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10-24

天皇的第三者功能 陳永峰@中時 20191024


【縛雞之見】
有資淺網友留言,誤以為本部落格刊登天皇即位的訊息,是皇民意識。
事實是,本部落格也非常注意聯合王國王室的重要轉折(包括王儲婚禮、即位60週年、哈利王子結婚等)。不信的讀者,去查一下本部落格的歷史記錄。


Crown是人類進入近代歷史之前的主要政治模式。Crown與共和的「聯合政治」,是近代政治的精髓。
不瞭解Crown,就不會真正理解共和體制(無論是民主或集權),也無法理解:為何一直有人要以「專政→極權」+無限期任期,來回復絕對王權的權力。


天皇的第三者功能    陳永峰@中時 20191024
日本政府22日在首都東京舉行天皇德仁的即位大典,來自世界186國,2000位內外賓客參列觀禮。這不是神秘的宗教儀式,也不是「前現代」型的王位世襲,而是一場標準的「現代」型的政治劇場。

對於日本人而言,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天皇都只是一個「容器」。想進去的和進得去的就叫作日本人,相反地,拒絕進去的和怎麼樣也進不去的就不是日本人。也就是說,天皇是一種「文化裝置」,而非政治機構。

最早提出上述「天皇容器說」的日本學者是折口信夫,他是日本民俗學開創者柳田國男的入門弟子。只是,折口信夫的說法台灣讀者不容易理解,也不可能理解。因為那是附著於日本文化圈的專屬事項,同時也是民俗學家根基於民俗採集的「實證日本」。對於處於日本文化圈外的台灣人而言,與「觀念日本」的距離實在太過遙遠。

所以,在台灣稱呼別人為「皇民」的人不懂天皇制,被稱為「皇民」的人也一樣不懂天皇制。在此,我們先排除難解的文化和宗教問題,暫且集中在能見度較高(但誤解也較多)的政治面向討論天皇問題。

日本天皇無權、無力、無錢,完全不像歐洲的絕對君主,也不像中華世界的皇帝。長期以來,連用自己的力量辦理登基大典的「能力」都沒有。所以,在日本史上,沒有明君,也沒有昏君。當然,天皇也不會如歐洲型絕對君主一般,被人民推上斷頭台;也不會發生中國王朝更迭型的「易姓革命」。

不過,這種看起來「無用」的天皇,一直在日本政治史裡存在著「大用」。無論如何,不了解天皇制,確實沒有辦法正確地理解日本。

日本天皇直到明治為止,沒有任何一位天皇到過名古屋以東的日本。第一個踏進江戶城的天皇就是明治天皇(睦仁)。186811月睦仁第一次踏入剛剛從江戶改名的東京,才16歲,完全不具任何物理上的力量,但是維新群臣冀望「活用」天皇的權威來填補德川將軍「放棄權力」之後的權力真空。如果稍微了解日本史,就可以輕易發現,「填補空白」是天皇非常重要的政治功能

這一類的權力的二重結構,在日本的社會組織中隨處可見。而且,權力的讓渡和接續,「總是」輕而易舉。也就是說,日本社會從不重視二者擇一的「二元論」,重要的是第三者隱形介入的「三元論」。寫過明治天皇和昭和天皇評傳的政治外交史家伊藤之雄甚至明言:「連近代日本天皇中被認為最具『實質』權力的明治天皇也沒有『真正』的權力,頂多只具有協調的能力罷了。」擔任過日本文化廳長官的臨床心理學家河合隼雄也在其著作中多次強調日本權力的「中空結構」

這就是日本社會構造中天皇的「立場」與功能。一種看不見的平衡隱形介入的第三者立場。也說明了為何日本天皇或日本皇室在政治或經濟上的分量向來極「輕」,但是又在社會或文化上的地位極「重」的原因。同時也點出了為何在政治上長期處於「無錢、無權、無力」三無狀態下的日本天皇,為何得以「超克」政治而獨存的歷史性祕密。


5 則留言:

  1. 中國作家 柏揚 表示 ﹕「日本全套模仿了中國的制度,卻很聰明的除去了科舉。」這可是好意的誤解,我認為只是沒能達到實施科舉的階段而已。養老律令 設了 秀才、明經、進士、明法 等科,接受各地考生考試,不過這在一開始就不可能,因為當時的日本還沒有那個程度的文化累積。

    原因還不止如此。日本人除了學習中國聖人的教導之外,對形成自身的「 か な 文化 」有著熱切的殷望。隋唐以降的中國人以政治為至上的工作,也就是說以政治求取人間的救濟,皇帝是受了天命的聖人,官僚則為君子,如此百姓應該就能為之救濟,而 律令制 則檢驗了擔當的官僚適不適任的問題。

