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a strategic understanding exists between India
and Pakistan, whereby neither side proactively attacks the other's military
installations or forces. However, India has conducted strikes against terrorist
targets, which Pakistan has perceived as an incursion into its territory,
prompting a military response. This represents a shift in the strategic
landscape. If India hesitates to execute tactical source strikes, it risks
being continually suppressed by Pakistan. In recent years, Taiwan has developed
new capabilities, including Source Strike strategies and Rules of Engagement.
The operational airspace around India-Pakistan border for 125 fighter jets is
likely that of Taiwan Strait. Rafale fighters risk being shot down by PL-15E launched
from J-
Moreover, India’s acquisition of French Dassault Rafale jets, which Pakistani
pilots has already operated as mercenaries in Qatar Air force, experienced the
risk of indirect leaks of India’s military secrets to Pakistan, leading to
India’s disadvantage. The presence of Chinese instructors and pilots in
Pakistan’s air force, whether providing flight instruction, gaining combat data
of F-16s, or may even participating the operations against India, remains
speculative and may only be clarified in the future.
At the tactical level, India’s losses stem from overly conservative responses.
However, at the strategic or geopolitical level, India garners praise for its
restraint and discipline. This reputation is an asset, not a liability, for
national security and long-ter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根據本文,印巴之間有戰略慣例,即不主動攻擊對方軍事設施與部隊。
但印度已經攻擊恐怖主義,且被已經視為入侵巴基斯坦領土而做軍事反應了,此時是情勢變更。若印度不敢進行戰術上的「源頭打擊」,就只能被巴基斯坦持續壓制。台灣在這幾年間做了新設置—源頭打擊,以及交戰守則的設想。
125駕戰機的作戰空域,類似於台灣海峽的作戰空域。飆風戰機(Rafale)會被J-10C擊落,不管幾架,都不會只是飛行員訓練、保養水準的差異,更具影響力的是電戰設備與能力。假使中共在此對於巴基斯坦提供了「第三方導引」(Third-Party
Guidance)等「協同引導」(Remote Targeting and Guidance)能力,甚至戰場共同圖像(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 COP),中共本身掌握的技術,在對台戰爭上當然是會使用更進一步的技術。
當然,印度購買巴基斯坦飛行員可以用傭兵身份在卡達操作的飆風戰機,有此種間接的軍事機密外洩,印度必然會輸。而巴基斯坦空軍中是否有中共的飛行員?指導飛行技巧之外,還可能順便取得F-16的實戰數據,或者參與此次對印度的開戰?未來才會知道。
戰術層面看,印度輸了,輸在應變過於保守,但在戰爭或戰略層面,印度反而獲得克制與紀律的評價。這評價對於國家安全或長遠國際政治上,是資產而非負債。
