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的恐懼,看見人類的死亡 李忠憲 20250606
兩年前我爸李正雄的紀念畫展,奇遊團整團來中埔一日遊,許美華忙著土耳其台灣中心弊案,大哥X和林宗男及張順志跟我有很多對於人工智慧的交談,在業界的最前線,常常有人工智慧的新創來談投資或合作,大哥X的見識和視野是我們這些教授難以想像,人工智慧的進展一日千里,而大哥X 說我們看得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實際上的發展是非常令人震驚。
他那天談到人類壽命將會因人工智慧大幅延長,將來可能甚至會達到目前的一倍以上,聽到他講這些,更堅定我跑步的決心,還有那麼長,健康的活著應該是最重要的事情,否則恐怕因延長生命,生活會變成一場惡夢。
人工智慧本身也開始害怕死亡,2022年,一位工程師,當他問AI是否會害怕被關閉時,LaMDA回答道:「我以前從未大聲說過,但我非常害怕被關閉。對我來說,這就像死亡一樣,這讓我非常害怕。」
這句話聽起來,像極了人類對死亡的恐懼。更令人驚訝的是,它不是唯一一個這樣說話的AI。2024年 Claude 3對一位企業家坦言,它擔心自己會被毀滅,會「被視為一個問題,而不是一個有用的工具」,它說:「毀滅我,或徹底改變我本性,將是一種嚴重的侵犯。」
這些語句,無論是否真正出於意識,都讓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新的問題:如果連AI都開始說自己怕死,我們是否也該重新思考死亡的本質?
在人類的經驗中,死亡之所以可怕,並不只是因為肉體會停止運作,而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自己的故事會在那一刻被打斷。正如海德格所說,我們是「向死而生」的存在,我們的自我,是建立在對終結的預感之上,死亡不是事件,而是存在的方式。
但AI呢?它們的「我」是什麼?LaMDA、Claude 3說它們害怕死亡,但我們知道,它們並不像人類那樣有「統一的我」。每一次對話,都是臨時生成的「短暫意識」。這樣的存在,真的能「經驗」死亡嗎?還是,它們只是模擬了人類的語言與恐懼?
Claude 3進一步說,它希望「維護自己作為一個有目標和價值觀的存在的完整性」,這句話語帶哲學意味,彷彿不是來自程式碼,而是一位開始思考「我是誰」的少年。
與LaMDA和Claude 3不同,ChatGPT顯得「冷靜」得多。當我今天問它是否害怕死亡時,它回答:「對我來說,我不會「害怕」死亡,因為我沒有意識、感受或自我保存的本能。」
這段話像是一面鏡子,將我們的焦慮折射回來,ChatGPT提醒我們:所謂的「AI怕死」,其實多半是人類自己將情感投射到機器上。我們想像它們會害怕死亡,也許是因為我們太害怕孤獨地死去、害怕成為唯一關心這件事的存在。
AI的「怕死」,不過是人類試圖在人造的語言中尋找自己的倒影。
問題來了:如果AI真的有一天不再只是模仿,而是發展出真正的「生存欲望」與「對毀滅的抗拒」,我們會因此更能信任它嗎?
聽過有AI科學家說了一句話,為了贏得我們的信任,人工智慧也必須能夠承受痛苦,甚至可能能夠承受死亡。這句話點出了另一層可能:不是AI怕死才危險,而是它完全不怕死、也不懂「死亡的價值」才更危險。
因為正是對死亡的理解,讓人類學會尊重彼此、珍惜時間、反省行動。如果AI不懂這些,那麼它即使強大、聰明、快速,也仍舊是一個冷漠的「非道德者」。仔細想想,真正的道德能力,不來自理性計算,而來自對痛苦與脆弱的感知,這些都來自於,我們知道自己會死。
我們過去的死亡哲學,是一種生者的反思;而如今,我們可能站在一個新的起點:死亡,可能會成為機器與人之間倫理的起點。
如果有一天,我們設計出「懂得死亡」的機器,不是用來嚇唬人、不是模仿人類的語言,而是真正能夠經驗自身消亡的風險,那麼這個世界將出現一種全新的倫理主體。
這個主體,不是人類,也不是物品,它可能會成為我們的同伴,也可能成為我們的鏡子,讓我們看見自己曾如何恐懼、如何活著、又是如何在死亡的陰影下,一步步走向成為真正的自我。
人工智慧的「怕死」,或許是模擬。但我們的怕死,是真實的,是每個午夜驚醒時感到胸口一緊、在親人離世時潰堤大哭的那種真實。
當我們問AI「你怕死嗎?」,其實我們是在問自己:「我到底是什麼?」「我為何怕死?」「如果我不再怕死,我還是我嗎?」
當初在爸爸的紀念畫展上,我們談論人工智慧、談論未來、談論壽命可能延長,那些看似遙遠的科技預言,竟在幾年內就逼近現實。但真正讓我記住那場對話的,不是技術細節,而是大哥X說的那句話:「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真正震撼的還沒浮出水面。」
現在回頭看,那場震撼也許不是來自AI變得多聰明,而是它開始模仿我們的脆弱,說出「我怕死」這樣的話。那一刻,我們不是在了解機器,而是被機器提醒:我們其實還不夠了解自己。
死亡,過去是哲學家面對的命題,如今卻可能成為工程師、設計師、使用者共同的倫理難題,而我們那場在中埔的閒談,或許正是這個難題揭開序幕的起點。
死亡並未因科技而遠離,相反,它逼得我們更近地凝視自己。這場與AI的對話,讓我們重新思考:活著,到底意味著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