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10-22

怎麼看待蔡英文的「中華民國台灣」? 張正修@民報 20191021


【縛雞之見】
The bases of the author’s comment are:
1.  Theoretically, the opposite parties should talk and debate freely in an equal position to form a possible consensus.
2. The two parties are in the unequal quarrel but not effective debate.
3. Taiwan wants to have talks with ROC, while the latter reluctant to do the same.


They seem right; however, people on Taiwan, including Taiwanese and those who came from China after the end of the war, forget to ask an illogical point: ROC was extinct in 1949, but is still exist.

The author’s “Taiwan’s post-war developing path”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the post-war political reconstruction.”
The former is limited in definition, which focused on “us” and “KMT;” while the latter concerns the context of “the Pacific War” and “laws of war,” which allows readers to consider the U.S, Japan, U.K., Canada as well as China, among KMT and Chinese refugees of 1949.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China of 1912-1949 is simply not identical to the ROC on Taiwan from 1952.

作者的立論基礎是:理想上「大家站在平等的立場加以討論,去形成共識」,可惜現實是「處在不對等的爭論而非討論」,且「台灣始終要與中華民國對話,但是中華民國始終不與台灣對話。

包括台灣人與外省人,很多人忘了問:「中華民國滅亡,卻還存在」的矛盾。

作者的「戰後的台灣發展過程」,缺失是「只看自己」,也「只看國民黨」。
假使放在更廣一點的「承接戰前」與「國際法」的脈絡下,就是「戰後政治重建過程」。就會看到美日中英加、國民黨、台灣住民(包括外省人與新住民)等範圍。
1912-1949中華民國,根本不是1952-
會不會比較清楚些?



怎麼看待蔡英文的「中華民國台灣」?    張正修@民報 20191021
蔡英文總統這次的競選主軸在國家定位上,是採取「中華民國台灣」。她認為「中華民國台灣」是國內最大的公約數 。但是,在這裡,我們所想要追問的是:這個「中華民國台灣」在台灣歷史脈絡上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我想各位都會認為台灣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與國家,對於具有不同文化的族群承認其擁有對自我認同的權利,相信這是國內的共識,也比較沒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我在20多年前,曾經對一個朋友說過,如果新住民的外省朋友要以國民黨所創造出來的中國神話為其自我認同的核心內涵,我們應該尊重,但是他們不應該強加入到其他族群的身上。當時,我的朋友跟我說,這個中國神話是在近代透過人為的思想加工所形成的,充滿許多矛盾,許多外省人也不見得會接受,這個神話一定會受到挑戰的。

其實,作者舉這個例子所想說的就是:即使我是一個台灣獨立的主張者,但對於不同文化的族群的自我認同,我絕對尊重,至於各個具有不同文化的族群要如何形成大家所認同的國家呢?這必須是大家站在平等的立場加以討論,去形成共識的。

但問題就在於有關國名的討論,實際上是處在不對等的爭論而非討論的情況之下。或許用一句話可以說明這種情況:台灣始終要與中華民國對話,但是中華民國始終不與台灣對話

國民黨壟斷國家認同話語權
各位如果從戰後的台灣發展過程來看,就可清楚知悉:過去在威權時代,國民黨最喜歡講台獨是共產黨的同路人,而國民黨更喜歡對外省人說:台灣如果獨立,外省人會被趕下海。當時國民黨掌控國家機器,全面控制思想形塑的高地-文化與教育,強把中國在近代所產生的國家觀灌輸給台灣的所有住民。這個時候的國家認同是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的。也由於國民黨政權毫不留情的打壓,就使得國家認同符號的爭議一開始即陷入以暴制暴的循環結構當中。

