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由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出版的《中國影響與美國利益:提高建設性警惕》(China’s Influence & American Interests: Promoting Constructive
Vigilance)是一份全面解析中國(主要在美)的「影響力活動」(influence activities)或「尋求影響力」(influence seeking)的報告書。這類中國影響力活動遍及美國的政治部門、公民社會以及產業界。有鑑於其重要性,報呱觀點在今年五月初即以專文詳細介紹,現在,網友「為台灣而翻」小隊將整份報告翻譯完成,報呱將用兩星期每天連載刊登方式全文登出,千萬不要錯過。
陽光是美國各機構對抗外來操弄的最佳抗體,我們應當盡可能讓中國對組織與個人尋求影響力曝光,若這是秘密進行、威迫性與腐化性的。我們也應當蓄積我們體制的力量,以及團結對抗中國分而擊之的策略。捍衛美國民主體制的完整一致,要求堅定我們的開放與自由原則,讓體制內部門的回應,更密切地同步一致,也要更全面地讓政府與非政府行動者,理解中國與其他海外行動者潛在性的致命影響。
毛澤東時代結束後,在接下來的 35 年時光當中,中國遵從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和平與發展」政策原則。在鄧小平從最高領袖的身分退休後,這些政策原則在江澤民及胡錦濤時代,持續指引中國國際上的行動。這些領導們警惕中國應「韜光養晦」,並向其亞洲鄰居們強調,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及大國願景並不會影響這些亞洲鄰居現存的國際秩序及利益。然而,在 2012 年習近平上任之後,狀況改變了。在習近平的領導之下,中國向外擴張的政策要比胡錦濤時代更加強硬。這些政策不僅試圖重新定義中國在全球的定位,更是積極提倡,聲稱比自由民主更有效率的發展模式「中國方案」(China
option)。
美國人對於中國在外交、經濟及軍事力量方面的影響力較為熟悉,然而,卻對北京最近試圖以各種混合的(myriad)方式,尋求在文化及資訊面的影響力尚未警覺,而這很可能會損害美國的民主程序。這些試著去滲透和改變想法的手段——前澳洲總理騰博形容為「隱祕(covert)、脅迫(coercive)、造成腐化(corrupting)」——被運用在許多的團體及機構上,除了華裔美人社群及在美的中國留學生族群之外,也包含美國的公民團體、學術機構、智庫以及媒體。
在其他國家,從事這些文化面或資訊面的宣傳行動,通常被歸類在正常的公共外交領域,但中國卻以脅迫或造成腐化的方法,去施壓個人及團體,因此妨礙了美國公民及政治生態的正常運作。
不去誇大這些中國的新手法所造成的威脅是很重要的。中國這些行為的目的並非如俄國般意圖尋求介入美國國內選舉;亦非製造人民對民主體制的疑惑、或加劇其中的極化紛爭。在中美關係的緊張氣氛中,所蘊含的是深遠的友誼、文化交流、共同對社會的影響等等歷史連結,這樣的牽絆是我們所喜聞樂見,並期待共同培養的。至關重要的是,眾多華裔美人和其他的族群共享相同的美國國民尊嚴,不該受到這些廣泛性的懷疑或歧視影響,或甚導致種族標籤化及「麥卡錫主義」、以反共為名遭到清算。然而,隨著在外交、經濟及安全領域漸增的挑戰,中國的影響活動,整體來說造成了中國及美國之間的關係,進入對抗以及失衡的狀態(在這篇報告當中,我們將以「中國」代指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府當局,而非中國社會大眾或是中國整體人民)。不僅僅是中國政權所採行的價值讓大部份的美國人深惡痛絕,越來越多的具體證據也顯示,中國共產黨認為美國文化理想中的言論自由、媒體自由、集會自由、宗教自由,都是對於中國一黨政治的直接挑戰。
在美國及中國發展出緊密的經濟及社會關係連結當中,兩國都獲利甚多。中國及美國的貿易總合(6,354 億美元,其中美國入超 3,354 億)遠超越任何其他兩國之間貿易總和。超過 35 萬的中國學生現在美國大學讀書(加上超過 8 萬人在高中就讀)。除此之外,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移民至美國以建立具有經濟、宗教及政治自由的生活。這些華裔美人是美國巨大且重要的資產。
然而,這些益處並不能減損正在發生的事實 —— 中國在某些關鍵的方面正在損害美國的開放性以進一步取得不公平的競爭優勢。中國政府機構利用美國社會的開放性以尋求影響力,並同時阻止美國政府試圖對中國做出相應的、合法的應對措施。此間差異正是本計畫所關注的核心議題。
