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8,三立新聞與民視新聞的圖片,是20200519的物體,與20201028無關,卻放在一起報導。不知道是糊塗,還是台鐵提供資料使然?
這樣的融接,不應該產生如此斷軌(應該說是軌道上方脫落)。
觀察第二張照片。看19公分的左端。有二特徵:
1. 鐵軌面出現衝擊向上擠壓—這應該是斷軌(脫落)後,車輪衝擊產生。比較難以解釋的是第2點。
2. 也是在左端,0~6公分斷裂面,出現明顯的「金屬流」。這是金屬疲勞破壞的典型特徵。觀察6~9公分,是典型的剪力破壞。意思是,先從軌道面產生「鐵軌軸垂直向」的裂痕,經年累月反覆壓放壓放之後,裂痕逐漸加深(從0→6公分),在6公分之後,因為遇到鑽孔,瞬間強度不足而產生剪力破壞。
然後繼續,裂痕繼續從9→19公分蔓延。
令人不解的是,台鐵既然採用融接,理論上不可能發生這樣的疲勞破壞。懷疑,是否用現場手工焊接?
再來,既然採用融接,就不應該留存原本連接板所需要的4個裝配孔。
裝配孔本身會造成鐵軌強度的減損,特別是上下方向的彎折強度。若採用融接,應該是新鐵軌(沒有裝配孔)。
有裝配孔的,必然配有連接板:以連接板所增加的強度補足裝配孔所失去的強度。因此,以融接方式連接鐵軌,卻保留裝配孔,根本就是強度減弱(減少5~10%,且連續4孔,造成一個強度弱區),然後什麼事情都會發生。
繼續看第三照片。
雖然緊急處理是可以的,但在連結鐵軌的中央段,莫名其妙出現一個裝配孔,這是舊料挪用(亂用)的現象。
這是台鐵節省文化所產生的無知與因循。台鐵啊台鐵,花了一堆錢做網路宣傳,卻將基本的安全置之度外。
只能說官大學問大、草菅人命了。
http://blair-train.blogspot.com/2015/08/tra-continuous-welded-railcwr.htm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0%B5%E8%B7%AF%E8%BB%8C%E9%81%93
http://www.arch.net.tw/modern/month/326/326-2.htm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0821000014KK098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