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12-16

預籌選後方案 鄒景雯@自由20191216

【縛雞之見】
某人應該是「新」稅務官吧,這樣就完全理解:為何總是他,為何總是他出事又能升官。
他的下場,就是抓去關吧?反正,是他自己同意要當這個角色的。
但,即使抓去關,不久也是外役監啦!
這是政治理論不說的一面。必要之惡吧??

所以,我們要體會到「絕對權力,絕對會腐化」。聯邦論告訴我們,不要相信個人(天使/聖王),要相信權力必須制衡
支持「你」,但我仍要監督「你們」

你們,而且,你們。

我只是單純人民/選民,根據政策支持特定政治人物,但犯不著變成粉。
粉與支持者的差別在:我是否放棄了公民「監督權力者」的義務

現在已經:要考慮選後的局面:
台灣政治權力是否會失衡?
執政黨政治權力是否會失衡?

現在看來好像一切很好,但權力一旦失衡,就一定是貪腐。

既然我們要支持小英,也一定要去投票,但我們是不是能以「不支持誰」(但絕對不要支持KMT,稍微維持政治權力的制衡機制不被破壞??
1.  不支持執政黨不分區(但絕對不要支持KMT,絕對是一個較為保守的選項。
2.  不支持執政黨區域立委的派系失衡候選人(但絕對不要支持KMT,則是較為積極的選項之一。

鄒景雯的文章,常有洞見,也見其憂心。
人民總要鞭策執政者,不是嗎?


預籌選後方案    鄒景雯@自由20191216
做為現任總統,當前最優先的要務是什麼?迎戰明年一月十一日的總統與立委大選,當然是其一,同時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工作是,蔡總統必須交代國安系統預擬選後的應變計畫,特別是兩岸關係可能的發展,包括一切好的或壞的劇本,以及可行有效的解決方案。

理論上,蔡總統手上應該已經有了部屬的報告,基於可操作性,仍需請他們在選前多番實際演練;反之,如果國安體系至今連個完整扎實的文書作業都沒有,國人在自求多福之餘,必得要問:一個受到上帝眷顧的團隊,執政業已四年,可不可以像樣一點,否則今後要靠什麼保衛國家?當然,後者的驚嚇,想必純屬多慮,應該(希望)是不存在的

二○二○,同樣是個高度政治變動的一年。光是把既定的行事曆攤開來,就會發現明年的國際政治活動真是緊湊。一月,台灣舉行大選;二月,美國展開總統初選;四月,中國習近平預定訪日;五月,台灣總統就職;七月,東京舉辦奧運,各國元首抵日;十一月,美國大選揭曉。以上每一個日程的本身,都有個別的影響評估需要預見與準備,每個日程之間,還會有更為複雜的連鎖效應,有待沙盤推演。基本上,必須走完到年底,在川普確定連任與否後,明年的挑戰才算完結。這還沒計算許多根本無法操之於人的意外事件,是不是會突然發生,進而改變歷史的進程。例如,今年香港的「反送中」即是一個顯例。

從大勢上來講,美國明年在完成黨內初選,川普正式成為共和黨提名人,也就是兩黨競選活動展開之後,川普政府將會集中焦點在國內事務上,以利爭取選票,國際間的重大分歧,如美中爭執等等,應該會傾向在三月前就暫時處理到告一段落;接下去的幾個月,不會希望海外有事,或盟邦興事。至於習近平四月訪日所營造的中日關係發展,中國不要求安倍在台灣議題上表態才奇怪;而台灣在爭取加入CPTPP的進程中,如何提出關鍵籌碼、完成談判、順利達陣?來年將再次考驗政府的能耐。另外也可預期,五月二十日的總統就職演說,肯定又會成為各方要求「答題」的標的,因此誰當選,直接涉及可預測性。

前述舉例,尚屬中短程計畫,政府更為迫切必須胸有成竹的是:明年一月十一日之後,台灣眼前可能發生什麼事?這個應變計畫現在一定要妥善掌握,中國絕對是重中之重。這個計畫是否具備專業上的份量,有幾個條件,
一是政府對中國的真實決策了解多少?
二是政府是否有降低中國誤判的機制?
三才是政府是否有能力處理可能的突襲?包括政經突襲、甚至軍事突襲。

嚴格而言,兩岸之間無時無刻都在短兵相接。去年如此,現在大選期間更是如此。去年中國嚐到甜頭,今年中國壞了大局,如果明年一月開票完畢,中國果真無法償願,它是否會進行報復,以扳回面子?我們又該如何回球,把節奏拉到穩定的軌道上,無疑是個課題。

近來,有一些不尋常的跡象,值得密切注意。那就是藍營人士在中國的行動受到前所未有的監控壓力,甚至不侷限於政治領域,更擴及宗教等民間團體,動輒就會被以「危害國家安全」理由受到人身自由的威脅,這與王立強投誠事件爆發,向心夫婦滯留在台有無關聯?或者是中國準備在選後啟動什麼對台步驟?

此外,大選的結果,除了誰當選總統,還牽涉到國會是否過半?在野黨是否可緊密聯合過半?或是鬆散的各黨不過半?這些排列組合,不僅兩岸現在就在較勁,也會連帶對選後的行動有所盤整。所有的問號,期待國安系統全都理過了好幾遍,早就取得證據,也已預為知己知彼。

6 則留言:

  1. 所以雲程大,認為新系也可以控制檢調及司法系統?

    回覆刪除
  2. 鄒景文這篇文章談的是國安,不過雲程大談的是內政,讓人有過度引申的感覺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沒錯,
      但不是過度引伸
      只是借個機會,將思考的內容,與網友分享
      注意,是「借個機會」

      很多東西,沒有「事件」作為「契機」,網友根本不知道我們想表達什麼
      講了,也不會理解,也沒有切身感

      大約從上週起,我就轉向思考選後的政治
      鄒景雯文章,是個契機

      從2000年起,我就觀察到一個現象:有時會,國會黨團是自治的,有時候,國會黨團並無權力(權力在外部機構)
      為什麼會這樣?

      我的觀察是:只要國會過半的政黨,政黨的權力不會在國會
      但,只要國會不過半,政黨的權力就會在國會

      原因很簡單:過半了,舉手就會過,因此,會轉向並迷戀「甲級動員」
      至於表決的內容,無論是法律或決議或預算,就會是行政部門,或政黨。
      總之不在國會。

      為了維護體制,為了捍衛不要產生「絕對權力絕對會腐化」,權力必須要被監督與制衡,是必要的。
      即便直觀上,看起來很荒謬。

      「聯邦論」對我影響很大,一如「集權主義的起源」,和「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讀者若對這些書深有同感,就知道我在講什麼。
      就知道,價值與信仰,對不是競選的口號。
      而是,實實在在的具體可操作,要被操作的日常。


      刪除
  3. 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商過關,中國動武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對香港武力鎮壓的可能也減少,除非中國打算明年又反悔,重新再來。如果這樣,川普面子裡子掛不住,對中國就會不留情面的動殺手。明年3月前後是關鍵,土星進入水瓶,對習近平的月亮巨蟹/獅子將產生巨大壓力,簽了也慘,推翻也慘,不動武也慘,動武更慘。

    回覆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