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08-23

雞與鴨的無明爭議:篩檢

【縛雞之見】

注意到沒?根本是兩件事情

連續性抗體血清監測計畫:促進疫苗研發

普篩:防疫效益為零,所以是不必要的。入境篩檢可縮短之說很危險(假使不縮短,就可以?) 

陳建仁的言論點出關鍵:「普篩對於公衛的「學術」體系來說,當然適合,因為學術研究需要更全面的數據去了解,人有沒有感染、有沒有抗體等;但台灣現在的現實面,其實不太適合普篩,「因為無論是PCR病毒篩檢,或是抗體篩檢,都沒辦法說是 100 準確,即使只有 1 的誤差率,那被誤篩的 23 萬人怎麼辦?要隔離 14 天嗎?這樣的效益其實不大。」

他是假設2300萬全篩,且篩完後據以醫療。所以才會反對。

問題是,「另一方」的觀點根本不是這樣。這個誤解與爭議哪裡來的?無明! 

另外,想辦法縮短隔離時間,基本關心點是經濟復甦

普篩正反意見交鋒 李秉穎:疫情穩定沒必要普篩    聯合報20200823

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至今,國內對到底是否入境普篩吵得沸沸揚揚,不過學者各有看法。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血清抗體篩檢促進疫苗研發;台大兒醫小兒部主治醫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李秉穎則說,疫情穩定,沒必要普篩

由微生物學會、台灣臨床病理暨檢驗醫學會和台灣長期照顧感染預防暨控制學會等單位共同舉辦的「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研討會」,今天在台大醫學院舉行。

上半場請來長庚大學施信如教授、台大醫院品管中心主任陳世英,講述免疫護照與抗體檢測等議題。下半場則針對普篩進行正反論述,正方請來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陳秀熙,反方則有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李秉穎等學者進行討論。

陳秀熙表示,新冠疫情至今全球已有2300萬人確診、80萬人死亡,雖各國防疫措施不同,他認為國內至今防疫重點是如何找到不明感染者,他主張於不同地區及流行時期進行連續性抗體血清監測計畫,將有助國內評估各地區傳播情形、無症狀感染個案,了解群體免疫力。

陳秀熙說,居家檢疫為什麼有7天、5天等,其實每個國家都在測驗怎樣可縮短檢疫時間,不是說馬上就要改到這樣,並非要勉強政策,是提出可能性,也是節省到居家檢疫補償支出,「我也沒有說馬上就要做,而是可以試試看」,如果成效很好就可以做,每個國家都在測試這個東西。

不過他也說,高感染區域當然需大規模調查,即使是西班牙等國家,雖感染率很高,但是還沒有達成群體免疫,還是需要疫苗。而如何證明台灣的感染率真的很低,必須要有效的去找到可能接觸的感染源,包括境外、居家檢疫、接觸者、人口密集機構等。這就是調查的目的。

李秉穎則表示,剛開始主辨單位用了一張「不會讓它發生」的圖,這是有次媒體提到台灣會不會需要封城的時候,他提出的說法,並非指普篩;他開玩笑說,主辦單位用這張圖「心態可議」。

李秉穎說,全民核酸普篩的成本非常高,初估一天需420萬或更多去做防疫,但對於防疫沒有額外幫助,因本土流行疫情時效益為零,所以是不必要的。萬一放一個人進來,如以R0值為3,像蜘蛛網一樣傳出去經5次傳播鏈下,感染人數應約1093人、重症人數164人,但台灣現在本土病例數已多周為零,所以說社區恐有幾百人感染是不可思議的講法

他也說,入境若篩檢陰性可縮短檢疫為57天一事,覺得是很危險的事,如沒抓到漏網之魚,他擔憂疫情傳播會如蜘蛛網般散開。只要有一個破口出來就是封城,如奧克蘭解封又封城就是有一個破口,如果漏一個進來台灣,國人都是無可乘受之重。即便是常提到的冰島,是因人口很少才有辦法普篩,但就算做了防疫成績也沒有比我們好,他認為疫情達到穩定之後做普篩,是沒有必要性的。

另外,媒體也有提到偷渡感染的可能性,李秉穎認為需注意,如越南也有中國偷渡客,是否會發生在台灣,是有可能的,且正在發生之中,若沒抓到的進來也沒經過檢疫,這問題恐比討論核酸普篩抗體普篩的問題還要嚴重得多。

在提問時段,台大公衛學院兼任教授金傳春,提出贊成高風險區要檢測,來避免秋冬疫情擴大,是比較長遠的想法。另外,也建議指揮中心或許近期開會時,可透過視訊會議與地方討論、溝通來減少誤解,避免再度造成地方與中央認知不同。對此,莊人祥回覆,「謝謝建議、會再參考」。

 

2 則留言:

  1. 回覆
    1. 因為「條件」錯誤,所以「結果」嚴重錯誤
      這一定要仔細分辨清楚

      .

      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