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縛雞之論】
超額死亡的問題,就是兩年半來,不願意瞭解戰場的指揮官所累積出來的。
對於防疫,台灣政府就是沒有資料。那未來呢?
前疾管局長蘇益仁:疫情邁入第3年 台灣「超額死亡」這麼多是不應該的 信傳媒
20220722
「台灣疫情到第3年,超額死亡這麼多是不應該的。」2003年SARS時期擔任疾管局(現為疾管署)局長、曾任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的蘇益仁,接受《信傳媒》專訪時直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7月1日公布防疫成績單,其中一項引《經濟學人》指出台灣超額死亡排名世界第二低,統計台灣疫情期間超額死亡為負2,000人,每10萬人超額死亡負8人,僅次於紐西蘭,代表死亡人數比疫情前還要少。
「超額死亡」是指在特定期間內觀察到的死亡人數,與同一期間預期死亡人數間的差額,以新冠疫情來說,其超額死亡數字越高,代表疫情造成的死亡情況越嚴重。但對此數字及排名,不少專家學者認為該項統計不夠精確,政府不應忽略任何死亡,要進行分析才能了解真實情況。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就指出,台灣在2020、2021年的超額死亡都是負超額,但當時國內是以Alpha及Delta病毒株為主,疫情規模也沒有這一波Omicron來得大,即便計算到今年5月底也會是負超額,但如果計算至6月底就有可能超額了。
蘇益仁感嘆在2003年SARS之後雖奠定下台灣防疫八大基礎,而獲頒一等衛生獎章,「但最重要的是設立30位防疫醫師制度及17位科學家增強台灣防疫體系,如今遇到百年大疫,我特別關心這些當初子弟兵的表現。但他們每天在記者會只在報告一些數字,看不到對以科學角度分析而制定的政策。」
究竟台灣在這次新冠疫情的死亡率,實際狀況是如何?防疫醫師制度從2003年設置至今,是否有做到專家們期盼的「科學防疫」?
為何台灣超額死亡這麼多?「我們幾乎沒有資料...」
蘇益仁先指出,「台灣今年這波疫情最嚴重是在5月、6月、7月,這3個月要觀察一下,超額死亡可以分成三部分來看。」
他表示,台灣超額死亡一部份是直接跟疫情有關,主要是老年人口跟機構住民;「第二就是黑數,第一階段很多老年人還沒被診斷就死亡了;第三則是醫療體系使老年人跟高危險群,在醫院沒有發揮平常醫療應有的功能,很多原本可以救回來的而沒救回來,基本上這些相關只是直接或間接的差別而已。」
蘇益仁分析,「所以超額死亡跟沒有疫情的時候去比較就知道了,以前流感的時候因為發生在每年1、2月,所以超額死亡每年4千多人,1、2月我們都會歸到跟流感相關,這次理論上在4、5、6月其實是感染症最低的時候,發燒人數每天大約500人而已,但1、2月每天發燒的有2千人,所以理論上5、6月超額死亡不應該這麼多,超額死亡就可以歸因於疫情的關係。」
他強調,台灣疫情邁入第3年之際,「超額死亡這麼多是不應該的,你看新加坡死亡很少,新加坡和英國在第一階段就讓65歲以上的老人、養老院和機構住民的疫苗施打率達到90多%,這就是問題所在,他們被保護好、死亡率就低,藥物又很快使用時,輕度轉重度的人就少,死亡數就會降下。」
蘇益仁也認為,台灣不能跟沒有疫苗、疫苗施打率低,或是還沒有藥物時的超額死亡去比較,「經過2、3年,理論上高危族群疫苗應該已經要打好了,藥物也要整備好,我們在這個區塊沒有做好。陳秀熙一直呼籲政府要去注意這個地方,為什麼超額死亡會這麼多?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都要去了解,但這部份我們幾乎沒有資料。」
(相關新聞:台灣超額死亡是「負數」?台大公衛陳秀熙推估「6月超額死亡高達30%」)
長照機構群聚是防疫重點!「長者快篩陽投藥措施太慢...」
蘇益仁進一步指出,這波疫情他從很早就開始提到長者快篩陽性即給藥,且在3天內還是3天後的「投藥時機」相當重要。
「當初SARS時我被浩然敬老院的群聚感染給嚇到,那時候晚上睡不著都在想這件事,就決定用克流感做預防性投藥,讓機構住民每天量體溫,同寢的住民也同時給藥。」他表示,過去流感致死人數達4、5千人,但2004年這樣做後就變成800多人,因為投克流感,流感也一併預防下來了。
不過指揮中心到今年5月初、疫情爆發一段時間後,才公布長者快篩陽性即給藥。蘇益仁指出,「其實一週篩2次根本也是不夠的,如果是週二篩一次、週五篩一次,假如有人週二陽性,他週邊的人可能已經染疫了但還沒篩出來,等到週五篩確診再給藥,已經過了黃金給藥期,我認為最理想是2天篩一次。」
蘇益仁直言,「這次防疫根本就不科學,沒有把防疫重點對象搞清楚,也不看數據。防疫醫師、專業制度當初設立這些就是要有人做統計、有人做分析,CDC的學者專家、防疫醫師不曉得跑到哪去了?」
「防疫醫師制度」未發揮該有角色
蘇益仁感嘆SARS時期他擔任疾管局局長時,發現疾管局800多位員工只有7位是醫師或牙醫師,「可是沒有醫師背景,在跟醫療體系的溝通、疫調、疾病診斷會困難重重,所以我就設置了防疫醫師制度,增加30位防疫醫師、17位博士學位的科學家,羅一鈞是防疫醫師、莊人祥是資訊專家,都是那時候找來的。」
