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縛雞之論】
學理討論這議題時,用語和概念要精確。令人揪心的是,在實務上,又會要求模糊。
《國家的決斷》:若有人聲稱台灣仍處於盟軍代管之下,於理不通 張國城@The News Lens 20191104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關於二戰的結束,台灣最常出現的誤解就是中華民國「光復」台灣這件事。嚴格的說,當時是由中華民國主持在台灣的日軍受降事宜,並由中華民國代表盟軍管理台灣。[1]
美軍一度計畫占領台灣
二戰由於結束於美國投下原子彈,因此台灣雖然屬於日本領土,但並未遭美軍直接攻擊,倖免於地面戰場的命運。若無投下原子彈,美國勢必進攻日本本土,台灣作為日本主要領土,恐怕難逃沖繩的命運。事實上,台灣作為日本領土,早在美軍軍事攻擊的計畫之中。一九四三年末,考量到占領台灣後的統治事務,美國海軍成立了台灣研究小組,進行對台調查與官員訓練計畫。一九四五年二月,美軍完成攻擊台灣的作戰計畫,另外麥克阿瑟計畫攻占呂宋作為備案,這就是攻台「堤路作戰計畫」(Operation Causeway)的濫觴。根據「堤路作戰計畫」,如果沒有必要進攻呂宋,就預定於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五日登陸,占領台灣的日期設定在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四日。要是決定必須攻占呂宋,台灣的作戰就延期。[2]
美國占領台灣的目的包含建立基地轟炸日本本土、支持挺進中國、切斷日本的海空聯繫,確保美軍到中國沿海的海空聯繫,斷絕日本由台灣、及中國南部取得資源,同時對日本持續施加壓力。
美國海軍計劃先以優勢兵力奪取台灣制海、制空權,計劃一是占領澎湖,建立兩棲船團的泊地,再由台灣西海岸南、北兩端同時搶灘登陸,會師台中,完成全島占領。另外也有計畫是從南進攻,由第四兩棲軍(陸戰隊兩個師、陸軍一個步兵師)在高雄登陸、前進鳳山、掩護友軍。另外由陸軍第二十四軍(四個步兵師)在屏東登陸,攻取岡山機場,另外派出空降部隊搶攻恆春機場,最後夾攻高雄港作為兩棲船團的泊地。關於可以使用的部隊,亦經再三斟酌檢討,特遣部隊的指揮官亦經正式任命,出動兵力不斷修正,最後約二十四萬人,近千艘的各型艦艇和海軍官兵近十萬人,各型陸基作戰飛機和艦載機兩千架。
美軍進攻台灣的計畫後來因羅斯福裁定先攻打菲律賓而擱置。菲律賓被美軍攻占後,台灣被跳島戰術繞過,琉球成了下一個攻擊目標。美軍攻菲律賓而非台灣的原因在於政治因素,當時麥克阿瑟向羅斯福強烈表明美國對菲律賓人民有承諾[3],且攻打菲律賓會有當地游擊隊協助美軍。相形之下沒有證據顯示在台灣有組織性的抗日武裝能和美軍裡應外合[4],且台灣地形複雜、日本統治鞏固、經營確實,攻打台灣的傷亡恐怕非同小可。沖繩戰役之後美軍判斷攻台恐需傷亡二十萬人以上,因此決定不攻打台灣。
美軍在進行攻台準備時,為了充分獲取情報,使中華民國的重要性大為提升。因為中華民國在一九四三年開始進行戰後重新在台灣行使主權的準備[5],積極收集台灣情報、培訓人員,所以成為美國情報合作的重要來源。美國對台灣「戰略地位」的關注,也從這時候開始。
日本與台灣脫離關係
二戰結束對台灣最大的影響,當然就是結束了日本在台灣的主權,迎來了中華民國的統治。日本統治給台灣建立了發展的基礎,而中華民國則是在這些基礎上繼續發展。
由於中華民國是二戰的戰勝國,因此台灣人普遍接受「台灣應該歸還中華民國」此一安排,「民族自決」並未成為主流[6]。另一方面,由於日本是戰敗國,因此存在一種應該要服從同盟國的思維,因此對於少數主張台灣獨立者,日本總督府均予以壓制。
