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04-15

對德國外長Annalena Baerbock訪中的看法

【縛雞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On April 13, China made a hasty announcement of a no-fly zone to block the airspace that major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flight routes go through for three days, the same schedule as the Foreign Ministers’ Meeting of the 2023 G7 in Hiroshima from April 16 to 18. It is a deliberate act, despite China revising from three days to 27 minutes and extending it to an additional six hours, aimed at protesting the high-tech sanctions from the G7.
The China-friendly statement made by French President Emmanuel Macron during his visit to China, days before German Federal Foreign Minister Annalena Baerbock’s visit, triggered general opposition from the European people.
Compared to the superficial stance of Macron, Baerbock’s statements on April 12 are more precise and rational. She depi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urope and China as “partner, competitor, systemic rival,” suggesting it is complicated and multilateral while indicating “China has changed,” among others, implying that Europe will respond passively, including de-risking, not decoupling, depending on what moves China chooses.
Regarding the military escal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Baerbock expressed a stance and right of being the stakeholder, as "50 percent of the world’s trade flows through there every single day." That means not only Germany, Europe, and the US, but all countries highly dependent on trade as well as the route, will respond in some way, including militarily, if China invades Taiwan.
Still, China demonstrates its will with the sudden announcement of a no-fly zone, which will jam the traffic routes at any time if it chooses to do so.

選與416日至18日在廣島舉行的2023年七國集團外長會議的時間表相同,中國413日倉促宣佈設立禁飛區,以封鎖東亞主要國際航線經過的空域三天。這是一種蓄意行為,儘管中國將其從三天修改為 27 分鐘,並將其延長到額外的 6 小時,旨在抗議 G7 的高科技制裁。
在德國聯邦外長貝爾博克訪華前幾天,法國總統馬克宏訪中發表親中言論,引發歐洲民眾普遍反對。
相比馬克宏的表面表態,412日貝爾博克的表態更為精準和理性。她將歐洲和中國之間的關係描述為“合作夥伴、競爭對手、系統性競爭對手”,暗示它是複雜的和多邊的,同時表明“中國已經改變”等,暗示歐洲將被動應對,包括去風險化,而不是脫鉤,取決於中國選擇什麼動作
對於台海軍事升級,貝爾博克表達了作為利益相關者的立場和權利,因為“每天有50%的世界貿易流經那裡”。這意味著,如果中國入侵台灣,不僅是德國、歐洲和美國,所有高度依賴貿易和這條路線的國家都將以某種方式做出回應,包括軍事回應
儘管如此,中國還是以突然宣佈設立禁飛區來表明其意志,如果它選擇這樣做,隨時都會堵塞交通路線。

社民黨保守派推對華文件 批評外長貝爾博克    DW 20230414

德國聯合執政黨之一的社民黨一些保守派成員呼籲,應實施實用主義的對華政策。名為「澤海默圈子」的該團體發表了一份立場文件,其中也對聯合執政的綠黨籍外長貝爾博克、經濟部長哈貝克作出批評。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德新社報導,這份文件中呼籲德國政府在與中國打交道時採取「協調一致的長期戰略」。文件中稱:「當前外交部長和經濟部長在不同個案上搖擺不定。改採取的措施更多是以內政的象徵力量為中心,而不是作為一項有遠見的政策。」

據最先報導此份文件的《明鏡周刊》引述「澤海默圈子」(Seeheimer Kreis)自身提供的訊息稱,該團體由約93名社民黨籍的聯邦議員組成。文件中敦促「不能對中國實施片面的德國外交與經濟政策」。

特裡廷為貝爾博克辯護:她就是這麼做的

德國議會綠黨黨團的外交政策發言人特裡廷(Jürgen Trittin)則就此為貝爾博克作出辯護。「在與中國打交道的過程中,我們既需要闡明利益,也需要就氣候保護等合作機會以及人權等關切議題進行公開對話。貝爾博克現在就是這樣做的,這也將定義對華戰略。」特裡廷在柏林警告說:「現在這一對德國重要的訪問恰恰不應該受到同為執政聯盟內部的攻擊攪擾。」

目前,德國政府正在制定一項新的對華戰略正在中國訪問的貝爾博克此前表示,她將在中國談及普世人權的捍衛。她說,這是公平競爭的必要條件。同為綠黨籍的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此前則明確表示,例如對重要原材料這樣的單方面依賴應當予以避免,應擴大供應來源,開拓中國以外的新市場。

澤海默文件:對華戰略不應是「反華戰略」

「澤海默圈子」的這份文件中,鑑於中國強大的經濟與政治力量而稱之為「重要的行為方和夥伴」,以應對氣候保護、核軍備競賽威脅等世界範圍內的大量衝突熱點與全球性挑戰。與此同時,文件也寫道,中國日益發展成為一個競爭者和體制對手。

文件中稱,鑑於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必須使供應鏈多樣化,建立新的夥伴關係。「與此同時,與中國的開放、坦誠交流就更為重要。」文件中稱,突然終結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將會是一場經濟災難。因此,一項前後一致的對華戰略不應是一項「反華」戰略,不應以德國與中國脫鉤為目標。德國依賴大量中國進口,如果切斷,德國的生產將陷入停滯

德國外長訪華 如何為馬克宏「糾偏」?