有關印巴空戰 Tom Cooper 基地雜談的貼文 20250509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軍事禮儀】
長年以來,印巴雙方在查謨與喀什米爾的實控線(LOC)交火是一種被默認接受的常態,而在更南方的國際邊界則被默認為禁區。同時,巴基斯坦情報局(ISI)多年來資助和指揮恐怖組織,定期在印度境內發動襲擊,造成大量平民傷亡,這對印度來說似乎也「還算可以容忍」;然而,若印巴雙方軍隊互相交火,則不會被容忍。印度軍方似乎極力遵守這種「軍事禮儀」,不願主動攻擊巴基斯坦武裝部隊,以避免正式戰爭爆發。
儘管總理莫迪授予軍方自由行動權,但印度武裝部隊在報復恐怖襲擊時,選擇了極端保守的方式執行,只攻擊恐怖組織營地,而非巴基斯坦軍事設施或防空系統。這種做法雖符合過去的戰略慣例,但暴露了印度軍方在戰術和軍事應對上的保守與僵化。
印度軍方的「軍事認知」充滿傳統與程序至上的思維。他們認為自己作戰方式專業,但實際表現常令人質疑。這類保守的思維方式體現在許多方面:
這種傳統與程序的迷思,使印度軍方缺乏創新應變能力,導致重複歷史戰爭模式而非採用新戰術。
5月7日凌晨,印度空軍出動戰機,針對巴基斯坦境內9處恐怖分子訓練營發動攻擊,使用了SCALP、HAMMER空射對地飛彈,並可能嘗試發射「布拉莫斯」(Brahmos)超音速對地飛彈。此次攻擊摧毀了多個恐怖分子據點,並擊殺了包括ISI高層在內的數十名聖戰分子。
然而,巴基斯坦空軍迅速應對,派出戰機發射PL-15E空對空飛彈,並成功擊落了一架「飆風」(Rafale)戰機。
新德里方面在公眾輿論戰中幾乎失控。原本應該圍繞巴基斯坦長期資助恐怖組織的問題進行討論,但如今,輿論重點變成印度空軍遭受的損失。更糟糕的是,印度內部開始壓制任何試圖公開相關戰損數據的聲音,進一步加劇了輿論倒向巴基斯坦的趨勢。
此次衝突反映了印度軍方在決策與戰略上的僵化,突顯了傳統思維模式對現代戰爭應對的侷限。若印度不調整其軍事策略,未來類似的情況可能仍會發生。
如前所述,由於先前的戰術選擇,印度空軍在行動中並未優先攻擊巴基斯坦空軍已升空的攔截機,也未摧毀對方的地面防空系統,而是單純針對恐怖分子訓練營進行空襲。這使得巴基斯坦得以自由應對,而他們也確實迅速行動。根據CNN援引法國情報部門的「超機密」報導,當時兩國空軍共出動了多達125架戰機,爆發了一場「我們這個時代最大規模的空戰」(原文如此)。
事實上,印度的空襲早已不是秘密,數日前即已公開預告。因此,巴基斯坦方面一直高度戒備,密集巡邏領空,隨時準備迎敵。除非印度空軍完全缺乏專業素養,否則他們在派遣戰機的同時必然已意識到這一點。儘管大多數印度戰機成功投彈並安全返回,至少有一架、甚至可能是兩架戰機未能順利脫離。
造成損失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巴基斯坦的戰機已在空中待命,還因為巴基斯坦當時動用了其他關鍵裝備——Saab 2000預警管制機(AWACS)。這款機型是瑞典製Saab 340 Erieye的加長版,近期也剛交付烏克蘭。其搭載的Erieye雷達由愛立信研發,並進行了多項改良。
更值得注意的是:十多年前,愛立信也曾向中國出售Erieye雷達,中方將其整合於自製的KJ-200預警機上。這項資訊乍看之下似乎與本事件無關,但事實遠不如此——中國不僅對Erieye進行了深度改良,更讓PL-15等國產飛彈與Erieye雷達相容,賦予協同導引能力。而這些改良後的飛彈不僅出口至巴基斯坦,還部署於J-10CE、JF-17C戰機上。
PL-15E的號稱最大射程達150–200公里,具備協同導引能力,意味著即便由J-10CE或JF-17C發射,其導引過程仍可由空中的Saab 2000預警機完成。這對印度空軍構成極大威脅。雖然印度戰機(如 「飆風」)配備了先進的雷達告警與電子戰系統(如Spectra),能偵測來自Saab 2000的雷達訊號,但這些訊號不等同於實際攻擊警告。在一般情況下,偵測飛彈攻擊需依賴敵機雷達主動鎖定所產生的特徵波形,或飛彈雷達尋標器的啟動訊號。但在協同導引下,發射平台不需要開啟雷達就能發射飛彈,雷達告警設備直到飛彈末段飛行啟動主動尋標器時才能偵得訊號,這使得印度戰機幾乎無法預警。
於是,印度飛行員遭遇了雙重驚訝:
目前尚無法確定巴方究竟發射了多少枚PL-15E,甚至可能包括來自F-16的AIM-120C空對空飛彈,但估計總數約在十枚左右。已知有至少兩枚飛彈落入印度境內(據報導落點距邊界約100公里),其中一枚的導引組件已被印度陸軍發現。
從這個角度看,印度算是相當幸運——並未損失更多戰機。新德里當局也迅速表示「所有飛行員均已安全返回基地」,但這並不等於「所有戰機」都成功返航。
目前已確認,巴基斯坦空軍擊落了一架印度空軍的「飆風」 EH(單座型),編號BS
001,該機於巴廷達(Bathinda)墜毀,造成一名平民死亡、九人受傷。
這並非謠言,也不是「舊照重炒」。印度在2024年9月確實並未損失「飆風」(當時的事故涉及一架MiG-29戰機,在訓練中受損),而這次失事「飆風」的M88發動機殘骸已被回收並確認機型無誤。