建立完防疫醫師制度後,蘇益仁在2004年5月辭下職位,後來防疫醫師也派往美國CDC或歐洲受訓,包括感染科專任主治醫師的專業訓練、流行病學防疫訓練。「理論上對於感染症他們應該是很有經驗的,但為什麼這次都沒有這些資料?為什麼在專業這部分我們沒有超前部署?我滿失望的,也是這次疫情比較遺憾的地方。」
2020年3月甚至爆出防疫醫師離職潮,蘇益仁表示,「後來我跟以前的同事深入了解,發現這些CDC同仁都被上層交待的例行事務忙壞了,根本不可能去思考、甚至提出科學防疫政策做為防疫的改善。」他提到,在有藥物及疫苗的情況下,對於為何仍累積大量重症8,000多人、死亡8,000多人的原因都未能提出改善,「到了疫情後期,這與新加坡差異甚大。」
(相關新聞:一手建「防疫醫師」制卻爆離職潮?蘇益仁:2困境和「這件事」必定扭曲防疫體系)
面對新冠戰役留下來的子弟兵,蘇益仁說,「我不忍心看到他們實力未能發揮,這是國家的損失,也希望新的指揮官能思考這些,重振CDC雄風,則是國家之福。」他強調,防疫體系「專業」跟「經驗」缺一不可,尤其是擔任指揮官非常需要具備的特質,「很多事情兩者結合就知道要怎麼做了!」
台灣超額死亡是「負數」?台大公衛陳秀熙推估「6月超額死亡高達30%」
信傳媒 20220706
台灣本土疫情趨緩,中重症及死亡有下降趨勢,但疫情控制之餘造成醫療量能緊縮及無法恢復新常態生活所造成的「超額死亡」仍不容小覷。
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帶領團隊推估,6月超額死亡高達30%,而若為改變現行做法,7至8月超額死亡也有10-15%。
台灣超額死亡世界第二低怎麼來的?
關於「超額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曾在1日的記者會上指出,根據《經濟學人》台灣超額死亡世界第二低,僅次於紐西蘭,每十萬人超額死亡為-8,疫情期間死亡人數比平常少2000人。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超額死亡是指在傳染病流行期間死亡人數較常模增加的人數,該統計時間是從2020年到今年的5月31日。
不過,由於台灣疫情是在近期才出現大規模感染與死亡,當時莊人祥也坦言,「我們(超額死亡)的確在未來是還有可能再增加。」
陳秀熙解釋,各國超額死亡的評估,除了COVID-19流行疫情外,會隨著不同國家在新冠肺炎流行前背景死亡率所得到的預期死亡有所不同。
台灣在2015至2019年全死因死亡率,因為「戰後嬰兒潮」的65歲老年人口在2016年急遽增加2倍而呈現上升趨勢,但在2020至2021年由於台灣疫情控制良好,使得這群在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進入65歲後全死因死亡不但沒有上升反而呈現下降的「負」超額死亡,但遇到Omicron 社區大流行及所造成醫療量能緊縮在2022年逐漸轉變成「正」超額死亡。
陳秀熙之前估算台灣今年1至5月超額死亡為4%,與其他國家相比也仍屬於極低超額死亡國家。
Omicron超額死亡不會輸!台灣疫情爆發問題才剛要浮現
疫情發展至今,Omicron雖然多為無症狀及輕症化個案,「但超額死亡問題仍不亞於過去Alpha及Delta變種病毒」陳秀熙強調。
陳秀熙認為,Omicron對大眾所造成的生活壓力大於疾病本身的影響,台灣應回復新常態生活,而不是一味的強調在疫情上的控制,對於社會經濟所產生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
陳秀熙團隊利用6月COVID-19死亡數進行推估,6月有超過30%的超額死亡。他指出,「在評估超額死亡可以用整年、兩年、三年,如果要解決暫時的問題,也必須用單獨月份分開來看,5、6月的超額死亡確實比過去沒有發生COVID-19來的高,不全然是疫情防治做得不好,而是受到醫療能量緊縮及沒辦法恢復新常態生活而造成就醫方面的問題」。
倘若台灣無法從「大流行(第五類集中規範)」走向「地方流行(第四類社區監測)」,陳秀熙團隊推估,在7至8月還有10-15%的超額死亡;反之,7月底每日感染人數有望降至1萬2738人、8月底降至6424人。
多國走向地區流行監測,台灣有望降級?
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教授陳立昇提醒,回到新常態生活後,應使用監視系統以避免大流行再次發生,做法包含使用定點監視,透過門診、實驗室、公衛部門來監視新病例是否有新變種病毒;以抽樣方式進行抗原檢測以監視感染盛行;利用血清抗體調查評估族群免疫情形。
另外,WHO與歐盟疾管中心流感化監測架構,則將新冠肺炎納入常規呼吸道定點監測系統,確保醫療照護回復常態。
莊人祥對於陳秀熙推估6月超額死亡回應,每個學者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推估,但可能最後的結果會不太一樣。如果用經濟學人雜誌的方法,截至五月推估會有2305人會超額死亡,5月份死亡宣布2262人跟他的差距只有43人,並不會像陳老師所說因為間接所造成的超額死亡。
莊人祥表示,指揮中心在處理COVID-19疫情,不會因為疾病的降級而有所鬆懈,所以是否將COVID-19從第五級法定傳染病降到第四級,行政上會有一定的考量,也會做裁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