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縛雞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I remember a scene in "the Gathering Storm" (2002), a movie
that describes Winston Churchill's wilderness years before World War II when
only he could see the threat that Adolf Hitler and a rearmed Germany posed to
Europe. Churchill, a hawkish politician,
had a brief chat with Arthur Chamberlain, a dove Premier, in a toilet.
Chamberlain expressed that he knew well the damages and loss of lives a war
could bring about, just as Churchill did.
That is why he had to avert war if there were a chance. Churchill was speechless. He knew that Chamberlain had done his part,
and now it was the turn for Churchill.
The then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Commission, Chiang Kai-shek, declared
a similar talk in Mount Lu in 1935: Before peace has reached a period of
fundamental despair, we will never give up peace, and until the last moment of
sacrifice, we will never say it lightly.
It was an olive branch to the enemy to preclude war, not treason. We can view the rule of DPP and KMT in Taiwan from a similar perspective.
Politicians review and assess the day-to-day situations, make the decision they
should, and do what they believe. It is
not a personal longing. It is an obligation.
Churchill believed and did the same thing after the end of the war by saying
the famous sentence: I leave when the pub closes.
So Politicians are under the nation and belong to it, not the reverse.
三件事 看美國對台政策三面向
郭崇倫@聯合 20221210
美國對台政策其實有不同面向,有時候高高在上,扮演仲裁者的角色,有時為了美國利益,巧取豪奪在所不惜,甚至為台灣好,不惜介入台灣內部事務,最近三件事呈現出這些面向。
AIT傳達拜習會訊息 強調務必全力避戰
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孫曉雅十一月廿九日舉行就職以來第二場記者會,問答時記者紛紛問她對九合一選舉的看法,她俏皮的稱「有人警告我,不要在選後開記者會」。但她為何要選擇這個時間開呢?
她要藉機傳達拜習會的訊息,她表示,在峇里島舉行的美中領袖會議成果豐碩,「作為一個超過三十年經歷的外交官,我可以說,面對面會談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高興看到拜習會能夠舉行,我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會議,讓全球觀察家對美中關係的走勢感到放心一點,因為美中已經舉行過一個坦誠、開放且有建設性的對談」。
過去的美中峰會後,從來沒有AIT處長開記者會向台灣各界闡述。以孫曉雅謹慎保守的個性,沒有國務院的指示,她是不會做,也不敢做的。
記者會要向台灣各界完整正確的說明拜習會,不容民進黨政府自行闡釋,若在投票前,時間過於敏感,怕被認為有意影響選舉,所以在選後三天召開。
她對選舉的評論,同樣值得玩味。有人提問,這次選舉結果是否意味台灣人民往「親中」立場轉變,她未正面回應,但強調這是自由公平的選舉,值得台灣人驕傲。換句話說,美國並不贊成綠營側翼所稱是中共認知戰的結果,也不認為這是對兩岸政策的公民複決。
鑑於這次選舉「抗中保台」牌的失效,國民黨的「避戰」主張如何,孫曉雅說:「避免戰爭是所有政策制定者、利害相關者與外交官員共同責任……所有人都應該竭盡全力以避免戰爭發生」。
她也提到,唯有具備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才能有效嚇阻與真正避免戰爭爆發。她說,數十年以來,不論台灣選舉結果如何或是哪一黨執政,美國都是維持一貫做法,沒有任何改變。
離總統大選只剩十三個月,AIT的公開表態是很謹慎而且中立的,不願意被解讀美國一定是偏向哪一邊。難怪在四日的總統府檢討會後,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關於台灣人民憂慮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與會者皆認為,沒有人要戰爭。看起來「抗中保台」未必討好,對避戰,民進黨反而拿香跟著拜。
台積電轉美國製造 巧取豪奪國際企業
拜登專程參加亞利桑納的新廠移機典禮,並當場宣布「美國製造業回來了」。台灣許多人擔心,台積電在美國設廠,半導體產業鏈漸移到美,是台積電的「去台化」的開始。
大眾事先只知道台積電投資一百廿億美元,移機典禮前,美方突然透露,投資額將增加三倍為四百億美元。
台積電作為台灣「護國神山」絕對地位被撼動,甚至強遭「愚公移山」,而台積電從美資持股到美國客戶,現在到實際生產,都逐步移往美國,變成「美積電」。
美國在二戰後創設各種國際機制,捍衛全球化,如今卻大幅補貼外國投資,強調美國製造,變相豎起貿易壁壘,成為另一種型態的保護主義,這也難怪張忠謀在移機典禮上,很感慨的說:「全球化幾乎已經死亡,自由貿易也幾乎消失」。
美國用通膨削減法把電動車與電池製造業產業從歐洲連根拔起,移植到美國。法國總統馬克宏親訪白宮與拜登懇談,仍無法挽回,台灣對美國又有什辦法?讓台灣舒服一點的是,美國不僅對台積電是這樣,對所有外國企業都一視同仁巧取豪奪。
不滿台灣建軍計畫 要求改變戰術編制
就在拜登參加台積電移機典禮的同一天,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宣布拜登政府對台第七次軍售,金額不大,只有四點二八億美元,而且全都是戰機與運輸機零附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美方對台積電設廠的緩頰。
真正重要的在後面,國會已經達成國防授權法案協議,其中規定,未來五年將編列一百億美元的軍援,平均每年有廿億美元(六百億台幣)。台灣只能用這筆錢購買美製裝備,問題是,台灣想買的軍備,美國還提供不上。受到烏克蘭和北約盟邦的需求排擠,美國對台軍售積壓未出貨的武器總價近一九○億美元。
美國開始要求台灣放棄那些美國認為華而不實的大坦克、軍艦,多買飛彈、火箭,以建立「豪豬式」的不對稱軍力。
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後,國防部要不要繼續推動兵役延長為一年,進退失據,殊不知更大的衝擊即將來到。隨著美國對我國的建軍計畫不滿,要求重新來過,其中的編制變動、戰術修改,將會是台灣國防最大的一次變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