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12-18

滇緬游擊隊三部曲:他們的中華民國在哪裡? 鄭秉泓@聯合20160707


【縛雞之見】
It has to reemphasize again and again of that Taiwanese, especially those who are agitating the independence, have to face the unpleasant truth: what ROC is.


There was “Kuomintang in Burma,” former ROC armed forces, which retreated to Burma and Thai after the defeat of 1949.

Loyal to Chiang Kai-shek and being as a subdivision of ROC armed forces, they fought against the PLA for years. 

Under the arbitration of the UN, some retreated to Taiwan in 1961; while others chose to stay and fight against the Thai communist forces in exchange for Thai citizenship.

What did the Golden Triangle mean to ROC? 
Was “Kuomintang in Burma” another part of ROC but in a foreign country? 
What ROC refers to after 1950?

One who denies historical truth will not make a thing right.  Only facing the truth will make a person doing things achieve.

再講一次:台灣派(尤其是獨派),要誠實面對ROC—是不是1912那個?
弔詭的是:若ROC不是1912那個,台灣派或獨派,可能頓失奮鬥的意義。
否定歷史,不會成就事業。只有基於歷史事實的重新詮釋、正確詮釋,才能。


滇緬游擊隊三部曲:他們的中華民國在哪裡?    鄭秉泓@聯合20160707
泰緬孤軍,泛指自1949年到1954年間(第二次國共內戰後),從中國雲南退入緬甸北境的原中華民國國軍,他們心繫「反攻大業」,曾經在韓戰前後兩度反攻到雲南,成為緬甸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心頭大患。直到1961,他們終因聯合國施壓而撤軍回台,分別落腳南投清境農場、屏東里港和高雄農場,開始寶島生活。

本該撤退的部隊中,卻有因接獲蔣介石密令、明撤暗留等待時機反攻大陸,或是由於其他原因,而沒有隨部隊來台的人。這些餘留下的國軍,在流亡異域的日子裡,有的為了生存,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武裝毒品集團;有的則是用自己的鮮血與泰國達成協議,為泰國成功清剿泰共後,取得正式的泰國公民身份。

作家柏楊根據這段歷史寫成〈血戰異域十一年〉,自1961年開始在《自立晚報》社會版連載。1967年柏楊因大力水手事件入獄後,所有作品皆在查禁之列,惟獨《異域》一書,因作者匿名而逃過一劫,甚至持續熱銷。

而在解嚴之後,朱延平更將小說改編拍成電影《異域》;1993年再以其為基礎拍攝第二部電影《孤軍》;2011年則在建國百年合集電影《10+10》中,重訪孤軍議題,獻上五分鐘的短片《無國籍公民》。

▎滇緬孤軍「後來怎麼了」
壹週刊有個欄目叫作「後來怎麼了」,專門追蹤曾經的焦點議題在失去媒體版面後的發展。假如壹週刊要做孤軍近況,朱延平的《無國籍公民》,會是非常適合的影像新聞。因為它符合噬血媒體的獵奇需求。

當然,我相信朱導對於此議題持續的真誠關注,只是不太認同如此煽情手法,會是為那群逐漸為台灣所遺忘的孤軍後裔,發出不平之鳴的唯一管道。

2012年,又有一部電影觸及孤軍議題。這一次,它是一部紀錄片──《邊城啟示錄》。

根據該片導演李立劭的說法,他之所以對孤軍產生興趣,是因為在泰北邊境一間學校見到學生在唱〈孔子紀念歌〉,還對著孔子像三鞠躬。李導沒想過自己兒時,才見得到的場面,竟會在偏遠的泰北山區重現。於是他開始蒐集資料、進行田調,一部拍不夠就拍兩部,結果直到第三部才把想要說的通通說清楚,合為「滇緬游擊隊三部曲1

雖名為三部曲,但這三部紀錄片實則各自獨立。首部曲《邊城啓示錄》片長72分鐘,將敘事主軸置於泰北孤軍的大歷史之上,感懷他們的悲情命運與荒謬的國家認同。第二部曲《南國小兵》完成於2014年,片長只有55分鐘,訪問曾經參與最後一批從緬甸撤回台灣的游擊部隊「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中的一對男女幼童兵,回憶他們隨部隊撤台後的寶島時光。第三部曲《那山人這山事》完成於2016年,片長140分鐘,片名的兩座山指的是相隔千里的「泰北帕黨」與「台灣南投清境」,但事實上這兩座山,都屬於同一命運共同體,也就是泰緬孤軍,但有別於前兩部曲以孤軍為主,李立劭將《那山人這山事》的重心放在年輕世代──孤軍後裔身上。

▎他們的中華民國三部曲
一口氣看完「滇緬游擊隊三部曲」,心想也許可以易名為「他們的中華民國三部曲」。

「中華民國」是這三部紀錄片中最重要的關鍵字如影隨形,無所不在,卻又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

然而,這群孤軍口中的中華民國,對我而言是遙遠、甚至平行時空的。我不免好奇,他們的中華民國,真的是我這一輩人幼時教科書上所寫各級老師所教,要忠誠愛護誓死捍衛著的中華民國嗎?