中國的影響力活動已經超越他們傳統的統戰(United
Front)模式。比起以往統戰更聚焦在移民社群的身上,現今的影響活動已經更大程度地影響了西方社會的各個不同部門,從智庫、大學、學術單位及媒體,到各層級的政府單位,包括州和聯邦。中國試圖營造一股同情中國政府、政策、社會及文化的態度,同時壓制任何其他觀點,並設法使美國關鍵人物支持中國的外交政策目標及經濟利益。
一般的公共外交手段,例如增進旅遊、文化及教育交流、付費打廣告及政府部門遊說,是一國政府試圖增強軟實力(soft power)時普遍能被他國接受的作法。這些方法若是透明揭露,則大多是合法的。而我們這份報告當中,將詳細說明中國如何愈來愈積極地使用各種更強勢,且不透明的「銳實力」(sharp
power)活動。這些行動特別是利用了美國民主社會的開放性,反過來挑戰了美國民主當中的自由、規範及法律等核心價值。
除了俄國之外,沒有其他國家像中國一樣大規模且系統地在試圖影響美國政治及社會的行動。中國活動的野心展現在投資財務資源的深度、廣度及密集度上,而這些都需要比現行狀況更多的檢視。中國在許多方面投入的資源、著力程度和影響層面,甚至超越俄國。中國利用著美國民主與多元政體的框架,正在取得廣泛且具長期潛力的影響力。
研究發現摘要
這份報告由一群美國最優秀的中國政治研究專家及研究者撰寫,研究期間超過一年,代表著一個嘗試紀錄中國在美擴張影響力運作的象徵。雖然已有許多傑出的研究報告記錄著中國尋求影響力的特定例子,我們這份報告試圖以宏觀的整體角度看待這件事,並且特別關注黨國體制下的統戰手段和他們引導海外行動的運作原則。這份報告包含被中國鎖定的美國人社群的不同面向。「附錄」的部份收錄中國在世界其他民主國家相當多樣化的影響活動。
研究發現:
• 中國共產黨及其黨國體制正動用不同的行為者,包括來自黨、政府、以及非政府單位,來推進其影響力尋求(influence-seeking)目標。近幾年中國加速並加大了投入資源的幅度。雖然這份報告中敘述的許多活動都是以國家行為者為主體,但是在中國的黨國體制下,並無單一負責這類事務的機構。即便「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已經變成中國影響力活動的象徵,但是像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等等,仍具有監督責任(詳見附註:具相關權責的中國官僚機構)。因為中共以黨領政且深入社會的控制力影響廣泛,許多名義上獨立的活動者,包含中國民間社群、學術、甚至宗教機構,最終都受政府控制,並經常得被迫為國家利益服務。負責國外影響力運作的主要機構包含中共中央統一戰線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外聯絡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僑委會及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這些機構和其他組織由許多國家機構金援,例如外交部及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這兩者在 2018 年 3 月合併為「統一戰線工作部」,反映該部門持續增加的權力。
• 在美國的聯邦與州級政治,中國則設法找出並扶植政治新星。跟其他國家一樣,中國大小機構會聘用卓具聲譽的國會遊說與公共關係公司,並與公民社會中有影響力的團體合作。跟這些活動互補的,是中國長期對國會成員及幕僚參訪中國的長期資助。少數狀況下,中國會用個別公民或者企業,來利用聯邦禁止海外直接挹注選舉管制的漏洞。
• 在大學校園,孔子學院(Confucius
Institutes)則為中國政府接觸各類美國學生團體大開方便之門,這是因為孔子學院在向學生與團體展現中國文化與語言上,有其正面價值。對此,報告整體來說並不反對,但確實建議,在校園對孔子學院施加更嚴格的監督、學術自由的標準以及資金的透明。在中國使館的直接支助下,中國的學生與學人組織,會打其他中國學生與院校系所的小報告,傷害學術自由。舉辦一些被中國認定是冒犯中國共產黨與政府活動大學,承受了來自中方使館外交官、六個領事館以及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CSSA)的大小分支,越來越大的壓力,有時甚至遭到報復。而即便美國對研究美國政治與歷史的中國學人,抱持開放態度,但中國卻對嘗試研究中國政治體系、社會與歷史敏感領域的美國學人與研究者大加限制。
