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報導的最後一段:「談到台灣獨立運動,吳叡人也有感而發提到,「台灣主體性」、「台灣獨立」在今年大選已經變成是「公共財」,不再專屬於民進黨,也不是本土社團所專有。因此,為什麼柯文哲可以篡奪「本土」而起,為何年輕人會相信「阿北」不會賣台、只有他可以保護台灣,原因就在於此。然而,所謂的「天然獨」,就是指沒有意識、缺乏理論基礎也無價值觀的獨立派,因此才會被柯文哲所迷惑。有鑑於此,天然獨一定要轉化為「意識獨」,關鍵就在歷史,「要建國就要有國家的歷史」。」
我同意的是:在漫長時間的洗鍊下,不僅「台灣主體性」,已經變成公共財,連「中華民國」也是。這是蔡總統提出「中華國台灣」所企圖代表(涵攝或融合)的概念對象。
不過,我不同意的是:「天然獨,就是指沒有意識、缺乏理論基礎也無價值觀的獨立派」這一段。理由是,既然稱為天然,就已經成為一些人的日常生活,所以他們無須質疑。
所以,雖然就集體現象看,天然獨應該要有理論、意識的存在,但,就每個個人而言,根本無須理論、意識,事情自然就是這樣。難道美國人、日本人個人之集體認同,還需要說出理論、意識不可?
總歸一句話,原先有問題的議題現在已經不成問題了~,不需要再深究,所以學者才看不見所謂的理論、意識。
進一步說,「台灣自成一格」(自治)這一政治議題,已經深化為社會議題與文化議題—「政治」已滲入「社會層面」、「社會」已滲入「文化層面」。表示,長一輩過去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體現於新一世代的身上。
記得331運動,我在中山南路與一法律事務所工作的30多歲的年輕女生(網路世代)談話,她提及自己的觀點形成,是主動找資料、然後醞釀其觀點。
網路世代多不喜藍綠,表示藍綠的基本理論(如互貼統獨標籤)已經隨著時間,產生本質性的改變。
藍綠陣營主持人(或宣傳者、名嘴等)因年紀稍大,還未察覺事實已經改變,或組織慣性上無法即時應變。甚至於,還以過時的觀點在理解網路世代的「變動了的日常」。
媒體畫面也可以說明一些事情:我們看2024藍綠選舉造勢場合,藍營只有國旗(沒有黨旗),但綠營有一面在非正統綠色的旗子之外還有一面深粉紅的旗幟,乍看以為是國旗,其實不然。這顯示藍綠他們處於疑惑與難以轉向的尷尬。
所以,即便柯文哲提出的是「缺乏內容」的空泛、道德口號,其「針對性的提出」本身,就足以吸引「正在尋找新觀點」的世代。
對網路世代(不只是年輕人)而言,柯文哲是一種second best,或浮木。於是民眾黨需要趕緊充實內容。找到了內容,就可以內聚深化繼續前進,要不然會成為無法內聚的曇花。但這是民眾黨該做的是,不是天然獨或網路世代的責任。
這樣才能解釋缺乏內容卻很受歡迎的現象,因為市面上沒有其他類似產品。柯文哲現象,目前只呈現一種模式轉換間的空檔,如此而已,無須誇大也無須貶抑。
「天然獨」世代竟深信柯文哲 中研院吳叡人這樣看 自由 20240122
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投入2024總統大選,雖以369萬466票、得票率26.46%屈居第三,卻橫掃年輕族群選票,讓民進黨選後仍檢討聲不斷。對於「天然獨」世代竟擁護兩岸論述模糊不清的柯文哲,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認為,「天然獨」意味著「缺乏意識」、「沒有理論基礎」也「沒價值觀」的獨立派,才會被柯文哲所迷惑,因此,天然獨一定要轉化為「意識獨」,其關鍵就在歷史,「要建國就要有國家的歷史」。
國史館與國家人權博物館20日舉行《廖文毅案史料彙編》、《史明相關案件史料彙編》及《宗像隆幸與彭明敏往來書信集》新書發表暨座談會。《廖文毅案史料彙編》也提及,廖文毅1950年於日本將原本「台灣再解放聯盟」改組為「台灣民主獨立黨」,是為二戰後第一個主張台灣獨立之政黨。
國史館修纂處協修吳俊瑩說明,三本新書所提之人物,調查局所扮演的角色都非常關鍵,行動都在當時的警總之前。意即,威權時期的台獨案件,多是由調查局經手。
吳俊瑩提到,廖文毅1955年曾於日本《文藝春秋》發表「祖國台灣的命運」一文,內容提到,要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只有讓台灣中立,並把蔣介石政權驅逐到聖海倫納島。廖也對開羅宣言提出質疑,並指出美國曾於1950年將台灣地位問題提到聯合國大會進行討論,強調台灣與澎湖之歸屬問題仍是懸案。這也代表,開羅宣言的性質是對台灣島內的宣傳,但在島外顯然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然而,吳俊瑩指出,在「台灣民主獨立黨」成立後,調查局就開始進行滲透,1955年即開始佈建,1956年開始策反黨內同志,再由高級內線打入組織進行分化,最後斷絕廖文毅財路,查封其在台財產。最後,國民黨政府策動廖文毅1965年回台,還利用回台進行青年教育工作。然而,原本國民黨答應廖回台後能自由活動,卻派人嚴密監視。只要廖想出國,調查局就會要求打消念頭,形同被軟禁,也無法自由地發言。
書中提及,我國駐美與駐日使館一再打壓廖文毅的國際活動。國史館館長陳儀深也於序裡提及,廖文毅1961、1962年試圖入境美國,美國政府原本抵抗來自國民黨政府的壓力,卻因聯合國大會「外蒙入會」案,把廖當成籌碼交易掉了。時任總統蔣介石於1961年6月20日親自接見美國大使莊萊德,就美國「貿然同意」廖文毅申請入境、美蒙建交與中國代表權案三件事對美表達不滿,盼向國務院「妥為轉達」。三件事情相提並論,可見廖文毅在蔣心裡之份量並不輕。
吳叡人於座談時表示,廖文毅案國家監控及監視之外部資料,勾勒出二戰後初期台獨運動之樣貌與沒落過程。然而,相關檔案資料缺乏當事人觀點,所謂投降聲明書也非出自本意,而是複誦國家觀點,大多是「被自白」。因此,這些監控資料雖提供大量的facts,但卻不構成reality,後者仍有待檢證。例如在白色恐怖時期之國家監控資料,雖能勾勒出重要事件之骨架,但血肉仍需由史學家填補。
吳叡人也分析,1960年代初期,中華民國國際地位仍相對穩固,但國民黨政府卻極度懼怕廖文毅的國際遊說活動。若廖的活動真如監控資料所稱微不足道,何以想盡辦法打壓其大小活動?甚至不斷透過外交管道對日本、美國施壓阻止?吳也認為,廖文毅當時與東南亞不結盟國家運動之間的關係,以及與美國政界之間的關係,其外交作為之價值是否仍被低估,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談到台灣獨立運動,吳叡人也有感而發提到,「台灣主體性」、「台灣獨立」在今年大選已經變成是「公共財」,不再專屬於民進黨,也不是本土社團所專有。因此,為什麼柯文哲可以篡奪「本土」而起,為何年輕人會相信「阿北」不會賣台、只有他可以保護台灣,原因就在於此。然而,所謂的「天然獨」,就是指沒有意識、缺乏理論基礎也無價值觀的獨立派,因此才會被柯文哲所迷惑。有鑑於此,天然獨一定要轉化為「意識獨」,關鍵就在歷史,「要建國就要有國家的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