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10-16

阿拉伯.中華台灣共和國.中華民國台灣 歐瑋群@自由 20191016


Comment
本文的觀點,是獨特的,名與實無須混在一起。用來破解中華的因「文化類似」而非「政治統一」不可的錯誤思考模式。剛好而已!
更可以有效點破台灣人的視野不足的問題。
世界何其寬廣?何必苦守名詞的寒窯?



阿拉伯.中華台灣共和國.中華民國台灣    歐瑋群@自由 20191016
蔡總統在國慶演說中說:「中華民國台灣」六個字,就是我們社會的共識。即便這個本是陳述台灣人民共同生活經驗的稱呼,卻因為同時並列了政府官方名稱及國家主體,引起了更多討論,甚至有不少意見。

中華民國與台灣關係的論述,幾十年來未曾中斷,從過去的「中華民國到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到今天的「中華民國台灣」,正顯示了國家定位數十年來的一連串變化:從中國到台灣為主體

中華民國連結台灣的官方稱呼並不是蔡總統的創見,據美國國務院「台北五八六九」號解密電文,前外交部次長楊西崑就曾在退出聯合國前夕向蔣介石總統提出更改國號為中華台灣共和國(Chinese Republic of Taiwan的建議,並告知美國政府知悉及尋求支持。試想當初如果美國認真看待,中樞也極力推動,今日還會有中華民國是否就是台灣的爭議?

當年楊西崑的構想正來自阿拉伯世界的啟發。過去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阿拉伯合眾國、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現在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都叫阿拉伯。但恐怕更令台灣人驚訝的是,法老故鄉的埃及,正式名稱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烽火連天的敘利亞,正式名稱為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the Syrian Arab Republic),也叫阿拉伯。如此眾多的阿拉伯,在國際上不會因此造成困惑?

正如楊西崑所言:一切都是文化使然。歷史上開羅、大馬士革分別為法蒂瑪王朝(俗稱綠衣大食)、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的首都,而他們當然都是阿拉伯帝國的繼承人。換句話說,當埃及、敘利亞自稱為阿拉伯,就只是凸顯他們歷史文化緣由,並不必然就會抹煞掉埃及、敘利亞以地域作為國家主體的地位。既然如此,那國際社會(尤其西方世界)又怎會搞混?又有誰會認為埃及、敘利亞就是沙烏地阿拉伯不可分割一部分?

鄂圖曼帝國的解體與二戰製造了中東的烽火,太平洋戰爭的結束與冷戰也留下了台灣的難題。這都不是名實的爭辯就能解決爭議,重點是國際勢力的折衝能否達到平衡中東問題的癥結點從來不是名稱,台灣又何嘗不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