    然而當時的日本人卻不那麼熱衷於政治。從天皇以下更熱衷于 吟詩作詞 的生活。德川時代 的歷史家就批判到天皇政治權力的被剝奪。反而產生了歌道、書道、音樂、裝束 等的「家元」— 承繼家傳日本各種藝道的 家系、本家。 

    彼等追求的不是政治權力而是 “美”。如此而產生了「平安文化」,以及支持這個文化的各種「家元」,而其最高的 總家元 就是 天皇。就在這個文化中產生出了「源氏物語」。如此被理想化了的世界是非政治的 詩 與 美 的世界。

    之後 武家 取得政權,可卻是對如此的日本「古典文化」保持深深的敬畏,同時對擔當的 “公家” 持有劣等感。這就是儘管 律令制 消失了,而以日本文化的 總家元 的形式,使 天皇制 得以繼續下來的原因之一。在 德川時代 ,很明確的意識到,如同歐洲的 教權 與 帝權 分離一般,天皇家與 武家,功能很明確分開的是 新井白石。
    天皇家存續一二○代以上的原因

    去科舉的原因當然不止如此,另一個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為中國所沒有的「神衹官與太政官之併存」。對政治至上的中國人來說 神衹 只會是太政官以下的一個 部局 就可以。

    唐的制度是皇帝以下直屬了三個部門 ﹕中書、尚書、門下,其人事權由皇帝直接掌握,皇帝就是最高議決機關。然而在日本太政官就是實質代行政務的最高議決機關,天皇僅止予以承認以執行政務的體制。不過,太政官不得干予神衹官。就日本來說,在天皇的任務之中,祭衹佔有非常大的比重,這就形成了太政官無以涉入的形態。

    簡單的說,這就與世襲成了一體。藤原一族獨佔了太政官的機能,代行天皇之統治權。這個體制確立之後,一旦藤原家失去勢力,就出了平家代行,平家滅亡,就由源氏出頭代行,如此就成了幕府形態的武家政治。

    以上說的是太政官的變遷,和與之並行的神衹官則豪無關係,而遂行統率的則是天皇,無人得以干予。在這個祭儀權的周圍則是各種傳統文化的「家元」。在法理上如此看重祭儀權一事上,在「魏志倭人傳」裡出現的卑彌呼的時代就已經,甚至更早就存在了。

    如此「神衹官與太政官之併存」,神衹官在序列上雖然較高,卻是有著與政治沒有關係的形態。從這一點來看,太政官成了幕府之後的天皇,就幾乎是等同視為天主教的教皇也毫無不可思議之處,天皇家如同法王廳的繼承,持續到一二四代也是毫無不可思議之處。

    - 日 本 大 勢 三 轉 考 山本七平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分享。

      的確,在政治中的神的這個部分,中國很弱,幾乎沒有。
      這樣造成皇帝(總統、主席)最大,可以超越法律與約定成俗的社會習慣。
      結果,就是不斷的在同一軌跡下輪迴。

      本部落格就是希望讀者分享訊息,那種有深厚內容、創新概念的。
      很不歡迎那種只引發情緒,最糟糕是引發「仇恨情緒」的言論。

      我剛剛才刪掉一個恣意揮灑仇恨情緒的留言,根本沒有「內容」。

      刪除
  2. 源、平本身也是來自於天皇家,藤原氏的祖先中臣鎌足則是協助政變成功的地方豪族,藤源家後來成了五攝家及公家政治的源頭。即便後來的武家政權取代攝關政治,但為了威望還是必須想方設法跟源、平氏攀上繼承關係,理由就是來自天皇的血統。換句話說,日本式的政治平衡就算天皇無實權,但所有權力的源頭一樣源自於天皇,也就是天照大神這個神話世系。而這一點中國在夏商周的易姓革命之始就已經打破,天命轉換說已經打破了萬世一系的可能。中國已經在歷史的開端就從神國轉為人國,天子終歸只是天命授權。不像神國日本,天子就真的是天之子。

    所以從中國帝制去看日本天皇制當然會有很大的落差,說實在要比較,台灣原住民的頭目制反倒比較接近。來自神話的家族(也是最大的巫師家族)撐起權力的源頭,周圍圍繞著勇士(功臣)、地方豪族、平民及各種階層,頭目即便沒有絕對的權力,但所有權力的源頭一樣可以追溯自神話的源頭。

    回覆刪除
  3. 能請問Ieilio san與Jotto san是哪家大學的教授嗎?為何能提出如此明確的說明呢?

    能請教書單嗎?跪求指點!學生實在是太佩服了說...

    回覆刪除
    回覆
    1. 翻得不好,多多指教!

      https://iseilio-blog.tumblr.com/post/179666025297/日-本-大-勢-三-轉-考

      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