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魚之論】
很奇怪的思考是,核電被賦予要回收、處理廢料(包括最終儲存)的責任,也被多國賦予要負擔事故的賠償,這責任很「美妙的」還要回溯到外國廠商。但同時,與氣候變遷有關的火力發電,特別是燃煤發電,只要做好粉塵收集,其溫室氣體(包括CO2、NOX)便可以幾乎任意排放。
前述失衡的問責制度表示,人類自己陷在相互指責的漩渦中樂此不疲,既無意願所以也無法解決氣候變遷問題。
以相同標準考量各種發電方式可知,沒有一種萬全的發電方式,任何發電方式都有成本與風險,因此,合理的政策便是調和風險與利益,以及管理與承擔風險。
有趣的是,今天核三重啟的公投失敗,雖然無拘束力,但賴總統反而宣布要尊重民意,核安會先訂立標準,台電啟動舊核電機組自我安全檢查,定期向社會報告風險與進度,若符合標準就依法送核安會審議。
當政策變成神主牌不讓討論,施政就只能不明不白~
瑞典能源轉向,押注小型模組化核電
科技新報 20250822
Vattenfall 計劃在瑞典西南部的 Ringhals 現有廠址建設新機組,選項包括採購 GE Vernova 的五座 BWRX-300 反應爐(SMR),或是 Rolls-Royce 的三座 SMR,總發電量均約 1,500 MW。此外,公司仍在評估是否再新增 1,000 MW 產能,以取代已除役的機組。
核能在瑞典的地位曾一度動盪。自 1980 年公投決定逐步淘汰反應爐後,核電建設停滯約 40 年,加上車諾比以及福島核災,加深全球對核能安全疑慮。然而,隨著能源需求與減碳需求升高,瑞典國會已於今年5 月通過相關立法,允許並資助新一代反應爐建設。
瑞典政府目標在2035 年至少新增 2,500 MW 核電裝置容量,並在 2045 年前將總裝置規模提升至相當於 10 座大型反應爐(約 10,000至 12,000 MW)。
(首圖來源:Flickr/Free
Public Domain Illustrations by rawpixel CC BY 2.0)
40年首見!瑞典擬興建核電廠 考慮引進美英小型反應爐
聯合 20250823
瑞典計劃興建數座小型核子反應爐,將採用美國或英國的技術,扭轉40年前拍板捨棄核能發電的決定,為未來20年看增的電力需求未雨綢繆。
瑞典國營公用事業公司Vattenfall日前表示,將從美國的GE Vernova或英國的勞斯萊斯(Rolls-Royce)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二選一,安裝於瑞典南部現有的Ringhals核電廠內。
總理克里斯特森說:「現在真的發生了--有了新的核電,瑞典的發電將更穩定、有競爭力,對環境友善。」
Vattenfall執行長柏格說:「這是朝瑞典40年來興建的首座核電廠邁進一步。」
瑞典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建了12座核反應爐,但在1979年美國爆發三哩島核災事故後,於1980年表決通過分階段淘汰核反應爐。但近年來,中間偏右政府決定讓僅存的六座核電廠延役。如今瑞典和法國已成為歐盟擁核立場最鮮明的國家。
瑞典國會5月通過立法,將撥款建造新一代核反應爐。政府宣稱,有必要建新核電廠確保能源安全,並在2045年之前達成零碳排目標。
Vattenfall打算向GE Vernova訂購五座BWRX-300反應爐,或三座勞斯萊斯小型SMRs,估計總發電容量約1,500MW(千瓩)。勞斯萊斯說,每座SMRs產生的電力足敷百萬戶家庭逾60年之需。
瑞典目前發電已幾近零碳排,水力發電約占40%,核能占30%,風電占20%。
在此同時,印度能源巨擘也賣力呼籲發展核能,以助印度這個全球第三大碳排國家減排;同時也提醒,核電必須變得更可負擔,才能有效取代燃煤。
塔塔電力(Tata Power)執行長辛哈在新德里舉行的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峰會上表示,「核電不能僅是一道流行口號」,「而必須能作為一項可負擔的能源,來取代燃煤發電。」
印度政府今年稍早已表示,將修改規定以允許民間企業進場,並頒布新的責任條款,讓核能產業重拾動能。現行法律規定,電廠營運方及設備供應方兩造,在事故中須共同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使國外技術供應商長期敬而遠之。
印度核能部門發展緩慢,另一長期原因則是費用高昂,多是由於公眾反對或政治考量,導致計畫延宕所致。