由於戰爭結束的很突然,台灣的日本政軍機關和統治體系還相當完整,因此各項生產設備、軍事武器和物資幾乎都完整地移交給中華民國。為了接受這麼一個完整的台灣,從中國大陸來了大量人士,對台灣戰後社會的衝擊非常劇烈。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二戰後期美軍曾大規模登陸台灣進行地面作戰,那麼戰後的台灣勢必不會如此完整地移交給中華民國,也不用接受那麼多來自中國大陸的軍政人員。這些人來到台灣之後占據高位,且由於二戰時中國本土遭受的嚴重損失,使得中華民國對台灣的管理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著重於物資的接收和內運,對於台灣本地的財政、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並不關心。「人」與「物」的雙重因素形成了台灣人對大陸人極壞的觀感,是後來「二二八事件」發生的主因之一。[7]
二戰中簽訂的諸多戰時政策文件或宣言,雖然國際法效力有疑義,但是由於出自於戰勝國,因此戰敗國的日本可說是奉命惟謹,沒有質疑其合法性。譬如許多人士認為台灣人在一九五二年《舊金山和約》簽訂前,法理上應該還是日本的國民,但實際狀況卻是從日本在降書簽字後,就急於退出台灣,完全不再承認台灣人仍是日本的國民。另一方面,當時日本狀況困窘,台灣人也不樂於繼續當日本人。[8]
二戰中台灣人也有不少被日本徵兵參與二次大戰,許多人不幸陣亡,但是由於日本政府不承認台灣人是日本人,戰後日本政府對這些人並未給予和日本本國士兵相同的待遇。日本政府堅持,因為台灣已經被中華民國統治,在不具有日本國籍身分的情況下,這些原台籍日本兵與軍屬(服務軍隊的文職人員,如挑夫、翻譯等等)不能與日本人等同享有由日本政府所訂之《恩給法》及《戰傷病者戰歿者遺族援護法》之權利。加上一九五二年《中日和約》簽訂後,日本認為對於台灣人民的義務已經隨著《中日和約》的簽訂而告一段落。[9]
直到一九七七年,「台灣前國軍退伍軍人及遺族協會」、「台日和平友好促進會」等五個台灣民間團體開始對日本政府要求補償金,包括當年的「軍事郵政儲金」、「簡易人壽保險金」以及「海外日本兵軍餉」等,迫使日本政府編列預算,於一九八七年九月十一日在眾議院、十八日在參議院相繼通過,支給台灣人原日本兵死亡及重傷者遺族《特別弔慰金支給法》,發放每位陣亡者遺族「弔慰金兩百萬日圓」。至於「原日本軍人軍眷之未付薪金」、「軍事郵政儲金」、「外地郵政儲金」、「簡易人壽保險金」、「郵政年金」等五項給付,則以最後金額的一百二十倍支付。
「盟軍代管論」於理不通
由於美國曾經計畫攻取台灣,因此對台灣的各項兵要地理、水文、社會狀況都詳盡調查。之後這些調查併同當時的作戰計畫,反而成為美國協防台灣的重要依據。而美國為了攻台而與中華民國政府進行的連繫,之後也成為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進入台灣時,美軍願意提供運輸的重要原因。這使得中華民國能夠快速接收台灣。
然而,二戰的正式結束是以《舊金山和約》的簽訂為準。在各國都同意《舊金山和約》之後,就等於和戰敗國日本化敵為友,所謂「盟軍」、「敵國」的分野和地位就已消失。[10] 因此在《舊金山和約》簽訂後,美國隨即結束對日本的占領。[11] 這也是和約簽訂後戰勝國必須履行的義務,這也有促使戰敗國趕快配合戰勝國所提條件,以求趕快簽訂和約的用意在。
因此今天若有人還在聲稱台灣仍處於盟軍占領或代管之下,和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是有所出入的。筆者認為也不能再以這種二戰時兩大陣營的戰略,去要求今天的國家還要去確認或履行。若干人士認為台灣是由美國交給中華民國代管,但沒有任何正式書面文獻證實這種意圖的出現,而且二戰中盟軍對戰敗國土地的代管幾乎也在和約簽訂之後陸續結束。且盟軍或美國若自己有管理的意圖,沒有不能自己出面管理台灣、而非得委諸中華民國代管的必要。琉球和朝鮮半島南部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國代管朝鮮半島至一九四八年,琉球直到一九七〇年。兩地都曾是日本領土,美軍也未攻擊朝鮮半島南部,一樣可自行進行管理。因此盟國之一的中華民國出現在台灣並實施統治,可以視為盟國有「將台灣主權轉移給中華民國」而非「僅委託中華民國代管」的意圖存在。[12]
