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11-25

「椰子樹」解釋經濟與經濟史概念

椰子樹解釋經濟與經濟史概念

對於供、需兩方,若要有順序的話從何者先出線?沒錯,事實是「需求」產生「供給」。

但在古典觀點,因為是從亞當史密開始那時,提到邦國之富有,因此從資源的掠奪,佔有,儲存,進而殖民地,奴隸功能,勞務分工,交換,這些都是出自於公眾行為,而不是從小眾個人需求開始。因此才會有產生供給產生需求的誤導。亞當史密的古典在於Wealth of a nation,就是這樣。之後有蕾嘉圖的「比較利益」提出後,才正式進入「市場模型」,「供需曲線」的發明,都是更後面的事情了。

需求是本能,而供給的生產力是需經大腦作用,也是在體驗「交換的必要性」後,才有供給的概念。從那時整個經濟學就進入可以量化的概念了,因為有成本,產量,販售價值等等的數字概念。這些數字概念不是從需求來的,而是從生產供給來的。消費的價值也因此從生產面來決定。所以才有 GDP GNP=G N income,不是 GN 消費總值。

 

至於學派的劃分定義,相當籠統。一般來說,就是從右到左:

A 奧地利派 (海耶克,原始古典派 (私人市場完全掌控,去除政府功能,)

B 新古典派 (neoclassial數位模型,供給方的經濟),芝加哥 MIT 群組,

C 凱因斯派 (政府與市場同時作用) 哈佛群組

D 馬克思派 (政府完全掌控,去除市場功能)

我認為自己應該是屬於凱因斯學派的,但經濟學界的教學內容幾乎都是新古典主義,和凱因斯的混合。

然而,新古典學派可以把理論用很深奧的數學模型去講述,證明,窮極經濟原理,新古典派就運用數理模型享有非常獨特地位。凱因斯模型就是分析解剖政府在經濟上扮演的經濟角色,用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來調整自由市場必然發生的起伏現象。市場太冷,就加注經濟熱量。市場太熱,就需潑冷水,縮緊銀根。這些都變成是凱因斯政策用來治療馬克思所認定的各種市場弊病的良方。

必須有自由,市場才能轉動,經濟才會繁榮。但政府必須把水端平,使之均勻,因為繁榮之下,必定產生不均,而不均就會導致市場搖晃,功能失效。所以尊重市場機制之同時,也需要注重分配之均勻,要不然根本也產生不了規模化的廣大消費,那麼資本主義又如何能使經濟繁榮呢?這就是從1930 經濟大恐慌之後的世界經濟模型。

還好有凱因斯,不然,就會落入馬克思所預言資本主義的崩潰,這個世界就沒有1940以後的經濟發展史了,一切回歸到工業革命前的世界經濟。凱因斯發明經濟抗生素,拯救馬克思所發現市場的濾過性病毒(資本集中的必然性)讓市場即使冒著資本集中分配不均的危險性,還是可以繼續運作,讓經濟流程體系不至於崩壞

另外也可以這樣看,因為有了凱因斯,才讓中等階級迅速廣量產生,這也是使財富均勻化的一項貢獻。中等經濟的普遍化,才是標準的經濟烏托邦雛形。中等階級的產生,就是政府與資本主自市場兩項辯證作用力的角力結果,一方面要富有,繁榮;而另一方面還需要廣大腹地普遍化的市場。這樣力偶辯証的較量下,即使貧富不均依然存在,但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再也沒有看到餓死的人滿街陳屍。我三餐吃的好料,與川普吃的好料,相差不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