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11-22

支持「被照顧者」先,還是「照顧者」? Which comes critical: supporting care recipients, or care givers?

【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Our society, especially the government, allocates the majority of long-term care service resources to care recipients.
This approach may have been appropriate in the agricultural era or in societies with larger families where manpower was abundant. The social conditions mentioned above gave rise to "Filial piety," a virtue in Chinese culture that emphasizes being good, taking care of, and respecting elders and ancestors without question.
However, in an industrial society where almost every adult works outside the home, providing 24/7 care for disabled or dependent family members becomes impractical. It is, therefore, reasonable to shift resources from care recipients to caregivers.
Drawing a parallel to the instructions given during a depressurization event in commercial aircraft, adults are advised to prioritize self-help before assisting other passengers, especially children. Similarly, only when caregivers are physical and economically healthy and strong can they provide adequate care to recipients. This underscores the need to establish a more rational and effective care system than one relying solely on Filial piety in a home-care setting.

我們的社會,尤其是政府,將大部分的長期照護服務資源分配給「被照顧者」
這種做法在農業時代或是擁有大家庭、勞動力充足的社會可能是合適的。上述社會條件孕育了中國文化中的孝道,這是一種強調行為良好、照顧和尊敬長輩和祖先而不加質疑的美德。
然而,在一個幾乎每位成年人都在家外工作的工業社會中,為殘障或需要全時照護的家庭成員提供照顧變得不切實際。因此,將資源從「被照顧者」轉向「照顧者」是合理的。
類比在商業飛機失壓事件中給予的指示,成年人被建議在協助其他乘客,特別是兒童之前,優先進行自救。同樣地,只有當「照顧者」身體與經濟健全且強壯時,才能提供足夠的照護給予「被照顧者」。這強調了建立比單純仰賴孝道的家庭照護體系更為合理和有效的需求。
在「孝道」大帽子下「年輕照顧者」的困境

重視照顧憂鬱終止悲歌    聯合 20231122

近期照顧者家庭悲劇層出不窮。據統計,近十年來台灣已發生約百件「照顧殺人案」,其中三分之一加害人犯後選擇自殺,凸顯潛藏在長照議題冰山下的長期隱憂。

為什麼有人會殺死自己照顧的家人?背後可能交織著複雜的因素,與長期累積的疲憊、睡眠不足、沒有替手、家庭關係衝突、哀怨、絕望感、失落感…等有關。但「近因」有兩大因素:一是被照顧者病情加重、更難照顧,導致照顧者難以承受;二是照顧者身心健康也亮紅燈,導致照顧能力下降,甚至與照顧責任感產生極大衝突。

為何照顧者撐不住,卻不向外求助?顯然也是多重原因,如個人價值觀、疾病因素、社會文化等。值得重視的是,社會是否提供家庭照顧者友善環境及充分資源?研究指出,約四成照顧者過去一年中曾使用居家服務或日間照顧等服務,約兩成照顧者一年內曾使用醫療服務。借鏡英國,任何國民意識到可能成為照顧者,就可跟政府申請諮詢,評估項目包括照顧者意願、能力、身心健康及對生涯發展可能的影響,協助照顧者做好「心理準備」才上戰場。在台灣,長照2.0評估量表除評估照顧者年齡、就業與否、及是否需要照顧其他家人等客觀條件外,若能同時評估照顧意願、心理狀態、照顧能力等面向,方能給予照顧者更好的準備及心理支持,預防壓力累積。

長照2.0隱含以滿足被照顧者需求為中心、「在家接受照顧最好」的傳統思維,因此每月最高三萬六千元的照顧及專業服務補助,僅限於使用居家服務、日間照顧,若將家人送至住宿式機構,只能獲得每月一萬元補助,逼迫許多家庭將家人勉強留在家中,「更難照顧的失能家人+累垮的照顧者」,政策間接造成高風險的照顧組合失業、低收入、債務等經濟難題又與照顧問題糾結發展,無異雪上加霜。

照顧殺人是反映長照2.0資源布建成敗的重要指標,今年以來已發生十四起,是歷史次高。雖然政府建立上百處家庭照顧者支持據點,強化社會安全網,並透過「高負荷家庭照顧者初篩指標」,試圖防止不幸事件發生。然而,動手往往在一念之間,莫忘了家庭照顧者的「心」才是關鍵。我們建議:

一、避免家庭照顧者被傳統孝道義務感綁架,產生過度的照顧責任壓力。

二、尊重家庭照顧者「意願」,政府長照資源應提供充分選擇權

三、重視家庭照顧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定期心理評估免費諮詢

四、協助家庭照顧者做好能夠隨時安心交接的心理準備。

五、正視家庭照顧者心理健康問題的早期評估(常見症狀如失眠、憂鬱、焦慮),提供醫療轉銜建議並持續關懷以確保完整處置。

我們呼籲民眾,務必提高對周遭他人的心理議題敏感度、發揮同儕親友互相關照之精神、發現需要幫助的家庭或個體,並積極尋求政府及民間諮詢管道以得到專業協助。未來政策應持續致力於有效減輕照顧者經濟負擔、及早辨識照顧者情緒困擾、並且去除照顧者身心健康風險,同時強化民眾的心理健康識能,對於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如憂鬱症、焦慮症、睡眠障礙等)建立正確認知與專業連結,慎防長照悲歌持續延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