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01-22

川普上任的深層解讀:既是混亂的推手,更是混亂的產物 施芳瓏@思想坦克 20250121

【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It’s essential to take the time to carefully read and reflect on Trump’s inaugural speech. While he may not accomplish everything he promised, his determination to act is clear. His words don’t represent just his personal views but reflect the broader ideology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rooted in Reagan’s legacy. What sets Trump apart is his sharp sense of urgency, delivered with a distinct blend of speed and bluntness—an approach that ultimately won him the election.

我們真的要細細閱讀與思索川普的就職演說,他說的不一定會達成,但一定會做,因為這不是川普一人的觀點,而是傳承自雷根的整個共和黨思維,川普只是察覺急迫性,並以一種獨有的迅速與粗魯的方式呈現,從而贏得選舉。

川普上任的深層解讀:既是混亂的推手,更是混亂的產物    施芳瓏@思想坦克 20250121

2025120日,川普正式就任美國總統。他的政治風格及所引發的混亂,被稱為「川普現象」,成為近年全球最具爭議的政治課題之一。在對上位的川普進行助選的羣眾中,不僅有美國內部的公民,還包括了不具有投票權的台灣和日本人民。這些台人和日人都瘋了嗎?沒有吧。因爲「川普現象」不僅會改變美國的內政與外交,更對世界秩序,特別是亞太戰略,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並引發一連串對傳統認知的「民主」、「民粹」、「左右路線」、與「全球化發展」的質疑,甚至是顛覆

回顧2024115日的開票之夜,一則幽默的梗圖流傳於網路:「川普落選,美國大亂!川普勝選,世界大亂!」這短短一句話,妙在以輕鬆的語氣揭示了川普時代的核心弔詭:不論敗選或勝選,反正都是會亂要亂的啦!這並非純粹的嘲諷,而是對川普與其所處時代的精準詮釋

事實上,這句話道出了一體兩面的真相:與其只說川普是讓美國和世界陷入混亂的主因,不如說川普的崛起本身就是當代美國與世界動盪所造就的結果。簡言之,川普既是混亂的推手,更是混亂的產物。這使得我們在討論川普現象時,必須超越對其個人特質的簡化批判,轉而探討其背後的時代結構性問題

左派已不左,右派卻更左?

這次左派民主黨失敗的主因,正是主打對川普個人的特質,作簡化(如:右翼的法西斯)與極化(如:希特勒再現)的批判,卻對川普現象背後凸顯的美國內部社會矛盾與政治裂痕,無力回應,甚至是優越到無感。長期以來,美國「左派」中產階級停留在身分(性別和種族)認同政治,熱衷於多邊主義與全球化,享受低廉made in China的民生用品。但在此過程中,卻忽略了那些因全球化而受損,特別因中國的世界工廠,而失去工作的勞工階級之需求。這些左派政治菁英所提倡的價值觀,雖然在理論上包容而進步,實際上卻與基層選民的生活痛點脫節,被喻為「左膠」的意識形態。

反諷地,大右派的川普卻是敏銳地捕捉到,並利用了這個時代的焦慮、分裂與不確定性。他霸氣地以「反全球化」與「美國優先」為口號,將那些原本屬於民主黨的勞工選民吸納至自己陣營。更諷刺的是,左派民主黨將川普貼上「希特勒」的標籤,川普們的集會劃上「納粹大會」的標誌,但正是這種仇恨的攻擊,進一步激化了川普在其支持者中的英雄形象。川普於是回以尖銳的語言和直白的民粹訴求,為那些感到被忽視、被邊緣化的勞苦大眾提供了一個發聲的渠道。川普的成功在於對這些矛盾的熟練操縱,並有效地轉化為自己的政治資本。至於是否真能幫美國重建製造業,只有再觀察川普的執行能力

破壞民主的是否更是民主的捍衛者?

這次川普的選舉,不僅是美國人民的選舉,也是全球公民的選舉,特別是有台灣人和日本人也加入助選。這種跨國助選的現象,説明了川普的政治影響已超越美國國界,左右全球的局勢發展。冷戰結束後,美國主導的單極化世界似乎穩固,但隨著1970年代季辛吉的「聯中抗俄」策略,造就了2000年代中國的崛起;如今2020年代,中國已成為全球性的強權,挑戰美國作為全球領導者的地位。昔日以美國為主的單極化國際秩序,正因多極化趨勢和新興國家的崛起,出現多重變數和不安定性。

當前國際面臨嚴峻的課題:如何維繫民主體制的續存,同時避免與威權陣營(中國、俄國、北韓、伊朗等)爆發直接戰爭,並進一步確保民主陣營的勝利,甚至讓民主價值向威權國家擴展。「先聯合次要敵人,擊敗主要敵人」是多數國際戰略的共識,但問題在於:誰是主要敵人?歐洲民主陣營儼然認定俄國為最大威脅,因為其地域壓力近在比鄰;然而,自川普第一任起,美國的外交政策似乎將焦點轉向中國,因為中國的地緣挑戰直逼太平洋島鏈,對美國如芒刺在背。這種分裂的認知,使得民主陣營在捍衛民主的策略上出現分歧,內部相互牽制的同時,反而讓威權陣營有機可乘,逐步滲透並挑戰民主國家的團結。

川普的就任典禮,就沒有邀請民主三強英、法、德國領袖,卻點名邀請極權中國領袖習近平。他的舉動經常引發爭議:川普曾對美國國內選舉結果的不承認、現對歐洲老牌民主國家的不友善、對多邊主義的蔑視、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奪取格陵蘭和巴拿馬運河的不排除動武等,均被視為「破壞民主」的言論與行爲。然而,從另一角度來解讀,川普忽視英法德國領袖,是對他們的「親中」感到不屑嗎?他表面邀請習近平,是實際上要試探甚至下馬威,欲向中國展示其「美國優先」?這位「破壞民主」的美國總統川普,是否才是有謀略的民主堅實之捍衛者呢?這是某些台人和日人所下的賭注,賭贏或賭輸,有待驗證。

川普上任的啟示

川普的支持者,不管國內外,並非全然基於對其個人特質的認同。對於國內的美國人,更是出於經濟改革的關鍵考量;對於國外的台人和日人,更是出於對民主鞏固與亞太安全的深層考量。他們的賭注都在於:川普是否能藉由「破壞舊秩序」來構建一個更符合亞太地區和民主陣營利益的新格局

川普的就職,不僅是一場關於個人魅力與政治技巧的勝利終結,更是白熱化地揭示全球化時代結構性矛盾的開始。他既不是混亂的單一製造者,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答案,而是一面鏡子,映射出當代美國與世界所面臨的深層問題。若要真正走出混亂,解決結構性矛盾才是關鍵,而這需要的不僅僅是一位強勢的領袖,更必要的是一場又一場思想與政策的辯論與變革

作者為倫敦大學宗教人類學博士,擔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臺灣研究員;任臺灣研究室聯席主任(2009–2024);曾任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2003–2015);創辦並主持《臺灣比較觀點》學術講座(2006–),擔任美國中國研究協會董事會董事 2016–)。著作包括《宜蘭縣民間信仰》(2003合著), Re-Writing Culture in Taiwan2009年合編), Taiwan and Ireland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2012合編)及Taiwan and Hong Kong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2014合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