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魚之論】
這也是我對於AI寫作的觀察。缺乏內容與諂媚,是最嚴重的,不過,整理的功夫還不錯。
在一般用途上,AI「協作」下的文章已經很好。此處強調「協作」是AI會誤解、惡用(此語可能有問題)、用語不精準等,甚至會出錯而變成「正經八百講廢話」的現象,所以人的事前(草稿)、事中(指定規格)、事後(調整與校正),變成非常關鍵。畢竟,要擔負文責的不可能是AI(哪一個硬體GPU?那一版次的LLM?甚至於,哪一間公司該負責?完全無法確認),要負文責的是人。人,才是作者。所以,AI的缺點,正好是人應該補足部分,甚至於是人的優點。
但未來會有改變與改善嗎?未來再說。
AI
生成的文章還有救嗎? 張文鈿FB 20250701
最近看到很多人反感 AI 文章,覺得 AI 感太重。最近看到兩篇關於 AI 寫作的好文,分享給大家來改善 AI 文章品質。
第一篇是 AI 研究員 Shreya Shankar 分享她和 LLM 協作寫作的心得,她先是列出 AI 寫作的 8 個 Anti-Patterns (反模式):
1. 空洞的總結句:像是「透過這些步驟,我們能達到更好的表現」看似在做結論,其實什麼也沒說。
2. 過度使用列表清單(Bullet points):AI 超愛用列表,但當想法需要脈絡串連時,段落更合適,只有內容是各自獨立時才適合用清單
3. 句子節奏太平板:每句話都差不多長,像機器人。長短句交錯才能創造節奏感、引導注意力
4. 主詞不正確:例如「當主詞與句子的主要想法相符時,讀者會更容易被引導」 vs. 「選擇正確的主詞能讓寫作清晰且聚焦」這兩句話,後者好很多
5. 資訊密度太低:句子寫得漂亮,但缺乏具體內容和洞察
6. 模糊不清:缺少具體說明、提及概念卻不加定義,提出主張卻沒有證據,例如「一些專家說...」但沒說是哪些專家、什麼影響、對誰的工作。缺乏具體參考讓文字顯得空洞
7. 過度使用指示代詞:大量使用 this、that、these、those 卻沒有明確指涉對象,讓人搞不清在講什麼
8. 流暢但缺乏理解:聽起來正確但沒解釋任何東西,LLM
還可能會編造不存在的術語,特別是技術內容相關術語
1. 刻意重複:可以幫助澄清或強化複雜概念
2. 路標短語:「基本上」、「簡單來說」、「重點是」等等引導詞
3. 平行結構:組織相關想法,讓句子更好讀
4. 呼應結構的章節標題:標題可以幫助讀者預測接下來的內容
5. 宣告式開頭:只要後面有證據支撐就很有效
6. 破折號:適合插入說明細節、快速轉折或犀利的旁白——不會中斷句子,可以增加節奏和強調效果
寫作卡關的點因人而異,有人在規劃階段停滯,有人不確定如何將想法轉化為結構、有人初稿很快但修訂時卡住。建議找出你的瓶頸,將適量任務交給 AI 來重新獲得寫作動力。
作者的方式是這樣:
1. 先對模型說故事:把想法像對同事解釋一樣說出來,請 LLM 生成大綱
2. 要自己先寫初稿,再爛也要自己先寫。例如作者先寫了開頭但卡住了,後續讓 AI 幫忙生出多個版本,然後從中挑最好的來繼續改。
3. 針對性改寫:不要只說「重寫」,要給具體指示,作者推薦兩種修辭方式:第一招是把主詞跟動詞放更接近,並放在句子開頭,第二招是用 SWBST 結構:Somebody Wanted But So Then(某人想要什麼,但遇到障礙,所以採取行動,然後得到結果)
Shreya
Shankar 認為,現在用 AI 來生成中等品質的文字很便宜,但搞清楚要說什麼、如何表達、何時深入探討,這些仍是困難的部分,這需要判斷力。在 LLM 生成文字的時代,好文章的標準是:內容的價值要和篇幅相稱,讀者要覺得閱讀時間花得值得!
--
原文連結放留言,另一篇 AI 寫作下集待續
這篇由 Salesforce AI Research 發表的論文 "Can AI writing be
salvaged?" 深入探討 AI 寫作的問題癥結,以及能否透過 AI 自身來改進。
研究團隊找來 18 位擁有寫作學位的專業作家,請他們認真批改 1057 篇由 GPT-4o、Claude-3.5-Sonnet、Llama-3.1-70b 生成的文章段落,最後收集了超過 8,000 筆細緻的編輯修改。
透過系統性分析,研究歸納出 AI 寫作的七大通病,突顯 AI 寫作的問題:
* 陳腔濫調(17%):過度使用已經失去意義的老套老梗
* 冗餘廢話(18%):明明一句話能講完,AI 硬要寫成三句
* 華而不實(10%):過度華麗的詞藻,但其實什麼都沒說
* 句子結構糟糕(20%):又臭又長的句子讓人讀不下去
* 缺乏細節(10%):寫得太籠統,缺少具體和特定資訊
* 用詞尷尬(28%):用字遣詞不自然,感覺生硬彆扭
* 時態不一致(5%):過去式現在式混著用
有趣的是,這三個頂尖 AI 模型寫出來的文章品質都差不多
好消息是,AI 可以學會改進自己的文章!他們這樣實驗,先用 AI 偵測出文章的問題片段,然後針對每種問題類型用專門的 prompt 進行改寫,最後將改寫後的片段替換回原文。
結果還不錯,在 600 次偏好度評比中,雖然 AI 編輯後的版本仍比不上專業作家,但確實顯著比原來版本好很多。這證明了透過系統性編輯流程,反覆精煉確實能改善 LLM 的輸出品質。
我對論文提供的改進 prompt 也特別感興趣,研究團隊針對其中五種主要問題,設計了具體的改寫策略 (完整 prompt 請見論文附錄):
- 陳腔濫調:重寫或直接刪除,保持句子簡短
- 冗餘內容:用更少的字重寫或刪除,避免重複和華麗裝飾
- 華而不實:改用簡單詞彙,減少形容詞、副詞和比喻
- 句子結構:拆分冗長句子,改善結構流暢度
- 缺乏細節:加入具體吸引人的細節,創造生動意象
不過,論文也指出,即使一開始明確要求 AI「避免陳腔濫調」,AI
還是會犯同樣的錯,這顯示這可能是模型訓練時就根深蒂固的問題。
總之,AI 寫作確實有救,但需要設計一套系統性的編輯流程,精準識別問題、針對性改寫,可以顯著提升 AI 生成內容的品質。
(paper 連結在留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