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縛雞之論】
賴明詔的疑惑,包括
「台灣新冠病毒感染率是多少,不同地區、族群、職業群的感染率有無差異?」
「所有乘客都有登機前廿四小時內PCR陰性證明,為什麼幾小時的飛行時間就變成陽性,PCR不可靠嗎?」
「防疫政策的形成及推動須根據科學的證據及理性的思考」、「要和病毒和平共存,內部感染率的資料就是必要。」等,就是我們一直在疾呼:CECC怎會有不願意瞭解戰場與敵人的將軍?
本文,也正好回答了作者自己的疑惑「這一兩年來…指揮中心固定記者會,過分強調疫情案例會誇大疫情嚴重性,使民眾生活無法恢復正常。」正是指揮官在記者會的「說明」千篇一律,既未說明、統整、分析數據的意義,也沒如張上淳、李秉穎、何美鄉、黃立民、陳秀熙、林氏璧與感染科學者(詹長權與葉彥伯等已經被時鐘的「政風」威脅到噤口了),甚置於如莊人祥、羅一鈞般,分享展現進一步的知識之餘,大概是時鐘防疫知識不足,又愛享受鎂光燈的誘惑吧?
建立合理合情的防疫策略 賴明詔20220402
近幾個月來,新冠肺炎疫情有了顯著的變化:一方面歐美各國紛紛解除疫情的限制,好像疫情已過可恢復正常的生活。而在香港、中國、韓、日及台灣卻見到疫情惡化,又恢復嚴格的鎖國封城的策略,重啟清零目標,不惜犧牲民眾及社會的人權及經濟活動。防疫政策的形成及推動須根據科學的證據及理性的思考,Omicron的出現使疫情的嚴重度節節升高,台灣應逐步解封,或者再度拴緊螺絲,提升防疫的嚴謹度呢?
一年前,我曾屢次提言「解封比封城還難」。現在台灣正逐漸解封時刻,但Omicron株出現,屢破防線,台灣該繼續解封,或再拴解螺絲,提升防疫嚴謹度呢?
首先要考慮科學的因素。第一,Omicron株傳染力非常高,若只靠以前防疫方法,難以完全阻擋病毒的傳播,因為有許多無症狀的帶病毒者,不易全盤封鎖。第二,大部分Omicron病例都是輕症或無症狀,例如腺病毒,許多病毒的傳染病都因病情輕微而被人類置之不理,所以不引起全球性恐慌。數月前討論新冠病毒的「流感化」,即是因大部分新冠病毒感染如同流感病毒,今年的流感季節即將過去,藉著新冠病毒帶來的衛生習慣,如戴口罩,這一季的流感幾乎沒有出現,可見輕微的呼吸道病毒傳染病是可控的。那麼輕微的新冠病毒感染,應也可以同樣的思維及方式處理。
第三,傳染病的嚴重性決定於當地的醫療設備及醫護人員的能力。台灣有全世界羨慕的醫療設備及電子追蹤能力,但目前防疫的目標是清零,要追蹤所有的感染途徑包括無症狀的感染,有力不從心之感。若把目標放在照顧重症,疫情也許較易控制。第四,Omicron和其他變異株相比,具有三、四十個胺基酸的變異,這樣大幅的變化將使病毒未來繼續變異的可能性減低,且病毒演化的方向是毒性原則上會降低,也許未來還會有更強的變異株出現,但毒性將越來越低。
第五,除非洲大陸以外,新冠病毒疫苗的覆蓋率已可給全球提供足夠的保護力。但現有的疫苗對付Omicron的效力短暫,未來是否要無止境地持續施打?這需要更多科學證據來解答,至少現在的疫苗可保護最脆弱的族群。
第六,最棘手的問題是邊境的控制,一放鬆,雖然社會經濟可以逐漸復甦,但病例數也即會增加,很少執政者能如此毅然決然地放鬆邊境管控而讓病毒占上風,但不放鬆邊境管制,社會就無法恢復正常。
我們可先解決一些科學問題:第一,台灣新冠病毒感染率是多少,不同地區、族群、職業群的感染率有無差異,這是過去有些公衛學者提問,欣見指揮中心現在決定做類普篩,可提供寶貴資料以作為防疫策略的參考。有些本土確診案例來源不清,可以想見國內的感染率是未來防疫的死角。要和病毒和平共存,內部感染率的資料就是必要。
再者,為何境外移入案例那麼多?所有乘客都有登機前廿四小時內PCR陰性證明,為什麼幾小時的飛行時間就變成陽性,PCR不可靠嗎?這也是未來防疫要解決的重點。
最後,最重要的是對民眾的教育及心理建設。這一兩年來,民眾受指揮中心固定記者會吸引,政府和民眾溝通固然重要,但過分強調疫情案例會誇大疫情嚴重性,使民眾生活無法恢復正常。指揮中心可加上重症或需要住院案件數目,使大家明白大部分確診者沒有症狀或只有很低感染力。面對病毒須具備正確態度,不渲染、不隱瞞疫情,如此才能進入與病毒共存的新世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