李登輝總統上任以後,威權統治漸漸轉換成民主統治,而隨著國會全面改選,挑戰中華民國這個符號的聲音已可登上政治的殿堂。但是在國民黨的文化、教育政策下所形塑出來的國家認同,在國民黨的恩庇侍從主義所建構出來的政治結構與掌控文化霸權的勢力的配合之下,很難產生讓人民對之加以理性討論的空間。台灣獨立仍然是一個任意被賦予醜陋形象的符號。即使台灣民主了,但是在一個話語權不對等的公共空間之下,所謂文化霸凌的現象,依然強力地殘存於台灣社會,以暴制暴的循環結構所以無法完全消失,其實堅持中華民國之主張者不斷透過他們在文化界所形成的霸權,以醜化的角度,使用語言暴力來對待台灣國名論者是最主要的因素。而這種透過文化霸凌所形成的壓迫現象,由於民主化的發展使得制式暴力消失,反而很不容易被察覺,也因為這個緣故,就造成無法察覺真相者對於中華民國的心理接受,而使有些學者將此稱為中華民國在地化。但這個說法的最大問題就在於沒有看清殘餘殖民的真相,也沒有思考做為有主體性的台灣人所欠缺的是什麼。也有些學者甚至說:經過823炮戰之後,中華民國與台灣已是命運共同體,殊不知823炮戰是在台灣人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的情況下,被迫接受蔣政權的動員為了蔣政權的存續,在金門對共產黨進行保衛戰。或許823炮戰是保住了台灣,但是台灣人獲得安全,其實只不過是保衛蔣政權這個結果的反射利益而已,講難聽一點,823炮戰是兩個強盜爭奪戰利品,已被其中一個強盜搶走的奴隸被動員來對抗該強盜,雖然獲勝,但他仍是奴隸,如此一來,強盜主人的命運怎麼會跟奴隸是命運共同體呢?823炮戰之後,蔣政權與台灣唯一有共識的地方,就是對共產黨的敵愾心而已,但是蔣政權有給台灣更大的民主嗎?沒有。他還是以恐怖手段統治台灣人,他用以代表他的政權的國號-中華民國怎麼會跟台灣是命運共同體呢?

台灣殘存著未解決的殖民痕跡
蔡英文其實提出「中華民國台灣」的主張,我們其實可以從幾個面向來看:
1、從選舉的角度來看,藍營以國家認同的角度加以攻擊的力道顯然會被弱化很多。尤其在中國共產黨已經滲透至國民黨與台灣社會的情況(筆者所任教的學校,依據筆者自己的經驗,已有被吸收為共產黨員的教師滲透其中)下,使用中華民國四個字,將會使共產黨藉機鞏固藍營的團結變成困難

2、蔡英文無論怎麼講「中華民國台灣」,能夠在施政上使用「中華民國台灣」的地方不多,可能會用到者恐怕只是身分證等相關證照的地方,所有的憲法、法律乃至公文仍是使用中華民國,而非「中華民國台灣」,所以民主化的台灣還是殘存著未被公開解決的殖民痕跡-中華民國。

3、只要沒有建構民主政治的最基本核心-對等和平理性的討論空間,蔡英文的主張仍是拖著無殖民的歷史痕跡。她的主張其實顯示出兩個意義:(1)她可能因為接受國民黨教育的洗腦而衷心接受殖民的痕跡-中華民國,這表示她的主體性上未建立,(2)她或許將之當做手段,但她並未講出何以如此做的理由,而只是以大家的最大公約數為理由,推出一個口號意義大於法律意義的口號

其實很多人覺得蔡英文是在推動華獨,如果這樣,那麼她應該是一個完全沒有歷史觀,而只是接受國民黨教育的洗腦,無法了解民主與民主之下的國民主體的意義,就純粹基於個人偏好來推動她自己的看法的人而已。當然,她主張「中華民國台灣」的最大目的就是避開藍營與共產黨的攻擊,而有其現實的意義

蔡英文的「中華民國台灣」或許對她的選舉幫忙很大,但是對台灣的民主與主體運動的傷害則非常大希望她只是把「中華民國台灣」當做手段而已


2 則留言:

  1. 中華民國是虛名,但這個虛名還不能變動,就算主權移交到台灣人手上,台灣絕大部分的人還是不願意承受改變中華民國國名,而遭受中國攻擊的風險。

    中華民國台灣則是過渡時期,從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關係、陳水扁的一邊一國台獨做不到,到蔡英文終於講出口為中華民國台灣。接下來就是台灣人民的選擇,是會繼續投給台灣主權的總統,還是投給中華民國主權的總統,就如同最高票當選的馬英九一樣。

    台灣的主權問題,不在於當選的人如何,而是每四年表態一次的台灣人手上。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於這個問題(以及許多議題),考慮實務政治後,無法期待一蹴可成。
      只能採取彈性、漸進的途徑。

      這是與NGO朋友很不一樣的思考模式。

      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