有 20 個固定鑽井平台,其中最近新增兩個,此外還有至少三個移動鑽井平台處於活躍狀態,有時還會進行連接(CSIS 亞洲海事透明倡議 [AMTI]8 1 日)。 6 24 日,日本外務省抗議「中國一直在採取措施在那裡安裝新結構」(日本外務省6 24 日;日本時報6 25 日)。東京一直反對這些鑽井平台,指責它們可以支援雷達和軍用航空(AMTI2015 8 5 日)。 2016 年,日本防衛省證實在其中一個平台上安裝了反水面艦艇雷達和監視攝影機,並報告稱這些平台將持續存在到 2023 年(日本防衛省,防衛日本2019 2023 )。[7] 2023 7 月,根據日本防衛省的《2025 年防衛白皮書》,防衛省確認在日本專屬經濟區內存在一個據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置的浮標。日本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抗議,並強烈要求立即拆除浮標。截至 2025 2 月,該浮標已不復存在。 2024 12 月在日本專屬經濟區內發現的第二個浮標也於 2025 5 月消失(日本防衛省,日本防衛2025 年;和平與安全研究所5 30 日)。對東京而言,持續的反對似乎讓情況比原本應該的更好。

在南海,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勢部署基礎設施,甚至引發了與越南的危機。河內早已洞悉北京的伎倆。 1997 年和 2004 年,與中海油和中石油並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大」國有石油公司中石化在越南主張的專屬經濟區部署了半潛式鑽井平台「勘探三號」。兩次都在越南抗議後撤回了鑽井平台(《戰略家》2014 5 15 日)。 2014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精心策劃保護位於越南主張的專屬經濟區內的另一個半潛式石油鑽井平台;這次,鑽井平台歸中海油所有。此行動可作為未來在台灣主張的專屬經濟區內防禦類似設施的典範(《中國簡報》2014 6 19 日)。北京的行動實施並完善了多支海上力量分層部署的捲心菜戰略,即海上民兵包圍爭議島礁或結構,中國海警船隊保護它們,而解放軍海軍軍艦則保持警惕,隨時準備介入。 2014 5 2 日至 7 15 日,中國成功抵擋住越南要求將鑽井平台 (HYSY-981) 撤出爭議海域的壓力,在鑽井平台周圍建立了一道海上屏障,110 15 艘船隻在鑽井平台周圍形成一道 186 122016 5 17 日;AMTI2017 7 12 日)。中國部署的海上力量大約是越南的兩倍,使越南無法突破包圍鑽井平台的防禦圈(至少在不使用致命武力的情況下)。參與演習的有四艘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艦、35 40 艘海岸警衛隊船隻、40 艘民兵船隻以及大約 30 艘石油公司和其他商船(Andrew S. Erickson2017 2 7 日;CIMSEC2019 1 23 日)。演習對河內的利益至關重要,加上越南儘管有各種動機在海上與中國抗衡,並且距離港口和補給線更近,但仍無力與中國抗衡,這證明了中國海上力量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優於越南。儘管如此,海洋石油 981 號還是提前轉移,顯然是為了回應河內持續的海上抵抗、越南公眾騷亂和政府抗議。這兩方面都應該在台北引起共鳴,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對台灣實現了它對越南無法實現的目標。

有力的先例、潛力和阻力

在鑽井結構上安裝感測器和武器並用它們支援軍事行動的歷史案例凸顯了其既有實用價值又有代價高昂的升級可能性。 1942 年至 1943 年期間,英國部署了茂盛海上堡壘。海軍版的茂盛堡壘曾在二戰中協助摧毀了一艘德國 E 型潛艇,其設計目的是阻止、探測和阻止德國在泰晤士河口的空襲。這些堡壘有雙鋼筋混凝土支柱,鋼甲板上安裝有兩門 3.7 英寸高射砲、兩門博福斯高射砲以及雷達/作戰空間。陸軍版本的茂盛堡壘用於防空,也部署在泰晤士河口和利物浦灣,由七座相互連接的鋼塔組成——四座安裝有 3.7 英寸高射砲,一座安裝有博福斯 40 毫米火砲,一座探照燈塔和一座中央控制/住宿塔。目前,鑽井結構具有軍事意義的一個例子是美國 SBX-1 飛彈防禦艦,該艦以半潛式石油平台為基礎,以巨大的主動電子掃描陣列 (AESA) 雷達為主導(美國海軍8 18 日訪問)。