「飆風」戰機的損失震驚不少印度人,許多人難以置信,甚至聲稱相關證據是「造假」。然而,法國早已向卡達出售「飆風」,而由於卡達皇家空軍編制規模極小,巴基斯坦籍飛行員長期受雇操作「飆風」(卡達亦同時擁有F-15QA與「颱風」戰機)。卡達王室藉此換取西方政治籌碼,但在本國飛行與技術人力嚴重短缺的背景下,其空軍早已充斥美、法、英等國專家……以及巴基斯坦人。
換言之,印度所引以為傲的「飆風」,其所有作戰性能與系統細節,早已為巴基斯坦充分掌握,甚至也傳到了中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恐怕不得不「恭喜」達梭(Dassault),這樣的市場策略真是「高瞻遠矚」……當然,也恭喜J-10CE和JF-17C。
另一架印度戰機——據稱是一架Su-30MKI——可能在印度北方被擊落,並墜毀在印度境內。當地居民表示,兩名機組人員被印度陸軍帶走,但這一消息尚未完全確認。
另一方面,印度空軍護航的攔截機據稱發射了中程空對空飛彈,並根據軍情傳聞(RUMINT),可能擊落了一架JF-17C、以及一架F-16或另一架JF-17。
據稱,至少一架巴基斯坦戰機墜落在印度境內,並且其飛行員被捕。不過,如果消息屬實,印度新德里官方仍對此保持緘默。
巴基斯坦方面迅速宣稱,已擊落5架印度空軍戰機,包括3架 「飆風」、1架Su-30MKI和1架MiG-29。然而,較少報導的是,發現了兩枚「布拉莫斯」超音速對地飛彈的殘骸。
「布拉莫斯」是一款體積巨大且重量驚人的超音速(可達Mach 3+)對地飛彈,僅能由Su-30MKI戰鬥轟炸機發射。由於其重量過重,單架Su-30MKI只能攜帶一枚(通常懸掛於機身中線硬點,位於兩具發動機進氣口之間)。
目前,照片顯示的殘骸被認為是兩枚「布拉莫斯」的助推器——這些助推器裝滿了火箭燃料,用於將飛彈加速至巡航速度。因此,如果這些殘骸確實是助推器,那麼這意味著兩枚飛彈已被正常發射,並運作順利。然而,這些「管狀結構」長度約5-6公尺(甚至更長),而整枚「布拉莫斯」約為8公尺長。如果助推器佔據飛彈總長度的75%,那將令人驚訝,因為與現有的「布拉莫斯」技術圖表不符。
換句話說,更有可能的是,這兩枚「布拉莫斯」是由Su-30MKI戰機拋棄的。
為什麼?因為這兩枚飛彈落地時,仍然裝有保護性鼻罩。這種半圓形結構覆蓋飛彈的進氣口,通常在飛彈發射後才會自動脫落。
請注意,戰機通常只有在面臨迫切且明確的威脅時才會拋棄武器——例如,敵方空對空飛彈來襲。這或許能解釋部分巴基斯坦方面的宣稱(即:巴基斯坦空軍發射PL-15E攔截Su-30MKI,迫使其拋棄「布拉莫斯」;巴基斯坦雷達探測到墜落的飛彈殘骸,誤判為擊落Su-30MKI)。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枚「布拉莫斯」的殘骸被發現於班努達比達瓦坦(Bhanuda Bidawatan)附近,該地位於錫爾薩空軍基地(Sirsa AB)東南方,而錫爾薩空軍基地正是操作Su-30MKI的印度空軍第15飛行中隊的駐地——距離巴基斯坦邊境約150公里。
也就是說,情況似乎是這樣:一架Su-30MKI從錫爾薩(或比卡內爾空軍基地)起飛,並在向巴基斯坦方向轉向時,遭到PL-15E攔截,迫使其拋棄布拉莫斯飛彈。這無疑讓人質疑印度空軍高層的作戰規劃,也進一步懷疑其軍方高層的戰略能力。
另一個值得質疑的原因是隨後發生的事件。巴基斯坦空軍不僅「違反」了「不得在國際邊界交戰」的「協議」,向正在進入或撤退的印度空軍戰機開火,而且作為對印度空襲恐怖分子營地的報復,巴基斯坦官方宣稱於5月7日至8日攻擊印度多個軍事基地,包括阿旺蒂普拉(Awantipura)、斯利那加(Srinagar)、查謨(Jammu)、帕坦科特(Pathankot)、阿姆利則(Amritsar)、卡普爾塔拉(Kapurthala)、賈朗達爾(Jalandhar)、盧迪亞納(Ludhiana)、阿丹普爾(Adampur)、巴廷達(Bhatinda)、昌迪加爾(Chandigarh)、納爾(Nal)、法洛迪(Phalodi)、烏塔萊(Uttarlai)和布胡吉(Bhuj)。
然而,截至目前,並未有證據顯示這些軍事設施受到損害。事實上,巴基斯坦使用的武器種類仍然未知,因此這很可能只是巴基斯坦的虛假宣稱。直到5月8日,印度才展開報復行動,攻擊了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統。
印度軍方還部署了超過150架以色列製造的Harop攻擊型無人機,並對巴基斯坦軍方總部以及防空陣地(如阿塔爾、錫亞爾科特、查克瓦爾、拉合爾、巴哈瓦爾布爾、米亞諾、查爾和喀拉蚩)進行空襲。
巴基斯坦方面宣稱成功擊落12架Harop,但顯然這一數字遠遠不夠。印度則宣稱已完全摧毀一個中國製的HQ-9地對空飛彈陣地以及其他數個SAM陣地與預警雷達,相關資料仍在收集中。
從這場衝突的結論來看,無論是因為印度政治領導層的無能,還是軍方高層的戰略失誤,印度空軍在作戰順序上完全顛倒——先攻擊恐怖分子營地,再攻擊巴基斯坦的地面防空系統,最終為此付出了代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