• 而在智庫方面,國內的研究者、學人與其他機構幕僚,都回報了來自中國外交人員與其他中間人,經常性地嘗試影響他們的研究。而在中國開始建立自己在美國的智庫網絡同時,中國也開始限制美國智庫機構在中國的數量與規模,也對進出中國,以及美方智庫研究與委派的華籍官員施加限制。
• 在企業面向上,中國則經常運用其企業來推進其海外的戰略目標,取得政治影響力,並獲得關鍵基礎設施與技術。國外企業能否繼續延續在中國國內市場的經營,取決於他們對北京對台灣與西藏立場的順從程度。
• 而在美國的媒體,中國幾乎完全消滅了大量曾經服務華美社群,獨立經營的華語媒體管道。它已經攏絡了既有的華語媒體管道,並建立自己的新管道。國有的華語媒體公司已經在英語市場、報刊、電台、電視與線上都站穩腳步。同時,中國政府也藉由限制與阻擋華語網站,禁止他們在中國境內輸出,來嚴格限制美國與其他西方國家媒體在中國境內的採訪行動,以及播報一般新聞的力度,更不用說,直接給中國的華語閱聽人餵新聞了。
• 在華美社群,中國則長期以來讓批判中國或者支持台灣的聲音,施加影響,甚至直接使之噤聲。方式是派遣人員赴美對這些人施壓,同時也對其在中國境內的親屬施壓。北京也把華裔美人當成散居全世界的中國人一份子,不只應當繼續保留對中國福祉的關注,作為鬆散界定的文化上甚至政治意義上的中國人,也應當效忠於所謂的祖國。這些活動不只干涉了美國境內的言論自由,也在華裔美人之間引發了疑慮,即便接受北京指令的人只是非常小的少數。
• 對於科技部門,中國也多方面地努力進行對它所認定,之於經濟與軍事成功重要技術的盜用。除了經濟上的間諜、盜竊以及許多合資伙伴所被強制要求的技術轉移,中國也通過投資美國高科技企業,以及運用其進出美國大學實驗室的管道,掌握許多寶貴的新科技。這都已經遠遠超越了尋求影響,而更深入地進展到傷害性更大的滲透形式。美國越來越無法承受經濟與戰略損失,備感威脅的不只是讓中國取得許多未來先進科技的全面掌握,也漸漸削弱了美國的商業與軍事利基。
• 在全球層次上,中國在美國境內尋求影響力的活動,也以不同的形式在其他不同的國家複製。為了讓讀者對中國尋求海外影響力佈局有所理解,這份報告也包含了對其他八個國家經驗的整理,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紐西蘭、新加坡與英國。
要有建設性警覺(constructive
vigilance)
在衡量美方各種機構對中國尋求影響力的政策回應時,工作小組一直都在被動與過度反應之間,在對我們的底氣抱持信心與警告可能的顛覆之間,嘗試取得平衡,在勢必維持開放的同時,能應對在各種實力懸殊的活動領域中競爭的不公。易取得這種平衡,需要我們區分建設性的互動形式,以及有害的互動形式,並審慎地估算其挑戰,以免我們草木皆兵,過度反應,既破壞我們自己的原則,也不必要地傷害中美關係。
以下章節依循三個大標題的建議。頭兩個標題是促進「透明」(transparency)與「完整一致」(integrity),在面對眼前挑戰的情況下,這兩者的爭議不大,引起的論辯也小。陽光是美國各機構對抗外來操弄的最佳抗體,我們應當盡可能讓中國對組織與個人尋求影響力曝光,若這是秘密進行、威迫性與腐化性的。我們也應當蓄積我們體制的力量,以及團結對抗中國分而擊之(divide-and-conquer)的策略。捍衛美國民主體制的完整一致,要求堅定我們的開放與自由原則,讓體制內部門的回應,更密切地同步一致,也要更全面地讓政府與非政府行動者,理解中國與其他海外行動者潛在性的致命影響。
第三個促進「互惠」(reciprocity)這個範疇,工作小組面對的是最為艱困的選擇。在許多不同的領域中,中國政府嚴格限制了美國的平台與進出,但中國一方卻在我們的社會被給予完全的自由。在不降低我們自身的開放與公正標準的狀況下,這樣不等的賽場能夠平衡?能夠取得更大的互惠嗎?在來自聯邦政府與私人機關的申訴與意見至今還沒有得到圓滿結果的情況下,有可能藉由施加不影響我們自己開放原則的相應限制,來讓中國正視嗎?
工作小組對此並不全然意見一致,而採取一個折衷。我們相信,在某些領域,唯一具體可行的應對在於以牙還牙的反制,但這不是目的本身,而是迫使更重要的互惠得以出現的手段。中國政府得要尊重我方的堅定態度,而這是公平的籲求,美國人民不得不如此。
報告的每一個章節都會提出回應中國尋求影響力活動的應對建議,這些方式都能促進關係的透明度,捍衛美國民主體制的一致,並賦予美國個人與機構,在中國能有更大的空間,得以等同中方在美國所能得到的程度。
我們呼籲回應中國挑戰的建議,都會促進更大的透明、一致與互惠。我們,看中這樣一種全新的「建設性警覺」,是開始保護我們的民主傳統、制度與國家,最好的方法,也是創造更為公平,更為互惠的關係,這是中美之間更為健康關係的保證。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