1981年至1988年的油輪戰爭是現代海上設施動能戰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伊朗將海上油氣平台改造為前沿基地,配備雷達、無線電和火砲,用於監視油輪航線,並向部署在那裡的伊朗革命衛隊海軍(IRGCN)發出信號,使其能夠從快艇、布雷艦和直升機上發動攻擊(大衛·克里斯特,《衝突灣:美伊海上對抗史》,200971日)。伊朗對航運的所有攻擊中,超過三分之一發生在三個關鍵平台群50海裡(58英里)的範圍內(克里斯特,《暮光之戰:美國與伊朗三十年衝突的秘史》2010年,第210頁)。在阿巴斯港第一海軍區指揮下,這些橫跨關鍵海上航線的觀察-通信-攻擊哨所配備了水面搜索雷達和無線電/電傳打字機,用於追蹤商船交通並傳遞目標數據。四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海軍(IRIN)觀察員以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員工的身份秘密行動,與其他人員一起駐守每個平台。阿巴斯港透過平台的無線電網路傳達攻擊命令。伊朗革命衛隊海軍艦艇從最近的平台出發,沿著目標艦的預期航線快速前進。直升機發射了線導反坦克飛彈。

1987 9 21 日,美軍抓獲了正在巴林主航道開採石油的伊朗海軍登陸艦「伊朗阿吉爾號」。[8]這艘船先前曾停靠其中一個平台群,但德黑蘭方面聲稱只是在例行補給石油平台(海軍歷史和遺產司令部1988 4 18 日)。為了回應伊朗隨後對美國艦艇的攻擊,[9]美國海軍進行了兩次有針對性的打擊,使大多數平台無法操作。其中一次是「敏捷射手」行動(1987 10 19 日),目標是三個平台組成的集群。一艘護衛艦發出了疏散警告,隨後三艘驅逐艦發射了 5 英寸火砲。其中一個結構被煤氣火焰燒毀。海豹突擊隊登上未砲擊的北部平台,收集了累積的和收到的電傳信息,並設置了炸藥(Crist,《暮光之城戰爭》2010 年,第 310-12 頁)。另一次攻擊,即「螳螂行動」(1988418日),是二戰以來美國海軍規模最大的水面作戰行動。這次攻擊的目標是伊朗革命衛隊海軍最重要的兩個集結平台。其中一個平台的命運與前一年遭到攻擊的平台相似,而另一個平台的流彈擊中了氣體分離罐,燒死了伊朗砲組人員,導致無法登船(克里斯特,《衝突灣》2010年,第7-8頁;克里斯特,《暮光之戰》2010年,第335-342頁)。停火後,伊朗拆除了美軍摧毀的平台。

監控挑戰

東沙群島及其周邊地區持續存在的雲層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隱藏其行動和活動提供了便利。無論是使用精密儀器或商業手段,光電成像作為監測手段,其作用都十分有限。此外,衛星星座營運商通常不會收集海岸線以外的圖像。即使是歐洲太空總署的哥白尼計劃,也很少覆蓋如此遠的海域。從跡象和預警的角度來看,這意味著早期預警監測能力僅限於擁有全天候成像技術(例如合成孔徑雷達)和專業人力資源的國家(《外交家》816日)。

結論

目前,中海油在東沙島附近的十二個永久性或半永久性設施,包括七個鑽井平台、三個浮式生產儲油船(FPSO)和兩個半潛式石油平台,是支援北京全局施壓行動的綜合工具包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北京的全域施壓行動旨在透過逐步取得域外權力來擴大對南海的控制,扼殺和吸收台灣,並監視和探測可能介入的潛在對手。這些設施主要由導管架組成,易於改裝。它們可以是臨時的,也可以是永久的,可以用於商業用途,也可以用於軍事用途。長期以來,這些設施一直被忽視,它們為和平時期的脅迫或戰時利益提供了模糊的選擇,這與北京的慣用策略相符。監測這些活動需要專用的全天候影像資源來提供指示和預警。

中海油在台灣主張的專屬經濟區內強行架設了鑽井平台,但在越南卻未能這麼做。抵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利用軍民兩用基礎設施破壞主權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正如東京和河內的經驗所表明的那樣,認識到中海油的設施並明智地反對它們並不能終止所有邪惡的努力;北京方面仍在不懈地探索。但是,它可能會減緩或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進展和咄咄逼人的氣勢,除非達到危險的臨界點。相反,沉默和無所作為則有可能鼓勵中華人民共和國進一步發展。一個成功反擊的正面例子是,台灣海警局經常將中國海警船驅逐出東沙群島限制水域,並驅逐或扣押入侵的漁船(FocusTaiwan6 22 日)。現在迫切需要對侵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設施和船隻進行透明監控,以確保全面了解海域狀況,避免進一步的既成事實。

本文完全來自公開資料,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感謝眾多匿名審查者的寶貴意見。

筆記

[1] Yong Bai Wei-Liang Jin,《海洋結構設計》,第 2 版(牛津:Butterworth-Heinemann2016 年),197–227

[2]此石油鑽井平台在自動辨識系統 (AIS) 上顯示為「南海二號」。為方便閱讀,本文通篇均譯為「南海二號」。

[3]國際民航組織 (ICAO) 將飛行情報區定義為「在規定尺寸的空域,在該空域內提供飛行資訊服務和警報服務」 ( Skybrary8 18 日訪問)