目前印度核能發電容量為8.8百萬瓩(GW),占該國整體發電容量不到2%。該國設下目標,在獨立一百周年的2047年前,核能發電裝置容量要達到100GW。
國營電力公司NTPC表示,要為印度2047年核能目標貢獻30%。NTPC是印度最大供電商及煤炭消費者,正與印度核電公司(NPCIL)合資,在拉賈斯坦邦建造旗下首座核電廠。
NTPC董事長辛格在BNEF峰會上說,預期在2031年啟用四座機組中的首座、發電容量達700MW的機組。整座核電廠則會在其後五年正式運轉。
核能非最終解方,瑞典能源專家:去中心化、分散式電廠才能確保能源安全
RECESSARY 20250818
核三重啟公投將於23日登場,5場電視辯論焦點皆圍繞在能源安全與供電穩定。瑞典前能源署署長、再生能源研究所執行董事會主席的卡伯格(Tomas Kåberger)今(18日)出席線上論壇時指出,社會最終追求的是「安全穩健的電網」與「可負擔的電力」,因此他認為重點應放在在地化、去中心化發展,透過再生能源建立更分散的供電模式。
集中式電廠成戰時目標,卡伯格:分散式能源更安全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今邀請卡伯格談能源安全觀點。卡伯格指出,對日本、台灣等高度依賴進口的國家而言,供電來源的穩定性是關鍵,無論石油、燃煤、天然氣或核能,都需要依靠進口,高度仰賴國外資源就會有風險。
卡伯格表示,一旦建置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設備,就能減少對進口燃料的依賴。雖然風光屬於間歇性能源,但隨著鋰電池成本因大規模生產而快速下降,儲能已能支援電網頻率與電力調度,並推動用電逐漸取代石油燃料,帶動電動車、電動郵輪乃至電動飛機的發展。
他強調,再生能源不僅具備成本競爭力,更能在戰爭或緊急狀態下發揮分散式供電優勢,進一步提升能源安全。「雖然國際公約禁止相互攻擊核電廠,但戰時子彈不長眼」,卡伯格舉例,1981年以巴戰爭中,伊拉克奧斯拉克核反應爐遭摧毀;在俄烏戰爭中,烏克蘭札波羅熱核電廠同樣面臨軍事威脅,目前雖處於冷停機,卻仍在俄羅斯控制之下。
電力已成現代社會運行的核心,但戰爭中燃煤、燃氣、水力、核能等大型集中式電廠,以及高壓電塔等電網基礎設施,往往容易成為攻擊目標。卡伯格表示,烏克蘭戰爭爆發後,該國損失超過3分之2電力。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資料,烏克蘭因此積極部署5至40MW(千瓩)的小型模組化燃氣渦輪機,並加速推動屋頂太陽能,截至2024年初,民間屋頂光電安裝量已達1,500MW。
卡伯格提醒,風力與太陽能案場同樣可能遭攻擊,若案場沒有合適設計或加強結構也一樣脆弱,但相較集中式能源,分散式的再生能源在電網穩定與調度上,仍表現相對更佳。
核災風險高、影響廣泛,保險難題待解決
7月初的丹娜絲颱風重創台灣太陽能案場,也讓保險、能源災害議題再次受到關注。卡伯格認為,國外核災理賠多由政府挪用納稅人資金支付,從保險角度而言,核電廠及營運方應有「債券」概念,事先準備預備金,而非完全仰賴納稅人補貼。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補充,颱風後受損的太陽能案場清運或重整費用,多由業者自行負擔,也有產險公司願意承保。相較之下,風險更高、保費更高的核能,則幾乎沒有辦法取得承保。
目前台灣的核能保險由國內13家產險公司共同承保,每年依承保能力及國際再保評估調整,每起核子事故的最高賠償額為新台幣42億元。但依《核子損害賠償法》第18條規定,若核事故直接由國際武裝衝突、敵對行為、內亂或重大天然災害引起,則不在賠償範圍。
卡伯格認為,能源決策應充分考量核能的隱性成本,尤其核電廠災害可能帶來的社會與經濟衝擊,遠高於其他能源。
針對目前的「核能復興」趨勢,卡伯格表示,這更多是宣傳口號,外界期待核能可以經濟又便宜、符合現代電力需求,但「依照美國、歐洲來看,核電廠施工時間、成本都比預期高,美國4個新反應爐建設案中,就有2個在投入約100億美元後被迫中止,回顧過去,10分之1核電建設因成本提高而中止建設。」
至於備受期待的SMR小型核能技術,他指出,外界認為其成本與風險低,但實際上不一定經濟,回顧過去40至50年,核電廠規模愈來愈大以追求規模經濟,但SMR單位發電成本仍高於傳統核能,傳統核能成本又比再生能源高2至5倍,而SMR則比傳統核能再高3至5倍,小型核能的學習曲線難以跟風光電相較,讓他直言「核能之路已經不可行」。
延伸閱讀》SMR、核融合是什麼?全球掀核能復興潮,技術優缺點、國際動態一文掌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