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09-26

以工程改變行為:不只道路

【縛雞之見】
制度可使人為惡,也可使人為善。東吳大學男廁所便斗最大特色是,地上有高約兩吋的腳印,紳士們必須站在腳印上,才不會春光外洩。但只要站在腳印上,必然是瞄準、就緒。這簡單制度,無須道德勸說,就切實有效。

以工程改變行為,別冀望人性改變 改善設計 引導駕駛必須減速    聯合2021091726

美國作者珍・雅各知名著作「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是規畫人本城市的必讀書籍。她在書中提出,街道是城市最重要的器官,如果一個城市的街道讓人覺得有趣、城市就會有趣;如果一座城市沒有野蠻和恐懼,那就是個安全的城市。如果街道危險,那多半表示城市也危險。

在你心目中,台灣的街道是什麼樣子?一份全球道路安全排行可以回答。攤開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際運輸論壇會員國,每十萬人道路交通死亡數字,南非以廿二人排名第一,其次是哥斯大黎加、哥倫比亞。第四名就是台灣,以十二點七人緊追在後,高於墨西哥,遠高於日本的三點一人。

相信多數人在台灣的街道上,都能感受到急躁。汽機車急,急著轉彎、闖黃燈、鑽過行穿線上的行人;行人更急,急著穿越路口、橫越路段、急著到對面。每逢車禍,多半責怪「人」,駕駛貪快、行人未注意來車。

但究竟是急躁的人們造成急躁的城市,還是慢不下來的街道設計,導致人們急躁,最終只能自求多福?

台灣死亡事故中,有六成發生在路口。每當行人在行穿線遭轉彎車撞死,最常被糾正的是駕駛「不禮讓」,駕駛則總歸責於「被A柱擋到」。但二○一八年,交通部在一場會議後,全台盤點重要路口斑馬線退縮,車輛轉彎後,可直視斑馬線上的行人,自然會慢下來,更不會有A柱擋住的問題。從數據來看,就連取締「車不讓人」件數,都能減少一半。

這代表工程可以改變人的行為,而不只是冀望「人性改變」。再多的宣傳、口號,都比不上改變關鍵的路口設計,引導車「必須減速」、讓人不得不守規定,進而養成習慣。

教育、執法、工程,是交通安全的三大要素,全都不能少,但廿年來不斷宣導的禮讓文化,在高齡化時代,隨著台灣不斷加速「變老」,勢必需要進化。

台灣長期以來「以車為本」的道路設計與觀念,希望車流順暢,卻因此忽視行人路權。相較歐美國家,早已落後四十年,更賠上多少人命。建立行人友善的道路環境是基本常識,也早有各種道路改善方案,只待政府真正當一回事。

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一個城市的街道,如何讓長者能安心出門運動、購物,讓父母能放心讓孩子自己走路上學,學著獨立,牽動每人未來健康與人格發展。改變道路設計,找回公路正義,才是台灣文明的開始

 


3 則留言:

  1. 台灣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偏高
    可能與國人使用摩托車相對的多有關
    不單純是道路設計或開車行為模式造成
    一般而言摩托車車禍造成的死傷較其他交通工具(不含大眾運輸)來得慘烈
    在大城市如能降低摩托車使用比例
    應該可降低交通事故死傷
    當然以上僅係個人淺見
    未經相關機關統計資料佐證

    回覆刪除
    回覆
    1. 摩托車,的確是問題。
      屬於交通上的便利個人工具,卻也是無政府狠角色。

      刪除
  2. 台灣無論大路小路,最不尊重的就是行人.

    所以我常在嘴那些機車仔,高雄式左轉,行人機車道,行人逆向道,人行道停車格
    最侵害行人路權的就是機車,雖然一般的大小車也不尊重行人,但沒有像機車那麼誇張

    囂張的在人行道上驅趕行人,跟行人爭奪綠燈利用斑馬線高雄式左轉,故意把排氣管改的比噴射引擎還吵
    請問政府抓過這些東西嗎? 扣車重罰甚至判刑嗎? 政治上沒人敢得罪機車,所以就沒人敢認真罰.

    更大的車輛,後面無論是個人,企業或組織,也是有政治捐款或是有求於民選代表,就很難把相關議題擺到明面來說.

    道路設計不注重行人,卻也不注重車流順暢
    (注意,這兩者未必是互相妨礙的,高速公路絕不會考慮行人的使用,反過來說行人景觀橋也絕不會考慮車輛使用)

    所以總是會出現
    傳統人行道被機車占用,標線人行道變違停樂園.
    同向兩線車道,內線總是被左轉車卡住,外線被右轉車卡住.
    或是像台北,創下"禁止左轉"路段或路口數量的世界紀錄.
    右轉永遠要記得搖擺身體,查看A柱有沒有擋住行人視角.
    重劃區地畫好路蓋好,就是沒有留人行道.
    公車站週圍如果沒在抓違規,就是一個迷你戰場.(違停,靠站公車,機車,一般車打成一片)
    巷道沒從設計上限制速度,同時也沒有人行道,變成車輛也可能在巷道中狂飆.

    回覆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