[4]馬丁墨菲,《深水石油鑽井平台作為戰略武器》,《海軍戰爭學院評論》第 66 卷,第 2 期(2013 年春季),https://digital-commons.usnwc.edu/nwc-review/vol66/iss2/9

[5] J. Michael Dahm,《南海軍事能力系列:中國南海軍事前哨的技術和能力調查》(馬裡蘭州勞雷爾: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2020 年),https://www.jhuapl.edu/work/publications/south-china-sea-military-capabilities-series

[6] Julia Famularo,《大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台灣海峽的海上執法行動》,《中國海事報告》第 48 號(羅德島州紐波特:海軍戰爭學院中國海事研究所,2025 7 16 日),https://digital-commons.usnwc.edu/cmsi-maritime-reports/cmsi-40.edu/cmsi-maritime/cms

[7] 2024年及2025年版中均未提及該雷達,亦無任何資訊顯示其已被刪除。刪除的原因尚不清楚。

[8] LST 是「坦克登陸艦」的縮寫,指用於支援兩棲作戰的艦船,可運載坦克、車輛、貨物,並將部隊直接登陸到沒有船塢或碼頭的低坡海灘上。

[9]這些攻擊包括 1987 10 16 日對懸掛美國國旗的油輪「海島城號」的「蠶號」攻擊事件,以及 1988 4 14 日對美國海軍「塞繆爾·B·羅伯茨」號驅逐艦的事件。

 

1202571日至818日期間觀測到的台灣主張專屬經濟區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物

AIS 船名

移動移動識別碼

類型

來源

海洋石油119

414030000

浮式生產儲油船

貝爾德海事

海洋石油122

414937000

浮式生產儲油船

中國船級社

海洋石油123

414833000

浮式生產儲油船

人民網

海洋石油982

413491550

半潛式石油鑽井平台

海洋石油982規格

LF12-3 惠普

413514170

導管架井口平台

LF12-3 環境評估報告(第 15 頁)

LF8-1DPP

413535880

導管架鑽井及生產平台

LF 油田環境評估報告(第 26 頁)

LF15-1DPP

413336860

導管架鑽井及生產平台

LF 油田環境評估報告(第 23 頁)

魯豐144

413282540

導管架鑽井及生產平台

LF 油田環境評估報告(第 36 頁)

LH11-1DPP

413535880

導管架鑽井及生產平台

LH11-1 環境評估報告(第 15 頁)

LW3-1

412476980

導管架中央設備平台

LW3-1 環境評估報告(第 1 頁)

南海爾豪

412461260

半潛式石油鑽井平台

南海二號規格

番禺30-1DPP

413230000

導管架鑽井及生產平台

PY30-1 環境評估報告(頁27

 

附錄:方法論說明

首批關於中國在東沙群島附近鑽井結構的全面公開調查結果,是由地理空間情報公司ingeniSPACE透過開源方式取得的。 ingeniSPACE致力於幫助使用者取得、處理、整合和分析來自多個衛星星座的遙感資料。 IngeniSPACE使用了已知在日本、韓國和台灣聲索的專屬經濟區內為中海油作業的船隻的AIS資料。透過研究這些支援船隻的航行軌跡和生活模式,在該地區可能存在永久性結構和石油鑽井平台的作業區域生成了關注區域。

具體來說,針對台海東沙島週邊區域,分析人員利用壽命模式分析法,確定了中海油導管架的位置、活躍的石油鑽井平台以及油氣勘探活動。根據活動水平,可以確定這些石油鑽井平台及相關船隻有人值守並處於運作狀態。隨後,IngeniSPACE 找到了有關鑽井平台和支援船隻的公告,並確定了所涉及的公司。總部位於休士頓的 OffshoreTech LLC 顯然為台灣聲索的專屬經濟區內的許多固定平台的導管架結構和承重設計提供了獨立的第三方驗證(OffshoreTech LLC8 18 日訪問)。此第三方驗證使用現場分析和服役前分析來驗證導管架/結構是否已安全安裝(例如,請參閱OffshoreTech LLC2021 1 30 日)。另外,中海油網站上發現了一份利潤分享公告,其中提到了中海油(60.8%)與韓國公司 SK earthon39.2%)之間的一項協議,後者還運營陸豐(LF12-3 井口平台(WHP)石油鑽井平台,該鑽井平台位於被稱為 LF 12-3 MEEEE 3 25 日)。

由於目標區域持續雲層覆蓋,我們採用合成孔徑雷達(SAR)而非光電方式來擷取影像。 SAR資料中識別出的結構與石油鑽井平台和浮式生產儲油船(FPSO)一致。 IngeniSPACE的發現在本文中以視覺化的方式進行了展示;如需了解更多詳情,請與我們聯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