但是中國內戰全面爆發之後,隨著國民政府節節敗退,中共席捲中國的態勢越來越明朗,美國不欲台灣落入中共政權之手,但眼看著中共就要取得整個中國的控制權,因此趕緊將台灣從中國在法理上分離出來,不承認中國對台灣有主權,是當時防止台灣被赤化的第一步。[13]所以「台灣地位未定論」乃隨之出現。另外,美國也曾經遊說孫立人反對蔣中正的統治,在美方支持下另立政權;不過孫無意為之,因此未能成功。
再說,就算台灣處於盟軍代管之下,代管本身也不意味著主權的移轉。美國管理琉球但從未否定琉球群島的主權屬於日本。日本在《舊金山和約》中也沒有放棄琉球群島,即使在美軍政時期,在琉球出生的人也是日本國民,而從未因其出生在美國管理期而獲得美國國籍。
二戰結束前,美國對於西太平洋的軍事行動,也改變了台灣人的生活。雖然未直接進攻,美軍對台灣的猛烈轟炸讓台灣的鐵路、港口及工業生產設施受到相當程度的毀壞。這些毀壞連同二戰後台灣對中國內戰的支援,導致了二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台灣生活水準較之二戰時期為低。這和蘇聯占領的德國東部地區有些類似。
台灣住民接受中華民國的統治
關於二戰的結束,台灣最常出現的誤解就是中華民國「光復」台灣這件事。嚴格的說,當時是由中華民國主持在台灣的日軍受降事宜,並由中華民國代表盟軍管理台灣。這和當時越南北部的情況類似,只不過在越南北部有了在地的反抗力量——胡志明的越南民主同盟(越盟),要求中華民國和其他外國一樣盡快退出越難。但台灣是歡迎國民政府軍進駐的,並且願意接受中華民國對台灣的安排,包括劃定行政區域、派遣官吏、接收財產和舉行選舉。雖然其他的同盟國對這些處置有不同意見,但沒有任何一國具體反對或阻止。
台灣人也積極以戰勝國,即中華民國的一分子自居。一九四五年就有台籍代表赴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參與日本受降典禮。台灣人民踴躍參與的也是中華民國的選舉,而非日本的選舉。而日本也自動停止了對台灣的主權,例如台灣人的日本國籍遭日本政府否認。因此旅居日本的台灣人都自動被歸為外僑,日本各項選舉台灣人也沒有投票權。一九四六年舉行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台灣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規定,選出國民大會代表二十七名。另外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和考試委員也都有台籍人士出任。
這些都使二戰後的台灣自外於當時民族自決的浪潮以外,因為住民的意願明顯是服從中華民國的統治。雖然英國偶而提出異議,但是因為英國在台灣沒有顯著的戰略利益(二戰後英國在亞洲最重要的戰略考量是確保香港不被北京併吞。詳見第七章),而且中華民國統治台灣並無損英國在這一地區的其他利益,因此英國也無意去阻止中華民國對台灣的統治。
二戰結束對台灣的另一項影響就是中國人大量來到台灣。現在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並不是一九四九年之後中國人才開始來到台灣,而是從一九四五年之後,為了接收在台灣的日本資產和管理台灣,中華民國政府就陸續派遣大批人員來台。一九四八年國共內戰情勢逆轉之後,來台人員更多,到一九四八年已達二十萬人以上。而許多日本賠償中華民國的物資,也直接運來台灣。這雖然和從台灣運往中國大陸支援內戰的物資數量不能相比,但也是二戰結束對台灣的影響之一。
文中,把【美國】互換成【中國】,效果一模一樣,看得我冷汗直流
回覆刪除【美國】占領台灣的目的包含建立基地轟炸日本本土、支持挺進【中國】、切斷日本的海空聯繫,確保【美軍到中國】沿海的海空聯繫,斷絕日本由台灣、及中國南部取得資源,同時對日本持續施加壓力。
張國城這種論法, 根本亂來, 還沒簽定和平條約前算戰爭中, 麥克阿瑟將軍的第一號命令是軍事占領, 不是盟軍代管, 好嗎
回覆刪除北投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