貝爾博克重申「不脫鉤」立場

貝爾博克周四(413日)在訪華期間表示,歐盟不久前表明,中國是夥伴、競爭者和體制對手。她說,明確的是,必須去面對這樣一個有十多億人口的崛起中的世界大國,並且是我們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且,緊密的交流是必要的,這也符合民眾、就業和經濟界的利益。「但也很明確,我們在一些領域中對中國有依賴性,是不健康的依賴。」

貝爾博克說,這不意味著「脫鉤」,而是降低風險,並且明確地知道經濟上的依賴可能帶來風險。貝爾博克說,因此,經濟安全將是對華戰略的一個中心議題。她說,目前,德國政府正在與歐盟夥伴的緊密合作中制定該戰略。

 

貝爾博克談「降低風險」 秦剛說「最優的選擇」    DW 20230414

歐洲領袖陸續造訪中國之際,台海兩岸局勢受到越來越多關注,尤其是在法國總統馬克宏發表爭議言論以後。德國外長貝爾博克14日會晤中國外長秦剛,也對兩國關係進行公開表態。

德國外長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週五(414日)上午會晤中國外長秦剛,雙方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會議。

聯合記者會上,貝爾博克與秦剛都談到德中之間的貿易依賴,但立場明顯存在落差。秦剛說,「中德是夥伴,不是對手」,雙方在供應鏈上相互依賴「是市場規則下最優的選擇」;只要兩國都保持開放,「就沒有必要擔心所謂的依賴」。

貝爾博克則強調,維持經濟上的安全是德國的中國戰略核心。她主張歐洲應該與中國維持密切往來,但也該從俄烏戰爭中學到教訓:過去歐洲因過度依賴俄國能源而「付出巨大代價」,如今更不該重蹈覆轍。她表示,德國並非要與中國「脫鉤」,而是要「降低風險」13日,她在天津時也說過歐洲應降低對中國「不健康」的依賴。

此外,她還說,德國也希望中國正視新疆的人權疑慮,並提供德國企業公平競爭的條件。貝爾博克說:「如果一些企業以人權的代價取得了優勢,那就不是一個公正的競爭。」

針對烏克蘭議題,秦剛重申「勸和促談」的主張,稱不會向衝突的有關方提供武器。貝爾博克則再度呼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揮對俄國的影響力,呼籲俄國總統普丁停戰。對於中國釋出訊號欲協助解決衝突,貝爾博克予以肯定,但她也不忘指出,中國的「政治解決」立場文件並不包含呼籲身為「侵略者」的俄羅斯停戰

德中外長分別怎麼看台海局勢?

關於台灣海峽兩岸局勢,貝爾博克14日說,亞太地區的安全和歐洲有直接關係。她指出,50%的全球貿易往來要經過台海、70%的半導體晶片來自台灣;如果台海兩岸軍事活動升級,將衝擊歐洲乃至全球的經貿,對全球而言會是「非常恐怖」的場景

貝爾博克在記者會上重申德國「一個中國」的政策,主張衝突應透過和平方式解決,反對以武力片面改變現狀,並呼籲各方不要升級緊張局勢。

對此,秦剛稱各方應該「搞清楚造成台海局勢緊張的根本原因」,把問題歸結於「台獨分裂勢力」和「境外勢力」。他說「中國的領土一寸都不能少」,並稱若各國真的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也希望台海局勢和平穩定,就應該「旗幟鮮明地反對台獨,反對外來干涉」。

貝爾博克的立場跟馬克宏相同嗎?

13日在天津時,貝爾博克也曾回應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關於台灣與中國的爭議言論。當時她同樣強調台海的經貿地位重要性,還說歐洲應與價值觀相近的國家共同打造全球安全同盟

她表示:「德國和歐盟在經濟上很脆弱,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對台海的緊張局勢無動於衷。」

路透社13日解讀,相較於馬克宏的路線,貝爾博克的說法更靠近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也就是對中國持較強硬的立場。過去一般認為,貝爾博克面對中國的態度比總理肖爾茨(Olaf Scholz)更為鷹派,希望降低德國在貿易上對中國的依賴。

德新社則指出,貝爾博克淡化了歐盟內的意見差異。她說,歐洲對中國的政策是一致的:「雖然歐盟內部存在許多分歧……(但)我們不只在利益、價值等核心議題上密切相關,也追求共同的戰略路線。」

歐洲外交關係協會的歐中關係專家巴庫爾斯卡(Alicja Bachulska12日告訴路透社,馬克宏訪中帶來的「陰霾」非常大,貝爾博克此行「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控制損害」。德國社民黨聯邦議員外交政策發言人施密德(Nils Schmid)說,貝爾博克必須在訪中期間,清楚傳達出德國對台灣的立場

貝爾博克出訪前,德國外交部12日曾發佈新聞稿,將中國定位為歐洲的夥伴、競爭者,也是系統性的對手。文稿指出,未來歐中關係的「羅盤針」將走向何方,一部分得要看中國選擇何種道路

去年7月,貝爾博克曾接受DW獨家專訪。當時她表示:「因為中國是一個系統性的競爭對手,我們必須清楚地表明,沒有人可以勒索我們……這就是我們新的中國戰略基礎,也就是在我們可以合作的地方進行合作,但在關鍵基礎設施上,也要有獨立的歐洲主權戰略,最重要的是與我們的外交政策相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