在《邊城啓示錄》的後半段,垂垂老矣的孤軍,回憶著他們如何混編成為泰北志願自衛隊,展開考柯考牙山之戰。這一次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為的不是泰皇、泰共,也不是中華民國,而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電影中一幕,當他們說到完成剿共任務的孤軍終得以入籍泰國,此時背景聲音播放起宣誓詞語,畫面上卻是中華民國國旗和孫中山、蔣介石的肖像;接著出現五個男人,面對鏡頭捲起褲管露出義肢。或許中華民國對他們來說,就是那截如今不復存在的小腿

李立劭訪問其中一位守墓人,他每日的生活除了照顧不良於行的女兒,就是整理孤軍領袖段希文將軍的墓園。

這位張先生的父親,生前是段將軍的下屬,死於與泰共的作戰中,他年少時受到九十三師與段將軍栽培,如今自願擔任墓園的管理者。張先生熟練地對著各地來訪的旅客,背誦段將軍與九十三師孤軍可歌可泣的往事,說著即便過去由台灣和泰國提供的薪水沒了,他依舊來此義務整理維護。對這位張先生來說,中華民國似有而若無,以一種虛無飄渺的精神方式存於這個墓園之中。

如果說《邊城啓示錄》質問了中華民國在哪裡,那麼《南國小兵》正是對此做出回應。

最後一批從緬甸撤回台灣的游擊部隊,號稱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他們其實不是正規國軍,所以來到台灣以後,必須決定繼續從軍或是退伍

李立劭選擇了馬有福和趙全英兩個樣本,他們各自在十歲和十五歲時加入游擊隊。聽著他們訴說過去棲身山野的居旅生活,竟然有著身處時光凍結的奇幻異境之神祕感。來到台灣之後,他們都還是相當年輕的年紀,很不容易才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庭,開始新生活。

然而李立劭卻在紀錄片的最後幾分鐘,鏡頭一轉,告訴我們馬有福近十多年來,關注早已不是孤軍或反共等議題,而是砂石盜採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馬有福一邊說著,一邊隨手將不肖業者盜採後遺留現場的瓶罐垃圾、及破輪胎撿起帶走;對他來說,這裡是最真真切切的中華民國,曾經胼手胝足建設發展,如今卻在經濟發展及房產炒作的集體慾望下,被過度開墾,留下巨大的坑洞及扭曲的峽谷。曾經的南國小兵已是古稀老者,他們一直面臨生死存亡的威脅,戰鬥從來沒有結束,只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延續下去……。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曾經的命運共同體,一部份撤退來台,被分發到南投山區,從一片不毛之地開始墾荒;另一部份則是留在泰北自立更生,靠著馬幫及墾荒農作活下去,為了身份證為泰國打仗,如今在泰寮邊境帕黨高山上生存著。

他們背負著相同歷史,最後卻發展出不一樣的際遇,對於國家和未來,也有著截然不同的認知與想像。

▎認同能夠被簡化?
李立劭在滇緬游擊隊前兩部曲為孤軍留下珍貴的影像紀錄,之後第三部曲《那山人這山事》則轉向孤軍後裔,從國族、歷史、生活到精神文化,循序爬梳他們的認同。

泰北第二代仍緊緊認同著台灣,而台灣第二代卻對相形陌生的雲南故鄉產生興趣,但真的可以如此簡化二分嗎?

李立劭的鏡頭捕捉到了一些微妙的時刻,告訴我們即便國族歷史依舊是揮之不去的沉重包袱,對於身處21世紀的孤軍後裔來說,他們的認同,相較於上兩個世代更加複雜、層面更為寬廣,也更顯實際。

中華民國存在也好,滅亡也罷,無論是否因此獲得補助,拿到居留權,或者遙遠夢幻的想望,都還是要好好生活,仍然必須向前看──因為那才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事。

2 則留言:

  1. 中華民國有三個,第一個,1911~1949在中國的那個中華民國,就是現在的中國。第二個中華民國,是蔣介石掌權的中華民國,從北伐、抗日、內戰、台灣,這個中華民國是蔣介石的,也是現在台灣韓粉、深藍的那一個中華民國,也是滇緬孤軍的那個,也是蔣經國那個。第三個中華民國,是來台灣的那個,從1945接收佔領,1949中華民國滅亡,換蔣介石自己帶軍隊來,到1975蔣介石過世,蔣經國接任,1988蔣經國過世,解嚴民主轉型,1990野百合推倒萬年國會,1992國會改選,1996總統民選,2000年總統政黨輪替,2016國會政黨輪替。

    第三個中華民國因為跨越第一個中華民國、第二個中華民國,因此經常被混在一起,把三個中華民國的主權,當成是同一個,但其實根本不是那樣。第一個中華民國的主權,是中國人的,不是台灣人的,主權被中國共產黨搶去,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個中華民國,主權是蔣介石的、蔣經國的,然後是國民黨的,他們想中華民國怎樣就怎樣,因此兩蔣時可以反共抗俄,丟掉台灣主權後,就可以投共賣台,完全沒有障礙。第三個中華民國,在脫離第一個跟第二個中華民國的控制之後,就是台灣人奪回國家主權的過程,在1987~2016這30年徹底完成,台灣主權變成在人民手上,國民還是叫中華民國。

    說到底,國家主權不是屬於國家名稱,而是屬於擁有者的。當你沒有中國,你就沒有中國的主權,當你有台灣,你就有台灣的主權。當台灣人有權力可以決定台灣,中華民國就是台灣人的,要怎樣都是擁有者的權力。

    回覆刪除
    回覆
    1. 補充一下,是1912才有ROC。1911,是辛亥革命。
      1912.02,大清皇帝才交出主權給(北京ROC),並指明南方要與ROC合。
      從此,才有南北議和,才有名義上統一的ROC。

      主權是「國家」擁有的,由「政府」來代表行使主權的相關權力與享受權利。
      用這來看,所謂
      第二中華民國,與台灣(主權)無關,更不可以擁有。
      第三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統治當局,也尚未。

      要注意,這西都是為了建構模型,所採用的理論性名詞,非用不可。但要小心,不要被為了模型目的所創造的名詞綁架。
      而與人「為實質上的相同事物」爭得面紅耳赤。

      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